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2020-12-21 華輿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1

自律

新研究發現,蝙蝠會在生病時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與其他同類在一起的時間。

這種行為過去曾在實驗室中被觀察到,但是科學家在中美洲貝里斯的野生蝙蝠群當中也發現同一現象。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學術期刊《行為生態學》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他們追蹤了一組生活在一棵空心樹裡的野蝙蝠,給它們裝微型的距離感應器,去了解它們彼此如何進行社交互動。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給16隻蝙蝠注射了一種叫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的物質,這會令蝙蝠的免疫系統發生短暫反應,好像它們生病了一樣,來看看它們的行為是否會出現變化。

樹裡總共有31隻蝙蝠,科學家觀察到,「生病」的蝙蝠-它們的免疫系統誤以為身體出現炎症,所接觸互動的蝙蝠比健康的同伴少大約四隻。

48小時後,注射的影響就會完全消失,蝙蝠又會重新開始社交接觸。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西蒙·裡佩爾吉(Simon Ripperger)將這種現象稱為「被動保持社交距離」,並且認為這在動物界當中可能比我們所知道的要更普遍。

2

新冠病毒

蝙蝠被認為可能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為何蝙蝠長期攜帶冠狀病毒而不生病呢?

發表於英國《科學報告》的實驗驗證了蝙蝠細胞可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假說。研究人員讓MERS冠狀病毒對一種蝙蝠的細胞進行100多天的感染,並通過檢測蛋白質、基因等方式分析被感染細胞。

研究發現,儘管MERS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殺死人體細胞,但可在蝙蝠細胞中與其長期和平共處。

與此同時,冠狀病毒本身也會產生特定基因突變,從而適應蝙蝠細胞,被感染的蝙蝠細胞還具有抵禦病毒重複感染的能力。

蝙蝠是上千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有研究認為每種蝙蝠平均攜帶近20種可能使人生病的病毒。蝙蝠會威脅到人類的病毒數量最多,是排在第二位的哺乳動物的兩倍。蝙蝠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也可能會先傳染給靈長目動物,再傳給人類。

另外,蝙蝠群居的習性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超高密度的群居讓病毒能夠快速地傳播。飛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而蝙蝠同樣也會像候鳥一樣隨季節變化而遷徙,極大地增加了病毒傳播的範圍。

1994年,澳大利亞亨德拉鎮的一個賽馬場暴發了一場疫情,造成了14匹賽馬和1個人死亡。導致此次疫情的病毒被稱為亨德拉病毒,被懷疑來自蝙蝠。

在調查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有4種狐蝠體內存在亨德拉病毒的抗體。雖然沒有發現這種病毒從狐蝠直接傳播給馬,但實驗室研究表明,可能是馬取食的牧草被攜帶病毒的狐蝠汙染導致病毒傳播。另一種可能的途徑是馬採食狐蝠吃剩的果實而被感染,病毒在馬群中通過尿液和鼻腔分泌物傳播,人則是通過接觸病馬感染。

1995年,非洲地區暴發伊波拉感染疫情,造成315人感染,254人死亡。研究人員隨即對採集於該地區的3000多份動物樣本進行了病毒檢測,研究人員發現只有蝙蝠支持伊波拉病毒的複製,但沒有表現出明顯症狀,因此研究推測蝙蝠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3

捕殺

蝙蝠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在全世界約有1100多種。而且蝙蝠是除人類之外分布範圍最廣的哺乳類動物類群,除了南北極,全世界都能找到蝙蝠的蹤跡,甚至包括沙漠。

蝙蝠遠非我們的敵人,它們在某些方面有助於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比如,熱帶雨林中有的蝙蝠以水果和花蜜為食,從而幫助花卉傳粉和播種。而歐洲的食蟲蝙蝠則會捕食大量可能引發蟲災的昆蟲。

它們幾乎不會患癌症,並且壽命比同體型的哺乳動物長很多,壽命最長的小棕蝠能存活超過35年,但大多數蝙蝠壽命在10年以上。相比之下,同等體型的齧齒目動物大約只有2年的壽命。

