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泠
身為父母,如何培養一個好女兒?相信很多家長都在思考,其中「窮養兒,富養女」之論廣受關注並備受推崇。這種觀點也許沒錯,但可怕的是不少人的錯誤解讀,以為「富養女」就單指為其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
可我們平民百姓又有幾人能與明星李湘們比肩?其女一身裝扮動輒過萬,又有幾個父母能承擔得起?那麼,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我們,該怎樣來「富養」女兒呢?
女孩的字典裡永遠要有「愛」字
四川姑娘李子柒,以拍攝中國古風美食短視頻而聞名海內外。成名之前,李子柒無「富有」可言。於家庭,父母離異,她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吃少穿;於學業,14歲不得不外出賺錢養家,她無高學歷和專業背景。然而,貧弱如她,卻書寫了傳奇。成功後的李子柒很感激奶奶,因為老人家教給她三樣東西:愛生活,愛自己,愛長輩。
愛是什麼?愛是動力,愛是方向。有愛才會有生存的勇氣和生活的動力;有愛才會為夢想奮鬥,向幸福出發;有愛才會在乎自己的「羽毛」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善良是對「愛」最好的註解。聆的母親經常給她講姥姥家的事,有一件讓她記憶猶新。聆母生在舊社會,那個時代百姓生活普遍困苦,春天青黃不接之時,上門乞討者很多。一次,一討飯者來到姥姥家門口,並不富裕的姥姥,讓女兒洗洗手掀鍋拿個熱地瓜送給乞討者。乞丐而已,不洗手給他個涼地瓜,他也照樣感激涕零,但姥姥卻對女兒說:「別因為是個要飯的就弱待人家,都是人。」長大後的聆感覺姥姥很了不起。洗手之細節顯示出她對乞討者人格的尊重,取熱地瓜與之表明她的善良源於心底而非浮於表面。
姥姥愛之教育讓聆母也成長為一位懂愛、會愛的母親,而她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的言傳身教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聆和聆的女兒。
聆至今記得女兒4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傍晚去幼兒園接女兒的聆,順便到菜市場買菜。走出菜市場,女兒一臉悲憫地問聆:「媽媽,你為什麼不買旁邊阿姨的菜啊?」聆一時沒明白女兒的意思,便說:「為什麼要問媽媽這個問題?」「因為我覺著那個阿姨挺可憐的,沒有人買她的菜。」聽了女兒的回答,聆覺著自己的心都要化了。「善良的孩子!」她摸著女兒的頭,「下次阿姨的菜要是好,我一定買她的哈!」
人的一生會扮演很多角色,但活動的舞臺無非家庭和社會兩個,無論哪個舞臺,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沒有人不喜歡被愛。一個懂得愛又會愛的善良女孩,臉上是常常帶著笑的,誰會不喜歡笑呢?這樣的女孩,怎麼會不被家人喜歡?又怎麼會在社會上沒有人緣?
勤勞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李子柒寧靜古樸的田園生活令人神往,但她所有的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勞。從釀酒、熬紅糖、做糕點、烤全羊,到造紙、蜀繡、制墨、做鞦韆、做竹子家具……她需要不停地勞作。但人們偏偏喜歡這個不塗指甲油,一天到晚幹著「糙活兒」的女孩,不僅喜歡,還尊重她、崇拜她,認為這個憑藉自己的勤勞而改變生活和命運的女孩,有著高貴的品質和獨特的魅力。
聆和哥姐經常在一起「吐槽」母親當年讓他們在節假日去田間務農的往事,年少的他們曾經很是想不通媽媽為何要逼他們去幹又髒又累的農活兒,明明鄰居家的玩伴兒都在吃著餅乾到處玩耍,而他們卻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去田間勞作,以至於一天下來累得爬不上床。
但吐槽歸吐槽,聆和哥姐很是感謝母親當年的這種勞動教育。他們認為成年後之所以能夠尊重勞動和勞動者,之所以養成勤儉持家的習慣,之所以可以任勞任怨地操持家務,之所以面對困難不輕易言棄,皆得益於母親的這種教育。
現代社會不少女孩正在丟失勤勞這種品質,甚至雙手不沾陽春水成為一種時尚。與此相伴而生的卻是沒有了吃苦耐勞的韌性,沒有了執著堅強的意志,以至於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有的家長說養女孩還是要溫柔些,勤勞之事父母代勞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少讓她吃苦,該富養的地方別吝嗇。可是富養不等同於嬌生慣養,嬌生慣養大的女孩往往自身帶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又容易讓她不知天高地厚,不懂愛,不懂付出,不懂感恩,不懂尊重人和勞動。這樣的女孩,將來在婚姻中很難獲得幸福;在工作中也很難取得成就。
傲骨是女孩應有的鎧甲
女孩被欺負、被侵擾的事情時有報導,於是,生有女孩的家長多了一份擔憂:如何讓女兒以後不被欺負。為此,長輩們從小便幫她培植各種護身「爪牙」,教她練跆拳道、不和陌生人說話,耳提面授各種不吃虧的本領……然而,這果真能保護好女兒並讓其學會自保嗎?
