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2020-12-21 返樸

蝙蝠,小而強大的死神。它體內的病毒是如何向人類發出死亡威脅的?

撰文| 徐穎

前 言

《孫子·謀攻篇》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自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醫護人員與科研人員針對病毒的溯源、入侵機制以及治療與檢測等展開了深入研究。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發表論文,率先揭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隨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在eLif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分析了蝙蝠免疫系統的獨特性,揭示了其與致命性病毒共存的可能機制。

迥異的生活習性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具有一系列適應飛行的形態特徵。其四肢和尾部之間覆蓋著一層薄而堅韌的翼膜,形成獨特的翼手。蝙蝠正是憑藉翼手進行飛行,而不像鳥類憑藉翅膀。翼膜彈性良好,在飛行時可以變形,靜止時又可以回縮和摺疊。翼手的靈活性使某些蝙蝠能夠進行極速轉彎,在不超出自身體長的飛行距離內就能實現90°旋轉。

據文獻報導,世界上第一個蝙蝠化石——食指伊神蝠可追溯到5000萬年以前,那時它的前肢就已經具備了與飛行相適應的細長的骨骼結構。因此,當今的蝙蝠「凌駕」於其它哺乳動物之上的能力可以說是與生俱來。蝙蝠的後肢在進化過程中也可能有所伸長,儘管很多蝙蝠保留了在陸地上行走的能力,但有少部分蝙蝠的後肢旋轉了90°甚至180°,因此只能處於懸掛或飛行狀態。[1]

圖1. 澳大利亞大蝙蝠狐蝠是亨德拉病毒的儲存庫,主要感染馬,偶發性感染人。 | 圖片引自EurekAlert,由杜克大學王林發教授友情提供

蝙蝠還是自帶回聲定位系統的「高科技大佬」。它們能夠通過喉嚨發出超聲波,再依據超聲波的反射來辨別方向以及探測目標,從而可以在漆黑的夜空中或昏暗的洞穴裡自由飛翔並準確捕食。回聲定位系統除了用於躲避障礙物和尋找獵物外,還能用於蝙蝠個體之間的交流,僅憑人耳是聽不到這些超聲波的。然而,你也許聽到過蝙蝠發出的一類頻率較低的聲音,那可能是它們在進行社交呼叫。社交呼叫會發生在遇險警報、交配以及母子分離等情況下。很多子代蝙蝠能夠通過社交呼叫、氣味辨識以及空間記憶等策略,在洞穴棲息地裡數以百萬計的蝙蝠中尋找到自己的母親。[1]

眾所周知,蝙蝠是典型的夜貓子,這可能是由於生活所迫。除了夜鷹以外,夜空中很少有蝙蝠的競爭者。儘管貓頭鷹也是在夜間活動的機會主義掠食者,但是它們的飛行敏捷度完全無法與蝙蝠媲美,因此也不構成終極威脅。蝙蝠所特有的飛行和回聲定位能力使其佔據並最終統治了夜間的空中覓食生境,並成為除嚙齒類以外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1]

與病毒共舞

近些年來,蝙蝠仿佛化身「死神」的代名詞,已知很多致命性病毒都源自於它。除了我們所熟知的SARS、MERS等冠狀病毒和伊波拉、馬爾堡病毒等絲狀病毒,蝙蝠身上還可能攜帶狂犬病毒、副黏病毒、呼腸弧病毒、逆轉錄病毒、肝炎病毒等[1]。如前文所說,這段時間害得人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新型冠狀病毒也很可能起源於蝙蝠[2]

事實上,約有60%來自動物的新型傳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來自於野生動物。一項2013年的研究顯示,在蝙蝠身上發現的137種病毒中,有61種為人畜共患病原[4]。雖然蝙蝠身上隱藏著許多病毒,但它自身通常沒有任何感染跡象或損傷,堪稱超級哺乳動物[3]