蝙蝠被視為新冠肺炎源頭,遭無情驅趕甚至撲殺,然而為何會在人之間傳播?追根究柢,人類行為才是最大關鍵。但是不僅是中國,全世界各國都出現恐蝠症,如今,全世界的蝙蝠卻面臨浩劫。

印度北方的拉賈斯坦邦,當地村民迷信看到蝙蝠不吉利,加上懼怕新冠病毒散播,有上百隻蝙蝠集體遭村民撲殺。

臺灣也有類似狀況。臺灣蝙蝠學會曾在一天內接到近10通電話,不少人劈頭就問,要怎麼趕走蝙蝠?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為維持能量飛行,蝙蝠須維持高體溫、提高代謝速度,因而活化免疫系統,使蝙蝠變得百毒不侵,帶有病毒卻不發病,病毒殺不死的蝙蝠,卻因人類的恐懼而面臨生存危機。蝙蝠數量下降,以及後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全世界蝙蝠學者共同的擔憂。

蝙蝠近年被妖魔化、數量銳減,對蝙蝠來說,過去10年是一段糟糕的時光,國際蝙蝠組織創辦人塔特(Merlin Tuttle)認為,疫情出現前,全世界的蝙蝠數量已急劇下降,疫情下媒體過度渲染,使蝙蝠被妖魔化。

馬來西亞學者阿齊茲( Abdul Aziz)研究數年發現,當地蝙蝠是榴槤重要的授粉者,榴槤在東南亞每年產值達數十億美元,但如今當地民眾要求根除蝙蝠。

臺灣蝙蝠種類多達38種,其中35種蝙蝠以昆蟲為食,包括蚊子、甲蟲、蛾類,以及惡名昭彰的秋行軍蟲,蝙蝠減少,將影響生態平衡。

新冠康復之際,是否將是人類開始捕殺蝙蝠,並最終將其滅族呢?總之人類現在最憎恨的不是老鼠而是蝙蝠。(原標題: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 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相關焦點

