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臺灣兩地教師課堂競技玩科學 科學課才生動

2020-12-21 中國網教育

科學課怎麼上才有趣?怎麼讓學生愛上科學課?3月5日,臺灣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的校長、教師代表走進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小學。兩地教師分別通過科學觀摩課,展示了各自科學教育的理念和先進做法,展示出海峽兩岸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師的個人魅力。

把「火山噴發」搬進課堂

在中關村一小科學老師李實的專業教室裡,到處散發著番茄醬的香氣。原來,李老師正組織學生用番茄醬代替巖漿、用土豆泥代替地殼,模擬火山噴發的場景呢。

現代教育報記者看到,學生被分成6個合作小組,分別利用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燒瓶、土豆泥和番茄醬,完成模擬實驗。「把土豆泥壓扁蓋在番茄醬上,就可以加熱了。」只見同學們動作麻利地安裝好儀器,開始觀察實驗現象。

「番茄醬開始冒泡了。」幾分鐘後,實驗現象開始顯現。「番茄醬膨脹,並上下震動。」「燒杯底部的氣泡越來越多,震動越來越明顯。」「蓋在上面的土豆泥向上拱起來了。」孩子們紛紛記錄著自己的發現。

「快看!番茄醬頂破了土豆泥,溢出來了。」孩子們的模式實驗終於成功了。

為什麼會選擇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實驗?其實,在本節課的開始,李實老師就給學生做了鋪墊。由於課前同學們已經研究了火山噴發的相關資料,課上,李老師帶著學生一起猜想火山噴發的原因。「我覺得是因為地殼的擠壓導致火山噴發。」「應該是地幔裡的巖漿堆積太多,所以從地殼薄弱的地方噴出。」學生們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

「我覺得導致火山噴發的因素是巖漿內部壓力很大,所以噴湧而出。」一個女同學搶答。「為什麼內部壓力會增大?」老師繼續引導。「因為溫度高。」孩子們迅速回答。

通過充分討論,孩子們梳理出火山噴發的主要因素,並選用黏稠的番茄醬和可塑性強的土豆泥,通過加熱的方式進行模擬實驗。

潛水艇裡隱藏的秘密

在中關村一小另一間教室裡,由高雄市和平小學校長唐偉成執教的《浮浮沉沉的物體》,更是讓學生大開眼界,驚喜連連。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在水裡浮浮沉沉的嗎?」 唐偉成老師發問。「魚。」「潛水艇。」「橡皮泥。」孩子們紛紛給出答案。

「我準備了兩隻潛水艇模型,大家看看什麼情況。」說著,唐偉成老師把兩隻潛水艇分別放入水中。奇蹟發生了。只見一隻潛水艇直接沉入水底;而另一隻沉入水底後又浮出水面,然後再次沉入水底,如此循環反覆……

「為什麼會這樣?」「那隻一定有秘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

為了找到原因,唐偉成老師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進行實驗研究,並留給每組一次發表觀點的機會。「是潛水艇上方的小孔把空氣吸進去了,所以它下沉又浮上來」「我們組發現潛水艇的底部有很多氣泡,這些氣泡越積越多,把潛水艇推上水面了」「潛水艇下面肯定有什麼物質,它能放出氣體,這些氣體讓潛水艇浮出水面」……

當6個小組依次發表觀點後,唐偉成老師又拿出橡皮泥、泡沫塊、石頭、蠟燭塊、回形針等物體,讓孩子們通過實驗研究哪些物體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下沉到水底。「下面大家開始實驗,完成後我們有3次搶答機會,發表觀點。」隨著唐老師的一聲令下,孩子們行動起來。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果後,唐老師再次啟發學生:「為什麼泡沫塊可以浮起來,而橡皮泥、石頭等不行?」「因為石頭重。」學生說。「石頭比誰重?」老師再問。孩子們想了想,得出結論:「比水重。」「是任何條件下都比水重嗎?我們需不需要設定一些條件?」孩子們再次展開討論,經過老師的點撥,得出結論: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比水重的物體下沉,比水輕的物體上浮。