為什麼蝙蝠可以耐受如此多的致命性病毒,這是巧合嗎?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在eLife雜誌上發表論文,對此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解釋。該校綜合生物學系教授Mike Boots介紹道:「很多病毒起源於蝙蝠,這並不是隨機事件。由於蝙蝠與我們的關係並不密切,因此它們不可能會攜帶很多人類病毒。然而,在作為病毒的宿主方面,蝙蝠很可能是一個極其特別的物種。」這項研究不但揭示了蝙蝠自身如何抵抗病毒的傷害,還描述了另一個驚人的過程:蝙蝠的免疫系統驅動了病毒毒性的不斷增強,對人類健康造成更大威脅。[2]

當病原體入侵人體或其他動物時,機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發起攻擊,從而抑制病毒的增殖甚至清除病毒,保護機體免受侵害。而當病毒試圖進犯蝙蝠的細胞時,蝙蝠的免疫系統能夠提前發出預警信號,迅速做出反應,將病毒隔離在細胞之外。有些蝙蝠的免疫系統始終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隨時準備抵抗病毒的感染,包括那些已知可將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蝙蝠類群。這一機制儘管可以最大程度保護蝙蝠不受高載量病毒的威脅,但也促進了病毒複製速度的提高。

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為了能夠在宿主的免疫「炮火」到來之前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狡猾的病毒加快了在蝙蝠體內的繁殖速度。也就是說,在蝙蝠獨特的「加強版」免疫系統的威懾下,病毒的進化速度更快,更有可能產生毒性增強的下一代。然而,很多其他哺乳動物並沒有蝙蝠這樣的「神功護體」。當蝙蝠攜帶的病毒通過某種途徑傳播給人類時,缺乏快速應答免疫系統的感染者可能會被迅速擊敗,此時若無有效的藥物或抗體,感染者甚至將受到死亡的威脅。[2]

蝙蝠的免疫系統這麼強大,能否參照這種機制,通過一定的方法改造人類的免疫系統,使其愈加完善呢?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學過免疫學的同志應該知道,抗病毒免疫反應會導致機體產生炎症等反應。當機體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時候,無法區分敵我,就會對機體自身造成傷害,也就是所謂的炎症風暴。(簡單的說,炎症風暴就是敵人(病毒)來犯,愣頭青(免疫系統)一出手就是核武器(過度反應),滅了敵人不說,也整殘了自己。詳見黃波:有抗體就能清除病毒嗎?;炎症風暴:人體免疫系統,是怎樣反噬自身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Cara Brook介紹說,「假如在人體中嘗試類似的抗病毒策略,將會引發大範圍的炎症反應,這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而有些蝙蝠既能產生這種強烈的抗病毒反應,又能用抗炎症反應使機體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 [2]

逆天的免疫系統

為何蝙蝠能夠擁有獨特的抗炎症反應呢?這又要從其自身的特殊性來說了。蝙蝠在飛行中的新陳代謝率是同等體型的嚙齒類動物在奔跑時的兩倍。通常情況下,劇烈的運動和過高的代謝率會使活性分子(主要是自由基)在體內累積,從而引起較強的組織損傷。但是,蝙蝠進化出了一種能夠有效地清除這些有害分子的生理機制,進而削弱了高代謝率帶來的傷害。這一機制不僅保證了蝙蝠可以自由飛翔在天空中,還「順手」幫忙清除了蝙蝠體內各種炎症反應產生的「破壞份子」。另外,與心率和新陳代謝都更緩慢的大型動物相比,心率和新陳代謝較快的小型動物通常壽命較短,這可能是因為高新陳代謝率會產生更多更具破壞性的自由基。然而與同體型的其他哺乳動物相比,蝙蝠的壽命要長得多,有的蝙蝠甚至可以活40多年,同樣體型的齧齒動物則只能活兩年左右。因此可以推測,這種機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蝙蝠長壽的原因。[2]

這種應對炎症的快速抑制機制還可抑制與抗病毒免疫反應相關的炎症。許多蝙蝠的免疫系統都具備一個關鍵技能,即一觸即發地釋放一種叫做幹擾素-α的信號分子,通知其他細胞在病毒入侵前做好戰鬥準備。[2]