  • 探秘蝙蝠——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蝙蝠的棲息地一般離我們的居民區是比較遠的。所以很多人對蝙蝠並不了解,更沒有見過它的真面目。可能大多數人對它們的印象停留在萬惡的病毒之源上。有科學家們表明,蝙蝠就是SARS病毒的來源。也有人說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也是蝙蝠。
  • 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即使在鳥類中,也有不會飛的,比如鴕鳥、企鵝,這些動物雖然都是鳥綱下的成員,但是它們的翅膀退化,已經不具備飛翔的能力了。當然,會飛的也不一定都是鳥類和昆蟲,在哺乳動物中,也有會飛的,比如最近「特火」的蝙蝠。那麼,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呢?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說幾種「假飛」的哺乳動物。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即使你看不到蝙蝠瘋狂地撲騰,你也可能在它尋找晚餐的時候捕捉到它的高亢的啁啾聲。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
  • 美媒: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 但人類卻會?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6日發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員利維婭·洛雷羅題為《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但人類卻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利維婭·洛雷羅認為,儘管深受負面輿論困擾,蝙蝠還是為環境和人類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4100多種病毒,如果被消滅了會有嚴重後果嘛
    目前,人類已發現6種伊波拉病毒:薩伊、萊斯頓、本迪布焦、蘇丹和塔伊森林病毒。除萊斯頓外,其他4種都會在人身上引發嚴重且常常致命的疾病,而邦巴利病毒則不確定是否會感染人類,會引起怎麼樣的疾病,截止2014年10月18日,全球因伊波拉病毒死亡人數已超過4500人。
  • 什麼是RNA病毒?為何會通過蝙蝠傳播?研究員終於找到答案
    先問大家一個有趣的小問題:鳥類開大會,不讓蝙蝠參加,對不對?其實,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蝙蝠會飛,就一定是鳥類,其實,會飛並不是檢測一個物種類別的唯一標準。蝙蝠也是如此。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蝙蝠的祖先為了生存,也成功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成為了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而且蝙蝠並沒有翅膀,它們是用翼手完成飛翔的。在自然界中,蝙蝠是著名的移動病毒庫,很多動物都對蝙蝠敬而遠之,而且雖然蝙蝠的數量很多,與很多動物的生存區域重合,蝙蝠也沒有任何的天敵,即使是食物短缺的時候,也鮮少有動物肯去捕食蝙蝠。
  • 為何蝙蝠可以攜帶180多種病毒而不感染呢?
    蝙蝠帶病毒傳播給人,相當於人畜共患病範疇,自然界有很多病毒都是由原始宿主和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的,而這些宿主大多數都是動物,比如愛滋病、鼠疫、口蹄疫、狂牛症、狂犬病、SARS等。
  • 「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隨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在eLif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分析了蝙蝠免疫系統的獨特性,揭示了其與致命性病毒共存的可能機制。迥異的生活習性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具有一系列適應飛行的形態特徵。其四肢和尾部之間覆蓋著一層薄而堅韌的翼膜,形成獨特的翼手。
  • 早在白堊紀時期,便已出現會飛的哺乳動物了?它可能是蝙蝠先祖
    據研究人員分析,這塊鳥類化石來自於白堊紀時期,是今天已知的鳥類中最古老的一種,而「始祖鳥」因為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是鳥類,我們更傾向於把它認為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科研人員提到,他們從發現的「甘肅鳥」化石中獲得了對早期鳥類的一個大致性了解,可以得到不少關於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環境的有用信息,填補了早期鳥類資料的空白。
  • 澳大利亞山火引發30萬蝙蝠接近人類,這會引發病毒流行嗎?
    比如:人類與香蕉的基因重合率只有50%,所以能夠感染香蕉的病毒,不能感染人類,比如:造成植物枯萎的黃枯病毒,不會造成人類感染。但是,親緣關係越近,基因相似度越高,越有可能導致人類感染,比如:最近這些年新出現的病毒,都是從哺乳動物身上傳給人類的。
  • 蝙蝠是怎麼交配的?繁殖地點和時機,跟佔比哺乳動物的20%有關?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已有不少關於「蝙蝠攜帶多種可感染人類病毒」的科普內容,讓普通人對它們地了解不再局限於傳統吉祥圖案的象徵。哺乳動物與其他脊椎動物本質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幼體是通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來獲取成長的養料。而攜帶了多種超級病毒的蝙蝠,則是哺乳動物中的翼手目動物。
  • 蝙蝠這種古老的動物生存至今,是因為它有強大的免疫力嗎?
