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2020-12-21 國際在線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公眾對身邊野生動物的擔憂和關注度也不斷升溫。

近日,上海市綠化市容熱線閔行平臺就接到了市民這樣一個電話:「哎呀,我家裡出現了蝙蝠,怎麼辦呀?會不會傳染病毒呀?」

接到電話後,閔行區野保站聯合鎮野保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處置。將廚房吊頂隔板全部拆除後,發現了蝙蝠棲居的痕跡和大量糞便,但並未發現蝙蝠活體,為減輕市民擔憂,處置人員對其屋內環境進行了消毒。

從新聞裡得知,這個春節,上海市野保部門很忙碌。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6次,都是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

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

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被冠以「惡名」。人們的擔憂似乎又不僅僅是蝙蝠,眼下,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呢?

野生動物可以與人和平共存

遠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亞,日前也因「蝙蝠」備受關注。

漫天飛舞的果蝠讓澳大利亞英厄姆鎮的居民十分不安,這些果蝠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當地居民數。

蝙蝠為什麼會停留在城市?

「人們對於城市之中出現蝙蝠感到吃驚和不解的背後,實際上藏著人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誤解。而在我們的工作中發現,合理規劃的城市中,城市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遠遠超過普通市民的想像。」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一直觀測追蹤城市裡的野生動物,他認為,蝙蝠其實在城市中找到了一個和人類互不幹擾的生態位。

比如在上海青浦的東亞伏翼蝠,城市河湖周圍的昆蟲給它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食物,城市溫暖的氣候降低了它們冬天的死亡率,而城市建築的縫隙好像是野外巖壁上的裂縫一樣,可以用來栖息。蝙蝠對於城市環境的適應,實際上代表了野生動物和人共存的可能。

看到蝙蝠就一味地恐慌,在目前的疫情陰雲下,這或許是很多人共同的擔憂。在王放看來,「實際上蝙蝠和蝙蝠之間的形態、習性差異簡直天上地下,是否攜帶病毒、攜帶什麼種類的病毒也天差地別。」

「新冠病毒潛在天然宿主菊頭蝠的分布區域在各種山區,它們生存的關鍵是需要找到洞穴作為棲息地,不進入上海市區。即使是菊頭蝠,也並不是每一個個體都有新冠病毒的原始病毒,攜帶病毒的個體比例很低。」王放提醒著人們,發現蝙蝠,先保持鎮定。

上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同樣給出了建議:「蝙蝠正處在冬眠期,不去驚擾是最好的。」

如發現家中有蝙蝠棲居,不建議市民自行捕捉;可以請當地野保部門進行驅逐,並協助做好環境的清理和消毒。驅逐後自行封堵孔洞或管道,避免蝙蝠再次進入。

流浪動物怎麼辦,安全嗎?

疫情還在持續,與人們更息息相關的是,是不是外面的流浪動物都不安全了?要不要「清理」野生動物?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貓狗會感染新冠狀病毒,但也沒有證據顯示貓狗「不會」感染新冠狀病毒。

果殼團隊的科普文章指出,和家養、有免疫、接觸範圍可控的寵物不同,外面的無主流浪動物無免疫、且接觸範圍不可控,因此風險相對較大。

專業人士建議,從防疫角度,公眾在這個階段應該避免接觸在外的流浪動物,「不管動物是死是活。」

要知道,流浪貓狗並不是野生生態系統裡的健康組成部分,不少動物保護人士也藉此倡議,應出於提高整體動物福利的目的控制流浪動物種群,避免對周邊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破壞。

為什麼不清理野生動物?果殼的文章強調,比起野生動物,流浪及散養貓狗與人類有更多的接觸;其次,這個世界不只屬於人類和人類豢養的家畜,也屬於野生動植物這些「原住民」,野生動植物組成的健康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長期發展也非常重要。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引發疫情的病毒不是野生動物主動接觸人類傳播的,而是人類對它們進行盜獵、宰殺、食用而主動被感染的。」