隨著對自然界了解程度的愈加深入,人們常常對其感到驚嘆和敬畏。Brook也是如此,她很好奇病毒是如何在其宿主蝙蝠的快速免疫反應之下進化的。為此,她選取了兩種蝙蝠(實驗組)和一種猴子(對照組)的細胞進行實驗。其中一種蝙蝠是作為馬爾堡病毒天然宿主的埃及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 在它轉錄幹擾素-α基因之前需要對其進行直接的病毒攻擊,才能夠使機體充滿幹擾素。作為亨德拉(Hendra)病毒儲藏庫的澳大利亞大蝙蝠狐蝠(Pteropus alecto)的免疫反應速度更快,它體內存在已經轉錄的幹擾素-α的RNA,可隨時合成蛋白質來對抗病毒的感染。而在對照組中,非洲綠猴(Vero)的細胞系完全不產生幹擾素[2]

當研究人員用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假病毒進行感染實驗時,結果令人驚訝——這些細胞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反應。作為對照組的綠猴細胞系很快被病毒擊垮並殺死;作為實驗組的埃及果蝠細胞系中的部分細胞在幹擾素的提前預警下,能夠成功地將自己與病毒隔離開來;在澳大利亞大蝙蝠狐蝠細胞系中,免疫反應更為強烈,病毒的感染速度遠低於發生在埃及果蝠細胞系中的。此外,這些蝙蝠的幹擾素應答似乎使感染持續更長的時間[2]

Brook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這一現象,如果把單層細胞上的病毒想像成森林裡燃燒的火焰,那麼其中的一些區域(即細胞)有應急毯,能夠避開火焰的灼燒而不受傷害。但到大火結束之時,森林中仍然有悶燒的餘燼,也就是說仍然有一些病毒感染的細胞存活下來。其他未受傷害的細胞群體能夠進行繁殖,為病毒提供新的攻擊目標。因此,病毒可以在蝙蝠體內定居下來,並在蝙蝠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形成潛伏性感染[2]

Brook認為,「這表明擁有一個真正強大的幹擾素系統將有助於病毒在宿主體內存活。當免疫反應更強時,宿主細胞將免受感染,所以病毒能夠在不損傷宿主的前提下提高其複製速度。但當病毒擴散到人類身上時,由於人類缺乏這種抗病毒機制,感染者可能會經歷很多病理過程。」 [2]

病毒如何由蝙蝠傳播到人?

所幸,並不是蝙蝠攜帶的所有病毒都有機會感染人類。傳染病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在病毒從蝙蝠傳到人的過程中,攜帶病毒的蝙蝠就是傳染源。其次對於傳播途徑來說,通常有直接接觸傳播或間接接觸傳播兩種方式。譬如,吸血蝙蝠叮咬了某種動物,導致動物被感染,這叫直接接觸傳播;若是被叮咬的動物充當了媒介物,又將病毒傳給了人類,那麼這叫間接接觸傳播。另外,一些蝙蝠主要以水果為食,當攜帶病毒的蝙蝠吸食了水果的汁液以後,若是人類很快取食了這個水果而被病毒感染,這也叫做間接接觸傳播。病毒傳播的第三個要素是易感人群,對於某種病原體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都稱為易感人群。病原體的種類和毒力以及人體的內在因素,如免疫力和受體的表達水平等,都影響人體的易感性[5]

圖2. 傳染病三要素 |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人可能會問,蝙蝠源病毒是否會直接感染人類呢?這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極低。一是因為病毒入侵人體是一個特異性的過程,它需要有相應的受體才能讓細胞開啟方便的大門,並非所有蝙蝠都會攜帶對人類易感的病毒;二是因為蝙蝠通常喜歡幽居在洞穴、樹縫等地方,這種「夜遊俠」接觸到人類的機率很小。但是很多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和蝙蝠的有所重疊,如果動物被吸血蝙蝠叮咬,或是接觸了蝙蝠的排洩物,則都可能被感染。我們已經知道,許多蝙蝠源病毒都是以某種動物為中間媒介進而傳染給人類的,這些動物又被稱為中間宿主,譬如SARS通過果子狸傳染給人類,MERS通過駱駝傳染給人類,伊波拉病毒通過大猩猩和黑猩猩傳染給人類,尼帕病毒(Nipah)通過豬傳染給人類,亨德拉病毒通過馬傳染給人類,馬爾堡病毒通過非洲綠猴傳染給人類……儘管多了一道中間程序,這些病毒在最終入侵人體之時仍然具有極高的毒性和致命性[2]

圖3. MERS病毒由蝙蝠傳播到人的各種途徑 | 圖片來源於網絡

蝙蝠能否殺之而後快?