    前者作用是識別細胞質內裸露的核酸(病毒在細胞內就是以裸露核酸形式存在的),後者作用是激活炎症反應。所以蝙蝠的炎症反應比較弱。蝙蝠和人體炎症反應比較,面對相同的病毒,蝙蝠炎症比較輕,人體炎症卻很強烈這是蝙蝠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蝙蝠代謝水平很高,細胞質內經常有受損傷的DNA片段。
  • 蝙蝠這麼能飛,它和鳥類的祖先一樣嗎?研究發現蝙蝠祖先更早出現
    新冠疫情剛出現的時候,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關於蝙蝠的信息,例如《一篇蝙蝠的自述》、蝙蝠各種照片等等,因為專家們認為新冠病毒的天然寄主很可能就是蝙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蝙蝠借著這次疫情的機會再次得到了人類的了解,人們不僅了解到這種生物的身上攜帶上百種病毒,還知道它們為什麼能夠攜帶這麼多病毒而安然無恙。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與病毒無關,而與蝙蝠有關,蝙蝠的祖先到底是誰呢?這個問題最早是由網友在網絡上提出的,為什麼會有人想知道蝙蝠的祖先呢?
  • 蝙蝠的祖先是鳥類還是哺乳動物?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它
    引言:作為哺乳動物,蝙蝠為什麼會飛?它的祖先是誰?2006年出土的遠古翔獸的化石給考古人員帶來了新的思考,遠古翔獸有可能是蝙蝠的祖先。在萬戶的啟發下,科學家順利研製出飛機,人類的飛翔夢想終於在專用設備的輔助下得以實現。如今,不管是經過專業訓練的空乘人員還是大眾百姓,都有機會體驗飛上藍天的樂趣。說完人類艱難而又曲折的飛翔歷程,我們來說說不費吹灰之力便飛上藍天的鳥兒。鳥為何擁有飛行能力?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這當然要從鳥類的祖先說起。
  • 專家分析蝙蝠的優點,哪怕人類再進化數百年,也比之不及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嘔心瀝血發明的飛機面世,人們可以搭乘它,飛上天空,實現在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夢想。但是,近幾年裡,飛機事故頻繁出現,馬航370莫名消失之謎尚未解決,著名球星科比因意外墜機死亡,引得諸多球迷痛哭失聲。
  • 除了蝙蝠,還有哪些哺乳動物可以飛行?
    比方說企鵝,它明明不會飛,卻是鳥類;又比方說蝙蝠,它明明是天空中的健將,可是卻與我們人類一樣,都屬於哺乳動物。那麼,在自然界中,除了蝙蝠之外,還有其它哺乳動物也可以飛行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國外,有一種叫做鼯鼠的小寵物,它們非常的聰明,而且被人們認為它們非常的「通人性」,性格溫和,很是可愛。
  • 蝙蝠是如何與多種病毒一起生活的
    蝙蝠被認定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來源。而根據科學研究,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由此可見,蝙蝠就是一個會移動的「病毒庫」。一隻蝙蝠可以感染許多不同的病毒而不會生病。它們是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天然儲存庫,這些病毒已導致人類疾病並在非洲,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和澳大利亞有過大規模爆發。它們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儲存庫。它們還攜帶狂犬病病毒,但在這種情況下,蝙蝠沒有受到疾病的影響。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隨便一個病毒就能讓人類致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那麼蝙蝠身上攜帶如此多的病毒,為何蝙蝠安然無恙呢?蝙蝠有什麼特別之處?
  • 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答:事實上也會得病,只不過一來我們和人類溝通比較少,你們也不清楚我們有沒有不適,是不是剛剛失去自己的親人。二來我們蝙蝠的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所以有些小規模損失就不為人知。我就聽說過有一種狂犬病毒感染過我們的一些蝙蝠朋友讓他們發瘋,另外還有什麼塔卡裡伯病毒之類的也是我們的敵人,曾經對我們造成重創。但是總體而言,我們因為感染病毒而得病的事情確實不太常見。
  • 蝙蝠帶有大量病毒,把它們全部消滅了,會有什麼後果?
    引言:殺死所有蝙蝠便能隔絕所有病毒?此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任意殺滅蝙蝠,不僅無法達到遠離病毒的目的,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惡果。隨著疫情的蔓延,蝙蝠成為眾矢之的。筆者認為,一是珍視現在,二是積極找出病毒爆發的原因並積極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原因,雖然官方還未有定論,但多數民眾將原因歸結於有人食用了野生蝙蝠。從武漢封城起至今,網絡上針對蝙蝠以及野生蝙蝠食用者的聲討與謾罵從未停止,不少人大聲呼應應該徹底殺滅蝙蝠,勿讓蝙蝠繼續禍害人類,不僅是此次新冠病毒,17年前的SARS病毒也與此病毒有關。
  • 被誤解的蝙蝠:捕殺蝙蝠可能帶來最危險的生態報復
    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存大約1390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各種生態系統都有它的身影。今天,即使我們知道蝙蝠在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為人類提供寶貴的服務,但由於它大多只在夜間活動,我們對它仍知之甚少,誤解也甚深。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翼龍和老鼠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