還是舉例蝙蝠,其實像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它也在避免與人類接觸。只要放任其身,它不僅無害且非常有益,在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擾,減少與蝙蝠的接觸,更不能食用蝙蝠。

愛它,就把它留在自然

不驚擾野生動物,不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就在去年,本報記者曾做過的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導,我們關注到,不論是在花鳥魚蟲市場還是網絡中,飼養、買賣「另類寵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異寵」的走紅,打破了以貓、狗、觀賞魚類為主的傳統寵物格局。然而,不少「異寵」實則來自野外或是野生種源人工繁育的後代,還有的是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獸類等。

專家提醒,「異寵」不是想養就能養。「異寵」貿易中,動物福利無保障,物種保護受威脅,於人而言,健康隱患多、違法風險高。

採訪中,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異域寵物項目經理郭京慧告訴本報記者,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即便可以被人工養殖,野生動物依然是野生動物,它們並沒有進化和形成適應於人工飼養的遺傳特性,這也是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本質區別。

「野生動物雖然可以被人類成功養殖,但其天性和習性都決定了它們不適合作為寵物飼養。」

我們因此呼籲公眾,不捕捉、購買、飼養野生動物作為寵物。

除了「異寵」的話題,我們還留意到,如今不少城市購物中心引入室內動物園,主打人與動物「親密接觸」。半封閉圍欄裡,小浣熊來回踱步,耳廓狐蜷縮在角落裡。

「野生動物需要野外開闊的環境和群體間互動,即使國內一些大型動物園也難以滿足這些野生動物需求,更不要說終日不與地面接觸和難以見到陽光、面積狹小的室內商場。」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項目經理鄭鈺如是說。

人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其實存在一定的雙向風險。「野生動物在人流密集的商場會有人畜共患致病菌問題,在全球動物園設計中,還沒有太多的經驗來應對室內動物園的汙染問題。」鄭鈺說。

表達對野生動物喜愛的最好方式,不是據為己有,而是把它們留在野外的棲息地。

「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讓野生動物生活在野外,選擇『動物友好型』旅遊方式,對動物進行遠距離觀察,避免直接接觸,不打擾,不傷害。」

