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印度昨天突然對59款中國應用軟體(APP)下「封殺令」。
給出的理由是,基於「隱私和安全方面的擔憂」。
在中印邊境衝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疊加下,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湧動,近期針對中國企業和「中國製造」的限制舉動頻頻。
但由於雙邊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印度「抵制中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更重要的是,狹隘的「洋白眼」最終傷害的,不是別人,正是印度普通民眾。
01、封殺
根據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的聲明,被禁的中國APP包括TikTok、微信、QQ、UC瀏覽器、百度地圖、快手和美圖等。
被禁中國APP名單。
在聲明中,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援引2000年的信息技術法第六十九條第一款,稱禁令中的應用「損害印度的主權和完整,損害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聲明還提及,這些應用在數據安全和保護隱私有關方面上也有「令人擔憂的問題」。按照該部門說法,許多「來自各種來源」的投訴指出,一些應用存在數據濫用情況,這些應用以未經授權方式竊取用戶數據秘密傳輸到印度境外伺服器。
深海區發現,被封殺的59個中國APP多為社交媒體、跨境電商類;一些生活服務類應用,比如行動支付類軟體不在禁令名單之上。
回顧歷史,這不是中國APP在印度首次被禁止。比如,TikTok去年因被「擔憂」可能存在內容問題,在印度被短暫禁用一段時間。但是,印度的這份最新禁令,涵蓋範圍更廣。
TikTok上活躍著大量印度網紅。
02、動機
幾乎所有印度媒體在有關報導中都提到一個時間點:這份禁令出臺於中印邊境衝突短短兩周之後。
在印度本月單方面挑起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國內出現了一波民族主義示威,不少人呼籲抵制中國商品。按印媒說法,這是「在特定的戰略和國家安全環境中採取的舉動」,可能是對在印度擴大規模的中國企業以及對中國本身的警告。
不過,印度此舉其實沒有那麼突然。
《印度時報》稱,印度對中國研發的APP一直持警惕態度。早在2017年,印度政府就公布了42款有「安全風險」的中國APP,要求有關用戶刪除。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網際網路內容在印度越來越受歡迎,帶給印度本土品牌危機感。一項調查顯示,2018年印度最受歡迎的100個移動應用中,中國app幾乎佔了一半。而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在最新聲明中指出,印度希望成為「技術進步和數字空間主要市場方面的領先創新者」。
Google playstore 2017及2018排名前十APP。
不僅是APP,對於中國製造、中國技術等,印度早已抱有戒心。上個月,印度就在Google Play上架一款可以「一鍵刪除」中國APP的APP,後被下架。另據英國路透社爆料,印度政府最近玩起了「暗箱操作」,在沒有公開通知或聲明的情況下,「扣押」來自中國的貨櫃,導致大量中國製造的電子元件等商品積壓在印度港口,後被印度媒體證實。印度經濟時報25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表示,印度將對至少370種中國製造的產品施加更嚴格的限制規定,作為政府推動印度製造努力的一部分。
這一波「異曲同工」的操作背後,印度看起來仍然不知道如何與中國這個鄰居打交道,反而在發展困境導致的心態失衡中進退失據。
近年來,印度國內改革乏力,經濟增長後勁不足。突如其來的疫情和蝗災等又放大了印度的困境。國際評級機構近日紛紛下調對印度經濟的展望。穆迪在最新評級中將印度主權信用評級從「Baa2」下調至「Baa3」,評級展望維持在「負面」,認為印度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財政赤字擴大、政府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改革進展不明顯。標普則預測印度本財年經濟將萎縮5%。在困境之下,對外尋找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出口,對印度來說不是新鮮事。
中國品牌手機在印度市場很受歡迎。
另一方面,缺乏進一步細節的封殺令透露了印度矛盾的情緒。有關部門沒有說明禁令的具體生效時間、持續時間及執行方式。同樣模糊的是,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也沒有解釋所謂「來自各種來源」的投訴具體來自哪些地方。這些「模糊」恰恰透露了印度的小心思:做不到「用之不疑、疑之不用」,只能留下後手、以觀後效。在印度民間,這種矛盾心態也不鮮見。不少印度人雖然高喊著抵制中國,但背後卻「誠實」地一哄而上搶購「中國製造」。
03、影響
封殺令剛出,不少印度媒體已經開始「擔憂」地盤點對印度人生活的影響了。看熱鬧的英國媒體則早早就下了結論:印度想要全面抵制中國製造,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產品現在幾乎已經普及到印度民眾家中的每個角落,BBC報導認為,不管是日常生活用品,還是必不可少的手機,都能夠看到中國的痕跡。
禁令名單中的一些應用在印度非常受歡迎。對印度人影響最大的軟體可能是Tik Tok。一項數據顯示,TikTok在印度每月有超過1億活躍用戶。諷刺的是,封殺令前,據新德裡電視臺報導,印度政府一直是TikTok上活躍的存在,多家印度政府機構一直在平臺發布公共信息。
在TikTok錄發短視頻已經成為很多印度人的日常。
《印度快報》文章指出,Helo等視頻類應用更在不懂英語的印度人中非常受歡迎,「這些用戶將不得不尋找替代品」。此外,這些平臺中大多數都有印度創作者,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印度媒體認為,這些應用程式許多在印度設有辦事處和僱傭員工,禁令可能會危及數千個工作崗位。
被禁平臺上活躍的大批印度創作者或將失業。
此舉會使印度經濟損失慘重。有俄羅斯專家分析,「每次當印度準備抵制某些中國製造的商品時,過後卻發現沒有可以替代的本國或外國商品。」印度斯坦時報去年援引一份報告稱,83%的印度人表示青睞購買中國產品,因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我們進口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別無選擇。」印度最大汽車製造商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董事長巴爾加瓦說。
長期的負面看法和對中國製造的抵制,最終將傷害印度人。
一方面,中印產業合作已有相當深度。目前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中印貿易總額高達6395.2億元,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額為5156.3億元。另一方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試圖以政治力量改變經濟規律,既不現實,也不明智,無法解決自身面臨問題,只會讓普通民眾面臨更多傷害。
按印度曼尼普爾大學教授納拉帕特此前分析,中國APP為印度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帶動了印度科技行業的發展。「如果刪除所有中國App,那麼你的手機可能只能剩下少數幾個應用程式了。」
其實,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業,競爭是常態。但面臨與中國公司「切磋」的並不是印度一家。
「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使用便捷、品質優異。我們該如何與這些「中國技術」打交道?」《日本經濟新聞》昨天發表了該報前駐中國總局長山田周平題為《來自中國的創新是威脅嗎?》的文章。
文章最後給出了日本式的答案——如果考慮經濟效益、用戶體驗等因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繼續使用,或許才是最現實的選擇吧。
針對印度近日宣布封殺數十款中國APP,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6月30日回應稱:中方對印方有關公告表示強烈關注,正在了解核實情況,中國政府一向要求中國企業在遵守國際規則和當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對外合作,印度政府有責任根據市場原則維護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國際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中印兩國在務實領域的合作是互利共贏的,這種合作格局受到人為損害,實際上並不符合印方自己的利益。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撰稿 深海星
編輯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