「所有新出現的傳染病基本都來自野生動物,先進入人體適應人類,然後變得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近日,被譽為世界最知名「病毒獵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主任、傳染病學專家利普金教授(Walter Ian Lipkin),在接受知名主持人楊瀾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專訪時表示,「如果沒有某種疫苗,新冠病毒很可能會像流感一樣,每年都與我們在一起」。在他看來,研發新冠病毒疫苗並非有多難,還是在人類的掌控範圍之內。
新冠病毒或是變異的蝙蝠病毒
華南海鮮市場可能是二次傳播
利普金表示,如果想知道一種新病毒的源頭,就要看它的基因序列,看看它與其他已知病毒的相似性。目前的新冠病毒與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武漢病毒研究所發現的一種病毒最為相似,就其與該蝙蝠病毒的同一性百分比而言,可能是一種蝙蝠病毒。
不過,這種病毒在基因結構的重要區域存在差異,表明在它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傳播之前,已經適應了人類或類似於人類的物種。利普金認為這種病毒存在於蝙蝠體內,可能與動物接觸,可能在野生動物交易市場,也可能是被感染的人類。
利普金說,病毒在不斷生長過程中適應了其他物種,當它變得能夠導致人類傳播時,傳播鏈中的下一個環節就發生了,它完成了從蝙蝠到人類的跳躍。現在它是一種人類病毒,不再是蝙蝠病毒。
利普金認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病毒是在武漢病毒研究所裡製造的,或者是偶然釋放的,當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發現這種病毒時,它很可能已經在武漢或者湖北其他地區傳播了,與海鮮市場的聯繫並不那麼直接,也許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發生的是二次傳播,很可能這種病毒在早些時候就已經開始擴散了。
新冠病毒或與人共存
疫苗研發並非有多難
在被問及新冠病毒經歷幾輪人與人的傳播後,會不會變成類似於威脅性更小的季節性流感時,利普金說,病毒和人類一樣是有生活方式的,很難知道它首次出現時會發生什麼, 但如果沒有某種疫苗,它很可能會像流感一樣,每年都與我們在一起。
利普金表示,新冠病毒具有季節性,天冷的時候由於室內環境比較封閉,人與人之間的呼吸比較靠近,而且空氣相對汙濁,病毒可以依附的漂浮物也比較多。隨著溫度的升高,人們開始減少呆在室內的時間,減少了交叉傳播的機會,病毒的傳播距離不會太遠,其傳染性會下降。不過在一些地區的傳播率下降時,另一些地區的傳播率可能就會上升。就像流感有季節性一樣,可能會反覆出現。
所以,利普金強烈贊同疫苗研發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種方式,而且他不認為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會有多難,因為它看起來並非不穩定,還是在人類可以掌控範圍之內。像愛滋病毒的差異巨大,研製疫苗很難;流感每年也會顯著變化,但新冠病毒似乎比這兩個都更穩定。所以他認為應該能夠研製出疫苗,儘管不一定能很快完成,因為還要做安全測試。
同時,利普金也表示,一般傳統上的疫苗研發,要以「年」計。但新冠病毒的研發也有可能縮短時間,但取決於許多因素。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都在同時研製疫苗,這樣浪費了很多資源,在他看來認為應該有選擇性的進行疫苗研發與投資。
新發傳染病毒基本來自野生動物
贊同中國關閉野生動物交易市場
在這場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之前,其實人類也遭遇過SARS和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等流行病,它們基本上也算是冠狀病毒,但為什麼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如此之快、規模如此之大呢?
對此,利普金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無疑比MERS更嚴重。MERS是一種從蝙蝠傳播到駱駝,再傳播到人類的病毒。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情況並不多,SARS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並不像新冠病毒這麼容易。這確實是人類前所未有的一個挑戰,但還不會是最後一個。
利普金說,從愛滋病毒開始,人類遭遇了SARS、NIPHA(尼帕病毒)和MERS、登革熱和寨卡病毒、還有這次的新冠病毒等。所有這些新出現的傳染病基本上都來自野生動物,進入人體適應人類,然後變得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因此,在利普金看來,這些都是今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人類必須採取措施來防止這種情況反覆發生,比如關閉野生動物市場。他非常讚賞中國作出關閉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的決定,認為非常迫切而且必要。
病毒不分地域國界
人類應該共享病毒治理機制
利普金認為應該共享病毒數據,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並不存在「紐約病毒」或「武漢病毒」一說,人類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應對。
利普金說,他和團隊正在努力建立一個全球傳染病流行病學網絡,所有的信息都將發布到一個基於雲的中央資料庫,對於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訪問它,獲得想要參考的信息,然後去幫助解決問題,在疫情沒有大爆發之前就可以發現並採取措施。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