期待疫情過後,這樣一個樸素的心願,早日達成。

相關焦點

  • 美建議暫停所有涉蝙蝠研究 防止動物被人傳染新冠病毒
    因擔心未來新冠肺炎更難控制,美國聯邦政府建議在疫情期間暫停所有涉蝙蝠科研項目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1日消息,美國聯邦政府建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研究機構應當暫停所有在美國境內進行的與蝙蝠有關的實地實驗和研究工作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研究人員讓MERS冠狀病毒對一種蝙蝠的細胞進行100多天的感染,並通過檢測蛋白質、基因等方式分析被感染細胞。研究發現,儘管MERS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殺死人體細胞,但可在蝙蝠細胞中與其長期和平共處。與此同時,冠狀病毒本身也會產生特定基因突變,從而適應蝙蝠細胞,被感染的蝙蝠細胞還具有抵禦病毒重複感染的能力。
  • 「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該校綜合生物學系教授Mike Boots介紹道:「很多病毒起源於蝙蝠,這並不是隨機事件。由於蝙蝠與我們的關係並不密切,因此它們不可能會攜帶很多人類病毒。然而,在作為病毒的宿主方面,蝙蝠很可能是一個極其特別的物種。」這項研究不但揭示了蝙蝠自身如何抵抗病毒的傷害,還描述了另一個驚人的過程:蝙蝠的免疫系統驅動了病毒毒性的不斷增強,對人類健康造成更大威脅。
  • 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人類與病毒的天然屏障
    而由於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已經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造成侵蝕。野生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山林、草原、水源,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不得已而與人類產生了更多的交集。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將野生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人類。
  • 男子家中深夜飛進蝙蝠!還在房間裡飛來飛去
    楊先生說,雖然以前在鄉下經常見,但因為疫情,還是有點慌,"只想著趕緊把蝙蝠趕出去,也顧不上其他了。" 楊先生家的遭遇,引起了周圍不少住戶的擔憂。 對於"業主家飛進蝙蝠"這件事,該社區工作人員表示:建議業主家中關好門窗,如果家中飛進蝙蝠,不要去拍打,容易引起蝙蝠反擊。
  • 「病毒獵手」利普金:新發傳染病毒基本源自野生動物 新冠病毒疫苗...
    近日,被譽為世界最知名「病毒獵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主任、傳染病學專家利普金教授(Walter Ian Lipkin),在接受知名主持人楊瀾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專訪時表示,「如果沒有某種疫苗,新冠病毒很可能會像流感一樣,每年都與我們在一起」。在他看來,研發新冠病毒疫苗並非有多難,還是在人類的掌控範圍之內。
  • 如果家裡進了蝙蝠怎麼辦
    因此很多情況下晚上看到小黑影在天空一划而過基本就是蝙蝠。當然,蝙蝠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第一它們以植物和昆蟲為食,也有會捕魚的,令人聞風喪膽的吸血蝙蝠也不會去咬你的脖子,且吸血蝙蝠只分布於美洲,;第二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甚至不會像鳥一樣用糞便來轟炸你。
  • 諸暨一居民家中飛進一隻蝙蝠!專家說不要慌
    最近,諸暨楊先生家飛進一隻蝙蝠!嚇到楊先生和家人的,正是這隻「不速之客」!▼▼▼事發當晚,楊先生和妻子準備睡覺,妻子去拉窗簾,發現有隻蝙蝠掛在上面。楊先生的妻子嚇了一跳,趕緊打開窗戶,希望蝙蝠可以自己飛出去。沒想到,受了驚嚇的蝙蝠從反方向飛出了臥室。在客廳轉了一圈後,才飛出了房間,停在了外面的空調機上。第二天,楊先生的妻子想把窗簾拆下來重新洗一遍,突然發現自己家的空調洞裡又有一隻蝙蝠,也不確定是不是之前那隻。
  • 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有些看起來很可愛的野生動物,其實攜帶著不少病毒。身體抵抗力差的人,有可能會被這些病毒感染。第一種:蝙蝠蝙蝠,又叫天鼠、掛鼠、天蝠、老鼠皮翼、飛鼠、燕別故、蜜符、鹽老鼠等。全世界共有962種蝙蝠。蝙蝠的飛行器官不是翅膀,是翼手。蝙蝠能攜帶100多種病毒,是病毒攜帶大戶。雖然蝙蝠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蝙蝠幾乎不會發病,這得益於它逆天的免疫系統。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上升到40攝氏度,會「燒死」很多病毒。
  • 抗疫關鍵期,居民家裡飛進只蝙蝠!正確對待野生動物應該怎麼辦?