李子柒的奶奶是個沒見過多少世面的農村老太太,她沒有高深的道理、過硬的功夫傳授給孫女防身,但她告訴子柒要「愛自己」。
見過無數大場面的香奈兒女士說,愛男人首先學會愛自己,自尊才能夠更有氣質。
「愛自己」言簡意賅。愛自己的人是自尊的、自信的,愛自己的人是乾淨的、堅強的,愛自己的人是需要有傲骨的。一個缺失自尊心、自信心,內心軟弱卻藏滿小心機,見了便宜就想佔的女孩,即使技術動作再成熟,恐怕也難以取得跆拳道黑帶級別,更別說真正地保護自己了。
女孩的傲骨養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的言傳身教,二是讀書學習中日漸培養。那些很想讓女兒百毒不侵的家長(尤其是媽媽),需要捫心考量並檢測自身是否已產生免毒抗體,比如,愛慕虛榮嗎?喜歡攀比嗎?拜金主義嗎?愛佔便宜嗎?喜歡與時俱進不斷讀書學習嗎?如果媽媽的回答是四個「是」一個「否」,那麼,還是先請媽媽好好修煉一番吧。至於那些利用女孩、棄養女孩的母親,恐怕連自身都保護不了。
聆的父親是個老革命,在周圍同事中,他的工資最高,但家中卻沒有存款。聆母樂善好施,老家親戚朋友誰有難求助,她都會伸手相援。聆的大伯早逝,一窮二白的堂哥近三十歲未成家,聆母硬是靠著給外貿單位釘提籃裡子的活計,一針一針地攢,為婆家侄子攢出一個媳婦。聆當年也幫著媽媽幹過這活兒,她至今記得媽媽說過的話:錢是個好東西,但要靠自己掙,這樣花起來才心安。
聆母救助他人從不猶豫,但對自家孩子卻嚴加管教,不允許他們佔別人便宜。一次,聆上小學的哥哥放學回來手裡提著一條雪白的毛巾,聆母問他哪裡弄的,聆哥說;「橋頭的欄杆上撿的。」不承想聆母一巴掌扇向聆的哥哥並訓斥道:「哪裡撿的給我送回哪裡!」聆的哥哥抹著眼淚去送毛巾,後面還傳來聆母的教誨聲:「小時貪針,長大貪金。讓你長長記性,人家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後來有一次,聆跟著哥哥出去玩,他們在路上看到5元錢,那個年代5元錢在孩子眼中是個大數目,但他們誰都沒去撿。回來告訴母親,聆母問為何不撿,聆說怕挨打。聆母「噗嗤」一聲笑了,說:「這是打傻了?可以撿了交給老師呀!」
聆母心軟如糯,但對邪惡之事從不畏懼。她告誡女兒們在外首先要自身正,然後才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行事。面對來自於同一人的無德之事,只要沒構成實質性的傷害,第一次可以寬容,沒準兒他是偶然為之;第二次可以忍讓,但必須警告;第三次,對不起,要反擊,要敢於捍衛自己的尊嚴並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成年後的聆經歷過很多事,但她覺得母親的教導讓她成為了一個外柔內剛、有善心又不失傲骨的人,她很為自己欣慰。
身為女子,善良是必備的品質,但還需要塑一身傲骨。善良一定要有鋒芒;否則,你的善良也許會被人利用,也許會成為傷害你自己的利器。
原生家庭所給予的教養,會影響一個女孩的一生。教養無關年齡,無關貧富,無關學歷。它是一種源自內心的愛,是一種敢於用勤勞為自己創造幸福的品質,是一種淡定於物慾的超然傲骨和精神氣質。有了這些教養,女孩才有可能獲得幸福的婚姻和理想的工作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