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2020-12-19 澎湃新聞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Yesterday

針對最近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有人提出蝙蝠是毒物庫,是罪魁禍首,應該趕盡殺絕,有人提出疑惑,好奇蝙蝠攜帶了這麼多病毒,為什麼自己不發病。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爭議的焦點對象蝙蝠,為我們一一解答疑惑。

問:外界將你們稱作病毒庫,這種說法準確嗎?

答:基本上可以這麼說。據我所知,我們有將近1000多種不同類型的親戚們分布在全球,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哺乳動物,目前你們科學家們在我們身上成功分離出來的病毒少說也有上百種,其中確實有一些被證實可以直接感染牲畜甚至你們人類。

問:攜帶這麼多病毒,你們真的都不得病嗎?

答:事實上也會得病,只不過一來我們和人類溝通比較少,你們也不清楚我們有沒有不適,是不是剛剛失去自己的親人。二來我們蝙蝠的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所以有些小規模損失就不為人知。我就聽說過有一種狂犬病毒感染過我們的一些蝙蝠朋友讓他們發瘋,另外還有什麼塔卡裡伯病毒之類的也是我們的敵人,曾經對我們造成重創。但是總體而言,我們因為感染病毒而得病的事情確實不太常見。比如在你們人類中引起大規模流行甚至致死的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SARS病毒等等,當初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還沒有顯露出這麼恐怖的一面,可能是他們怕我們吧。

問:你們有什麼秘密武器來降伏壓制他們,讓他們不敢放肆嗎?

答:確實有一些,也算不上秘密武器。和你們人類相比,我們主要有高體溫和特殊的免疫系統。

問:發燒嗎?我們人類平常體溫在36-37.2攝氏度之內,只有感冒等疾病侵襲狀態才發燒。我們通過體溫提升來加快機體代謝促進免疫系統反應,同時利用高溫清除外來細菌病毒感染,對抗疾病惡化。但是我們的溫度承受是有限度的,一旦升高到40度甚至以上就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甚至導致休克和各種併發症,你們的高體溫有什麼特殊嗎?

答:作為目前唯一一種可以持續飛行的哺乳動物,我們的體溫和鳥類比較相似,平時基本上在38-41攝氏度。就相當於持續性地處於你們人類的高燒狀態,讓他們不敢在我們體內造次。同時,這樣的高溫也使得我們的機體免疫代謝速率一直處於較高水平,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快速有效地響應細菌病毒入侵。

問:那免疫系統又有什麼特殊的呢?同為哺乳動物,都有免疫應答反應。你們何以比我們優秀?

答:我們的體內無時無刻不在保持著低水平的免疫活性,隨時處於備戰狀態,這使得在病毒等外源物入侵時,我們可以及時作出有效的反應,將危險扼殺在初級階段,不像你們人類,一般是在受到感染時才決定開啟免疫應答,這就會有延遲。

同時我們體內的免疫應答活性,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候也不會被過度激發。不是你們人類經常說嗎,殺死患者的不是病毒,而是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為了清除這些頑固的病毒可能會反應過激,過度攻擊自身細胞和器官,殃及到病毒感染少甚至尚未感染的部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在我們蝙蝠體內,倒是很少發生這種情況,所以可以說我們的免疫能力靶向性非常好,專門抵抗病毒,從不發生過度的應激自殘行為。

另外我們體內還被檢測出了大量的免疫系統相關基因家族,功能未知,應該就是這些導致我們的免疫系統與眾不同吧。這太複雜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平常就處於開啟狀態,遇到非常大的危險時,免疫系統也只是再稍微增強一些,不至於過度,具體機制還不是很明晰,我們對自己了解得也不是很多。

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機制?

答:這些都是為了適應生存不得已之舉。我們是唯一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長時程的飛行使得我們容易產生熱量,同時,飛行也需要提供大量的能量來維持,比如飛行時心率達到1000次/分鐘,因此機體溫度會比較高。

另外,在飛行過程中我們機體自身也容易產生肌肉撕裂等破壞,伴隨氧化損傷加速,核酸複製出錯等變化。長久的進化使得我們可以很好地處理這些損傷,及時清理修復,又不過度反應浪費資源。對於我們自身而言,時刻保持較低的免疫活性可以保證及時處理這些「傷口」,降低免疫反應強度也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防止我們認不清形勢對自己也大打出手。感染病毒狀態下不發病,可能只是這些機製造成的副作用吧。

問:就是這些原因使得你們自身成為了毒庫,但是自己卻基本上不發病嗎?