既然蝙蝠身上攜帶如此之多的病毒,還有些蝙蝠能夠吸血,那麼是否可以撲殺世界上的所有蝙蝠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蝙蝠的種類繁多,是除嚙齒類動物以外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約佔所有哺乳動物數量的1/5。它的分布範圍也很廣,除了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幾乎世界各地都有蝙蝠,完全撲殺是不現實的。其次,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蝙蝠是生態鏈中的很重要的一環。大部分蝙蝠以昆蟲為食,尤其是害蟲。有些蝙蝠以水果、花朵、花粉和花蜜等為食,可以幫助傳粉。有些花朵甚至進化出 「花蜜嚮導」,這種花蜜可以反射蝙蝠的超聲波,從而吸引蝙蝠更好地為其傳粉[1]。因此,蝙蝠可謂是農業的好幫手,我們不能將其無情地撲殺。

圖4. 不同種屬蝙蝠的分布範圍,顏色越深表示分布越多(Bat Flies and Their Microparasites: Current Knowledge and Distribution)[6]

預防人畜共患病的啟示

如何更好地防控蝙蝠源病毒呢?Brook認為,了解感染的發展軌跡對預測感染的出現、擴散以及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該研究團隊正在嘗試設計一個更完善的蝙蝠疾病進化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蝙蝠源病毒向人類和其他動物傳播的過程[2]。另外,建立蝙蝠的研究網絡和病毒的監測網絡也常有必要。

科學家肩負起了責任和使命,我們普通人又該做些什麼呢?

從源頭來看,蝙蝠攜帶的病毒引發人畜共患病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肆意捕捉和食用野生動物外,最主要的還有人類對蝙蝠領地的入侵和破壞。森林砍伐使得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減少,蝙蝠和其他動物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安樂窩,不得不遷徙到更廣的範圍去。生存環境的改變也迫使蝙蝠的覓食和行為方式發生變化,更可能逐漸接近或進入人類生活圈,與人類的活動範圍出現部分重疊,病毒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感染人的機率就會變大[3]。同時,當一些人畜共患病原感染蝙蝠,也可能在蝙蝠免疫系統的驅動下快速進化,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另外Brook等人也指出,破壞蝙蝠的棲息地會給它們帶來壓力,促使更多的病毒釋放到唾液、尿液和糞便中,從而更易於感染其他動物。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在人類與病毒的抗爭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2]

蝙蝠源病毒因為其致死性高,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事實上,其他動物源性傳染病也一樣不容忽視。在與傳染病的持久戰中,建立良好的防控體系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同樣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建立起對野生動物的科學認識,拒絕殘忍獵殺,不任意破壞棲息地。所謂命運共同體,遠不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和平共處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1] Lin-Fa Wang and Christopher Cowled, Bats and viruses.[2]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2/uoc--cor021020.php[3] V. Beena, G. Saikumar, Emerging horizon for bat borne viral zoonoses. VirusDis 2019; 30(3):321-328. https://doi.org/10.1007/s13337-019-00548-z[4] A comparison of bats and rodents as reservoirs of zoonotic viruses: are bats special?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74368/[5] 俞東徵,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6] Tamara Szentiványi et al., Bat Flies and Their Microparasites: Current Knowledge and Distribution.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19. doi: 10.3389/fvets.2019.00115