    這日子口兒,居民家裡來了不速之客,一隻蝙蝠!怎麼辦?2月10日15時30分許,豐臺區馬家堡街道一居民家中發現一隻蝙蝠,全家非常害怕,由於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為了不引起小區居民恐慌,這家人選擇了報警。接到報警後,豐臺區森林公安處立即與馬家堡街道取得聯繫,在研判情況的同時安排警力火速趕赴現場,對該戶居民進行安撫,並讓其暫時迴避。這隻蝙蝠就棲身在窗框內,黑乎乎的。
  • 探秘蝙蝠——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蝙蝠的棲息地一般離我們的居民區是比較遠的。所以很多人對蝙蝠並不了解,更沒有見過它的真面目。可能大多數人對它們的印象停留在萬惡的病毒之源上。有科學家們表明,蝙蝠就是SARS病毒的來源。也有人說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也是蝙蝠。
  • 最新官宣新型冠狀病毒又與蝙蝠有關?蝙蝠究竟有何魔力?
    人類總以為自己是哺乳動物中最高級的,其實蝙蝠才是。它是哺乳動物裡唯一會飛的。事實也證明,哺乳動物能上天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兒。人跑步時新陳代謝率提高,體溫也會比日常高些。而蝙蝠的飛行特性更是導致了超高的新陳代謝率,體溫也因此特別突出,日常體溫高達40℃。這就相當於打開了人類的高燒模式。
  • 拒絕野味,蝙蝠,果子狸算野味,那麼野雞野鴨野生黃鱔算野味嗎?
    原因就在:蝙蝠屬於源頭宿主,到人這個節點的過程中,還會有中間宿主,也就是其他野生動物都有攜帶病毒的可能,這不是駭人聽聞,2003年暴發SARS疫情就是中國人愛吃野味所致,當時曾一度把果子狸當成源頭宿主,對果子狸大加屠殺。
  • 老鼠可致千萬人死亡,蝙蝠攜61種病毒,專家呼籲:別吃野生動物
    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中,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所以,陳煥春也提倡,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去吃。究其原因,野生動物身上通常都攜帶著病毒,其中的某些病毒一旦對人類產生影響,造成的後果無法想像。但是,這並不是說病毒就是無敵的,它不能獨立生存,要想存活下去,必須找到一個"宿主",長期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就是首選。
  • 一隻蝙蝠飛進太原居民家中,專家提醒……
    近日,太原市萬柏林區居民家中誤入一隻蝙蝠,把主人全家嚇壞了,好在專業人士到場,分分鐘將這位不速之客擒住。我省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提醒:春回大地,從冬眠中甦醒的蝙蝠將再度活躍起來,廣大市民遇到蝙蝠莫要驚慌,勿用手及身體直接接觸,用棍棒、掃把等順手的器具驅趕即可。
  • 蝙蝠?水貂?新型冠狀病毒究竟來源於哪種動物?
    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首次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但研究並未鎖定是哪一種具體的動物。
  • 家裡接連兩天出現這東西,全家人嚇懵:晚上還會飛到身上...
    然後趁機套上塑膠袋請出家門當天過了沒多久家裡又出現了第二隻蝙蝠知道蝙蝠怕光盛先生打開了燈蝙蝠就飛進了家中的紙箱於是盛先生連著盒子家中出現蝙蝠該怎麼辦?作為所有哺乳動物中第二龐大的類群,蝙蝠在全球分布有1300種,物種多樣性極高。上海野保部門專家指出,目前已知,一隻蝙蝠的身上可能同時攜帶4000多種病毒中的50多種。但市民莫驚慌,一般情況下,蝙蝠攜帶的病毒不會直接傳染到人類身上。
  • 蝙蝠這種古老的動物生存至今,是因為它有強大的免疫力嗎?
    炎症反應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殺死病毒的同時,大量的細胞也被殺死了,炎症的外在表現就是紅腫、疼痛和發熱,大家都有過扁桃體發炎的經歷吧。而蝙蝠的炎症反應是被削弱的,病毒被允許繼續在蝙蝠細胞內存活,與蝙蝠和平共處。之所以有這種不同,是因為蝙蝠缺乏細胞質DNA感受器和炎症小體這兩類關鍵蛋白。
  • 蝙蝠圖案在園林中的應用
    同時也了解到病毒的來源是野生動物,請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野生動物,通過國家對新型冠狀病毒開展研究,目前研究結果有多個說法,其中最多的說法認為該病毒或許來源於蝙蝠。人們近期聊到的關於蝙蝠的話題比較多,對於科研我沒有發言權,幹什麼的吆喝什麼,倒是由此想到了其實蝙蝠自古至今在園林尤其是在古典園林中應用還是頗多的。
  •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4100多種病毒,如果被消滅了會有嚴重後果嘛
    一個蝙蝠洞中甚至能棲息達2000萬隻蝙蝠,蝙蝠洞中的狂犬病毒會濃稠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直接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蝙蝠洞就有感染機率,全球有多人因此感染狂犬病毒。另外,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能將身上的病毒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這也是它被稱為「病毒庫」的原因。 蝙蝠是如何將自己進化成毒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