答:是的,主要就是高溫和特殊的免疫系統,當然也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我們蝙蝠是群居性的動物,我們會和不同的親戚們一起聚在同一個空間裡生活交流感情,這也為我們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同時持續性高溫也會促進病毒變異。當然,我們在冬眠過程中也會降低代謝速率抑制病毒繁殖。這麼多年下來,我們蝙蝠與病毒的關係更合適的說法算是共生關係,各取所需,互不傷害。

問:對於這次的病毒大流行,你認為你們蝙蝠的責任有多大?

答:我認為我們的責任不是很大,根據你們現在所查到的病毒序列,雖然和我們的個別蝙蝠體內分離的病毒株達到了96%的相似度,我還是認同存在中間宿主的看法。現在你們的研究不是發現穿山甲中的病毒有99%的相似度,極有可能是中間宿主嗎?雖然結果還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確認,但穿山甲作為中間宿主確實是有可能的。我們的親戚可能在野外接觸了穿山甲,攜帶的病毒發生了轉移並且在穿山甲體內經過了一些變異,最終在穿山甲與人類接觸的過程中趁機逃竄到了人類體內為非作歹。

問:對於現在的口誅筆伐,你有什麼話想說?

答:有些人會說這次疫情是我們蝙蝠的錯,希望將我們趕出地球。我們除了長得醜沒有那麼可怕,不是惡魔。我們選擇的是夜行模式,而且築巢遠離人群,平時就棲息在山洞、巖壁、樹洞或建築縫隙,很難接觸到你們。吃的東西也一般是植物和昆蟲,不會傷害你們的。而且雖然我們整個蝙蝠種群攜帶的病毒多,但是我們每一隻蝙蝠還是能力有限的,你們不用害怕。況且不同病毒傳播方式不同,有些病毒不能跨物種傳播,有些即使傳播也沒有致病性。

問:最近有一部分人提出想要消滅你們,你怎麼看?

答:這種想法就有些偏激了,和平相處挺好的啊。我們能夠給你們帶來很多好處呢,消滅我們實在得不償失。

問:我們平時也沒有很多接觸,為什麼還會對我們有很多好處呢?

答:益處並不總是可以直接看得到的。雖然我們一直在野外,但我們也在努力促進生態系統平衡啊,我們可以捕捉蚊蟲,控制昆蟲的數量,也可以承擔一部分傳播花粉的職責。除此之外,我們對於了解自然奧秘也有非常大的幫助。你看我們生下來基本上都是視力弱,聽力好,難道你們就不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基因變化造就了這樣的結果嗎?說不定對你們治療先天性遺傳缺陷導致的聽力視力障礙疾病會有幫助呢。另外別看我們一般都個頭小而且耗能大,我們的壽命可是一點都不短的。更有意思的是我們似乎還不容易得癌症,連我們都覺得奇怪呢,你們不是希望解決癌症還有衰老的問題嗎?把我們趕盡殺絕了豈不是太可惜了。

問:對於現在處於疫情籠罩下的人類,你有什麼想要說的?

答:首先為這次事故向大家道個歉,不管怎麼樣在這次病毒傳播中我們蝙蝠確實有一些責任。另外希望大家經過這次的事件之後能夠尊重自然母親,不要隨意破壞我們的棲息地逼迫我們進入你們的活動區域。同時也不要非法捕捉和買賣,避免我們受驚叮咬和抓傷你們,或者因為密切接觸而被我們攜帶的某些病毒感染。當然如果需要野外參觀或者考察工作時,也請注意做好自己的防護工作。大家和平相處,互不侵擾,豈不是一件共贏的事情?

最後,也希望被疫情困擾的人們可以早日脫離這種恐慌,希望被病毒侵染的人們可以堅強樂觀,早日戰勝病魔。出徵的戰士們都能夠平安歸來,不管是白衣天使還是人民子弟兵,亦或是一個個自願付出默默努力的普通人。也希望留守在家的人們能夠早日出門走上自己的崗位,繼續實現人生價值,讓我們一起將地球建設地更加美好。

參考資料

[1].TED, Emma Teeling,蝙蝠基因的秘密

[2].洪捷,蝙蝠的「獨」與「毒」,知乎專欄-閒話傳染病

[3].Lu R, Zhao X, Li J,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J].The Lancet, 2020.

[4].Pavlovich S S, Lovett S P, Koroleva G, et al. The Egyptian rousettegenome reveals unexpected features of bat antiviral immunity[J]. Cell, 2018,173(5): 1098-1110. e18.

[5].Kuzmin I V, Schwarz T M, Ilinykh P A, et 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ofbat and human cells to filoviruses: commonalities and distinctions[J]. Journalof virology, 2017, 91(8): e02471-16

[6].Xie J, Li Y, Shen X, et al. Dampened STING-dependentinterferon activation in bats[J]. Cell host & microbe, 2018, 23(3):297-301. e4.