相關焦點

  • 蝙蝠是如何與多種病毒一起生活的
    蝙蝠被認定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來源。而根據科學研究,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由此可見,蝙蝠就是一個會移動的「病毒庫」。一隻蝙蝠可以感染許多不同的病毒而不會生病。它們是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天然儲存庫,這些病毒已導致人類疾病並在非洲,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和澳大利亞有過大規模爆發。它們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儲存庫。它們還攜帶狂犬病病毒,但在這種情況下,蝙蝠沒有受到疾病的影響。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隨便一個病毒就能讓人類致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那麼蝙蝠身上攜帶如此多的病毒,為何蝙蝠安然無恙呢?蝙蝠有什麼特別之處?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伊波拉病毒:飄忽的死神
    按照這一規律,中國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如何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在人類歷史上經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又以傳染病發生次數最多,危害最大。邱紅玲,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高級實驗師。
  • 蝙蝠的五個秘密:堪稱「天然病毒庫」
    文章介紹,除南極洲外,蝙蝠遍布世界其他大洲和相當大一部分島嶼。在所有這些地方,它們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2011年定為「國際蝙蝠年」,其目的是增進人們對這種動物的了解,並提高對保護蝙蝠重要性的認識。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紅色名錄」包括200多種瀕臨滅絕的蝙蝠。
  • 蝙蝠身上攜帶上千種病毒,蝙蝠的3處特點
    蝙蝠的身上攜帶有大量的病毒,有研究資料指出,在蝙蝠的身上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其中就包括這次流行的冠狀病毒和之前的SRSA病毒等。而蝙蝠身上之所以會攜帶如此多的的病毒,大概也是野生動物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原因,可能是在惡劣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進化而來的。
  • 蝙蝠帶有大量病毒,把它們全部消滅了,會有什麼後果?
    引言:殺死所有蝙蝠便能隔絕所有病毒?此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任意殺滅蝙蝠,不僅無法達到遠離病毒的目的,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惡果。隨著疫情的蔓延,蝙蝠成為眾矢之的。筆者認為,一是珍視現在,二是積極找出病毒爆發的原因並積極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原因,雖然官方還未有定論,但多數民眾將原因歸結於有人食用了野生蝙蝠。從武漢封城起至今,網絡上針對蝙蝠以及野生蝙蝠食用者的聲討與謾罵從未停止,不少人大聲呼應應該徹底殺滅蝙蝠,勿讓蝙蝠繼續禍害人類,不僅是此次新冠病毒,17年前的SARS病毒也與此病毒有關。
  • 既然蝙蝠是「病毒庫」,為何不能捕殺?
    SARS的全稱為SARS冠狀病毒,俗名非典,這次折磨我們的病毒是新型冠狀病毒,升級了!非典是病毒,抗生素只能殺菌,級別不夠,用抗生素頂個屁用!2003年9月,經查SARS病毒與貓科動物果子狸有關。於是,五天之內,1萬多隻果子狸升天了……有專家質疑:既然果子狸攜帶SARS病毒,人們吃果子狸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何非要等到2003年才爆發?難道病毒也喜歡挑「黃道吉日」?
  • 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Yesterday針對最近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有人提出蝙蝠是毒物庫,是罪魁禍首,應該趕盡殺絕,有人提出疑惑,好奇蝙蝠攜帶了這麼多病毒,為什麼自己不發病。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爭議的焦點對象蝙蝠,為我們一一解答疑惑。
  • 什麼是RNA病毒?為何會通過蝙蝠傳播?研究員終於找到答案
    蝙蝠也是如此。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蝙蝠的祖先為了生存,也成功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成為了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而且蝙蝠並沒有翅膀,它們是用翼手完成飛翔的。在自然界中,蝙蝠是著名的移動病毒庫,很多動物都對蝙蝠敬而遠之,而且雖然蝙蝠的數量很多,與很多動物的生存區域重合,蝙蝠也沒有任何的天敵,即使是食物短缺的時候,也鮮少有動物肯去捕食蝙蝠。
  • 美媒: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 但人類卻會?
    許多病毒會從動物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這種現象被稱為「人畜共患病的溢出」。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究竟哪種動物是當前新冠疫情的源頭,但所有的注意力眼下都集中在蝙蝠身上。蝙蝠向人類傳播病毒的過程絕非蝙蝠咬了某個人或者舔了某人的血液那麼簡單(蝙蝠並不像吸血鬼故事裡描述的那樣去吸血)。實際情形往往複雜得多,可能涉及中間宿主。
  • 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近日,上海市綠化市容熱線閔行平臺就接到了市民這樣一個電話:「哎呀,我家裡出現了蝙蝠,怎麼辦呀?會不會傳染病毒呀?」接到電話後,閔行區野保站聯合鎮野保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處置。將廚房吊頂隔板全部拆除後,發現了蝙蝠棲居的痕跡和大量糞便,但並未發現蝙蝠活體,為減輕市民擔憂,處置人員對其屋內環境進行了消毒。
  • SARS病毒追擊者15年後在雲南洞穴找到病源蝙蝠
    科學家鑑定出罪魁禍首為一株冠狀病毒,並在廣東牲禽市場上所銷售的果子狸中發現了基因類似的病毒。之後的調查顯示,大量SARS相關冠狀病毒在中國的菊頭蝠中傳播,這表明致命毒株可能源自這些蝙蝠,再通過果子狸傳播到人類身上。但是,在關鍵基因上(允許病毒接近並感染細胞的蛋白質),人類版病毒和蝙蝠版病毒存在差異,導致上述設想令人存疑。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他們追蹤了一組生活在一棵空心樹裡的野蝙蝠,給它們裝微型的距離感應器,去了解它們彼此如何進行社交互動。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給16隻蝙蝠注射了一種叫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的物質,這會令蝙蝠的免疫系統發生短暫反應,好像它們生病了一樣,來看看它們的行為是否會出現變化。
  • 日本菊頭蝙蝠身上檢測出冠病病毒
    日本研究人員在日本固有的菊頭蝙蝠身上檢測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檔案照) 日本研究人員在日本固有的菊頭蝙蝠身上檢測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 共同社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作出上述宣布。
  • 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二、臺灣近兩年共從蝙蝠中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從2007年起,臺灣針對蝙蝠進行了較系統的監測,共檢測蝙蝠腦組織樣品近千份,平均每年監測100餘份。2016年之前,未在蝙蝠中發現狂犬病(既未分離出狂犬病毒,亦未發現狂犬病毒抗體),證明臺灣的蝙蝠一直都是安全的!
  • 蝙蝠是自然界的「病毒庫」,攜帶千種遠古病毒,它實在太強大了
    2月初,世界衛生組織將此病毒定名為COVID—2019,對病毒的來源作深一步的追查。科研人員表示稱,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始來源極有可能是野生生物,最大的嫌疑就是蝙蝠。當然,蝙蝠是不會主動把病毒傳給人體的,而是某些出於獵奇心理的人,為了一時的貪慾而獵殺食用蝙蝠,結果導致體內蛋白質結構發生變異,誕生出新型病毒。
  • 擁有超強免疫的天然「病毒庫」?《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論文發現的一個方面表明,APOBEC3基因家族的基因擴張和丟失導致了進化,而APOBEC3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的病毒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論文中解釋這一進化過程的細節,為研究這些在蝙蝠身上發現但沒有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基因變化如何有助於防止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最壞結果奠定了基礎。
  • 為何蝙蝠可以攜帶180多種病毒而不感染呢?
    蝙蝠帶病毒傳播給人,相當於人畜共患病範疇,自然界有很多病毒都是由原始宿主和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的,而這些宿主大多數都是動物,比如愛滋病、鼠疫、口蹄疫、狂牛症、狂犬病、SARS等。
  • ...曾去西藏張家界西雙版納抓蝙蝠成功找到SARS病毒源頭
    SARS疫情2002年爆發,兩年之後,也就是從2004年起,研究團隊開始追尋疫情的病源,這一找就是13年.病毒源頭的宿主是如何被鎖定在蝙蝠身上的?有專家就提出了,我們應該找蝙蝠。 對研究病毒的學者來說,蝙蝠地位特殊。在哺乳動物中,是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其種類佔哺乳動物物種數的20%,在全世界分布範圍廣泛。蝙蝠也是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由於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統,攜帶病毒卻極少出現病症。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蝙蝠成為了上百種病毒的自然宿主。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蝙蝠是「百毒不侵」的天然病毒蓄水池,它們為什麼攜帶大量病毒卻免受其害?人類是否可以從這裡尋求一條對付多種病毒的普適性思路?
  •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4100多種病毒,如果被消滅了會有嚴重後果嘛
    如果要問地球最強毒物是誰,那非蝙蝠莫屬,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蝙蝠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