[7].Blatteis C M. Fever: pathological or physiological,injurious or beneficial?[J]. Journalof thermal biology, 2003, 28(1): 1-13.

撰文 |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胡慧禎

配圖 | 胡小胡

編輯 | 張舒嫻

屬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普服務平臺」

「新型冠狀病毒」應急科普

鳴謝

上海市毒理學會、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項目對本應急科普系列的支持。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原標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科普系列二十二 | 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何蝙蝠可以攜帶180多種病毒而不感染呢?
    蝙蝠為何能攜帶多種病毒且不感染髮病? 6、蝙蝠生活習性獨特—不容易受到天敵捕食 蝙蝠不同於其他的哺乳動物,其生活習性獨特,通常居住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如山洞、樹洞、巖石縫隙、古老廢棄建築物裡。而且蝙蝠一般夜間出行,避開了大多數動物的活動時間,同時也減少了被天敵獵殺的機會。
  • 百萬年進化,上百種病毒,數據揭秘你可能並不了解的蝙蝠
    百萬年進化,上百種病毒,數據揭秘你可能並不了解的蝙蝠 2020-06-03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蝙蝠身上攜帶上千種病毒,蝙蝠的3處特點
    蝙蝠的身上攜帶有大量的病毒,有研究資料指出,在蝙蝠的身上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其中就包括這次流行的冠狀病毒和之前的SRSA病毒等。而蝙蝠身上之所以會攜帶如此多的的病毒,大概也是野生動物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原因,可能是在惡劣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進化而來的。
  • 百萬年進化,上百種病毒!數據揭秘你可能並不了解的蝙蝠
    昨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剛果(金)爆發新的伊波拉疫情。這是該國的第11次疫情。談到伊波拉,大家聞之色變。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發現了它的存在,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由此而得名。
  • 美媒: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 但人類卻會?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6日發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員利維婭·洛雷羅題為《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但人類卻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利維婭·洛雷羅認為,儘管深受負面輿論困擾,蝙蝠還是為環境和人類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 蝙蝠是老鼠變的嗎?你所不知道的關於蝙蝠的那些事
    老鼠(拉丁學名:Muroidea)屬於哺乳綱、齧齒目、齧齒科;蝙蝠(拉丁學名:Chiroptera)屬於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是僅次於嚙齒類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分布於除兩極外的所有陸地部分,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蝙蝠有翅膀能飛翔、吃害蟲、傳播種子和花粉,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蝙蝠能攜帶許多人獸共患病毒, 如狂犬病毒、副流感2型病毒、伊波拉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
  • 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要對蝙蝠「趕盡殺絕」嗎?
    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六次,起因是野保人員接到報案,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似乎被冠上了惡名。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發現蝙蝠就要消滅嗎?見到蝙蝠該怎麼辦?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上海市自然保護地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放進行了一番科普。
  • 澳大利亞山火引發30萬蝙蝠接近人類,這會引發病毒流行嗎?
    我們知道,蝙蝠身上攜帶著超過4100種病毒而不發病,其中一少部分病毒能夠感染人類,比如:狂犬病毒,還有一些病毒雖然暫時感染不了人類,但也存在著潛在的威脅,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具體看一下。蝙蝠也是哺乳動物,和人類親緣關係較近,所以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有可能感染到人類。而且,蝙蝠在演化中,演化出了即使攜帶病毒,也不會發病,更不會影響身體機制,所以蝙蝠可以和病毒和諧相處。
  • 蝙蝠是自然界的「病毒庫」,攜帶千種遠古病毒,它實在太強大了
    前段時間,相信很多人一定形成了這樣的習慣,早上醒來,拿起手機,第一時間不再是打開微信,而是打開微博,瀏覽熱榜消息,把與最新的疫情消息一條條地翻看,試圖從中尋得一絲好消息。畢竟因疫情已被困在家中一個多月了,多麼希望可以儘快解封復工,重新投入社會的懷抱中。
  • 「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醫護人員與科研人員針對病毒的溯源、入侵機制以及治療與檢測等展開了深入研究。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發表論文,率先揭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2新冠病毒蝙蝠被認為可能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為何蝙蝠長期攜帶冠狀病毒而不生病呢?發表於英國《科學報告》的實驗驗證了蝙蝠細胞可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假說。飛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而蝙蝠同樣也會像候鳥一樣隨季節變化而遷徙,極大地增加了病毒傳播的範圍。1994年,澳大利亞亨德拉鎮的一個賽馬場暴發了一場疫情,造成了14匹賽馬和1個人死亡。導致此次疫情的病毒被稱為亨德拉病毒,被懷疑來自蝙蝠。在調查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有4種狐蝠體內存在亨德拉病毒的抗體。
  • 那個吃蝙蝠治病的男孩已長大,疫情之下,蝙蝠是藥還是毒?
    談及他當年吃蝙蝠的事,問他感受,他笑笑不語,畢竟對於當年之事,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很多事情已經不記得了。這是真真實實發生的事例,現已過去二十年有餘,若不是此次大規模爆發的新冠肺炎,關於蝙蝠是SARS病毒源體的新聞報導,恐怕大家早已淡忘了此事。於是,大家的茶餘飯後談資又重新泛起了漣漪。蝙蝠到底是一劑有效偏方,還是超級毒王?
  • 蝙蝠是如何與多種病毒一起生活的
    蝙蝠被認定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來源。而根據科學研究,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由此可見,蝙蝠就是一個會移動的「病毒庫」。一隻蝙蝠可以感染許多不同的病毒而不會生病。它們是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天然儲存庫,這些病毒已導致人類疾病並在非洲,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和澳大利亞有過大規模爆發。它們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儲存庫。它們還攜帶狂犬病病毒,但在這種情況下,蝙蝠沒有受到疾病的影響。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隨便一個病毒就能讓人類致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那麼蝙蝠身上攜帶如此多的病毒,為何蝙蝠安然無恙呢?蝙蝠有什麼特別之處?
  • 蝙蝠何時從「福」變成了「禍」?
    到了今天,我們又有了更多途徑去接觸病毒,這使得病毒有了可乘之機,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蝙蝠是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攜帶病毒比較多的動物,甚至可以認為它就是一個天然的病毒庫。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蝙蝠的免疫力很強,雖然它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自身不會發病。我們之前去山洞裡觀察研究蝙蝠的時候,很少發現有發病的蝙蝠,它們都很愛乾淨,健康地繁殖。
  • 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在西半球所有的動物(包括蝙蝠)中只存在基因1型狂犬病毒而不存在其他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可造成基因1型狂犬病明顯危害的吸血蝙蝠在東半球並不存在。已知能攜帶狂犬病毒的蝙蝠以前在國內未曾發現,現在在中國大陸也普遍存在的東亞家蝠和中華山蝠中發現有新型狂犬病毒,所以大陸也要抓緊相關研究,應擴大監測範圍,以便更好地了解蝙蝠狂犬病毒的分布、生態學特點及其對公共衛生的意義。
  • 2.4萬頭豬離奇死亡,中外科學家聯手揭秘元兇原來是蝙蝠
    隨著疾病不斷爆發,專家們強調,理解蝙蝠和其他野生動植物攜帶的病毒多樣性相當重要,提醒人們遠離野生動物。目前未發現有人感染豬病毒2016年10月底,廣東清遠一種豬場暴發仔豬致死性疾病,發病仔豬表現為嚴重急性腹瀉、嘔吐、體重迅速下降,5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高達90%。
  • 菲律賓巨型蝙蝠走紅網絡:體型足有成人大小,被視為伊波拉病毒宿主
    從圖片來看,這隻倒掛在屋簷下的巨型蝙蝠足有一個成人大小,而且長著一張狐狸臉。這張罕見的照片經曝光後立刻吸引了很多網友的圍觀。實際上,這張發布在Twitter上的照片是一張老照片,幾年前在Reddit上出現過。當時菲律賓用戶sakundes據說在自家後院遇到了一隻「漂亮」的小動物。
  • 蝙蝠帶有大量病毒,把它們全部消滅了,會有什麼後果?
    引言:殺死所有蝙蝠便能隔絕所有病毒?此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任意殺滅蝙蝠,不僅無法達到遠離病毒的目的,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惡果。隨著疫情的蔓延,蝙蝠成為眾矢之的。從武漢封城起至今,網絡上針對蝙蝠以及野生蝙蝠食用者的聲討與謾罵從未停止,不少人大聲呼應應該徹底殺滅蝙蝠,勿讓蝙蝠繼續禍害人類,不僅是此次新冠病毒,17年前的SARS病毒也與此病毒有關。野生蝙蝠攜帶病毒是不爭的事實,但就因為它們攜帶病毒,就應該遭到被滅族的懲罰嗎?
  • ...曾去西藏張家界西雙版納抓蝙蝠成功找到SARS病毒源頭
    助理研究員胡犇負責病毒的遺傳進化研究,他提到的自然宿主,必須長期攜帶這個病毒且自身不發病;另外在自然狀態下,這些自然宿主動物,要存在一定的群體感染率。然而,通過調查養殖場和野生的果子狸,結果令人意外。
  •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4100多種病毒,如果被消滅了會有嚴重後果嘛
    如果要問地球最強毒物是誰,那非蝙蝠莫屬,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蝙蝠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