科學課是好玩、有用的

當天在中關村一小展示的兩節科學課,讓所有聽課的師生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玩科學、用科學,才能學好科學。

「唐老師一上來就用兩隻潛艇一沉一浮的視覺衝突,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他這種努力了解學生特點、理解學生想法的教學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特級教師彭香說,「唐老師的課堂輕鬆幽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做到了尊重學生。他的教學再次告訴我們,所謂『學院派』的做法要不得,老師必須捕捉孩子們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此外,唐老師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也受到聽課教師的普遍好評。「在我們的課堂上,總是想著儘量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只要學生肯說,就一定讓他發言。但唐老師的做法是先給每個組一次發言機會,然後變成搶答,最後壓縮成一個發言機會。這讓孩子們更珍惜每次的發言,大家會積極投入思考,爭著發表觀點,反而起到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李實老師說。

眾所周知,地球的結構、火山噴發等知識是小學科學最難講的部分,老師們通常的做法是看視頻和文字資料。但是,「李實老師卻大膽地把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搬進了實驗室,創造性地運用番茄醬和土豆泥等實驗素材,很有意思。」北京教科院教研員賈欣說。

據中關村一小校長劉暢介紹,李實老師創新的做法,以及對學生耐心的引導和傾聽,令她的科學課大受學生歡迎。如何讓孩子們愛科學、用科學、學科學?劉暢認為,只有老師們喜愛科學,才能帶動學生喜歡學科學。「老師們要爭取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有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相關焦點

  • 分享智慧 追夢科學——鄧州市花洲實驗小學科學組成長大課堂
    在追逐科學教學夢想的道路上,鄧州市花洲實驗小學的科學老師們一直在努力。2020年12月25日的成長大課堂上,花洲實驗小學科學教研組的老師正在分享科學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智慧。第一個上臺分享的是林弦老師。他以科學教師開展的社團為例給大家展示了科學教師在社團開展中的風採。
  • 杭州一教師的另類科學課:帶豬大腸穿器官圖
    28日上午,杭州一所學校的課堂上,出現了一個更好玩的東西,你可能都想不到——豬大腸!  這是江南實驗學校的科學老師楊文上的一節科學展示課,內容是《食物在體內的旅行》,講的是人體內主要的消化器官。  孩子們手捧肥嘟嘟的大腸、小腸,送到鼻子下聞一聞,再用放大鏡仔細瞅瞅,看看大腸外面的褶皺。經過摸、拽、捏一系列動作後,用剪刀剪開腸子,細看其中的內部構造。
  • 【優質課堂】同上一堂科學課!四季星空!
    你上過科學課麼?  你喜歡的科學課是什麼樣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科技遊樂館的科學課,  有什麼新奇的?  9月26日上午,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舉辦了  由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北部區域發起的  「同上一堂科學課」——《星空故事書》。
  • 教師專業歷練 成就精彩課堂
    把「火山噴發」搬進課堂科學課怎麼上才有趣?怎麼讓學生愛上科學課?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小學的科學老師李實有自己的妙招。3月5日,中關村一小科學老師李實的專業教室裡,到處散發著番茄醬的香氣。原來,李老師正組織學生用番茄醬代替巖漿、用土豆泥代替地殼,模擬火山噴發的場景呢。
  • 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北京天文館專家直播間裡講「貴州天眼」
    9月24日下午,在「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陌陌直播公益課上,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數萬名鄉村孩子不禁發出讚嘆,「中國人真厲害!」據介紹,「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邀請到中國科技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等知名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藉助網際網路直播技術,給鄉村孩子帶來10堂別開生面的科普教育課,開啟「科學之門」,感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的科學成就。
  • 科學課堂「化身」成了浩瀚星空,桐廬這個學校的這堂課太有意思了
    在科學老師吳軍偉的公開體驗課上,通過5G和VR技術,大家都沉浸於線上教學的魅力之中,學生們踴躍發言,已經很習慣並且喜歡上了5G+VR教育下的新式學習模式。科學老師吳軍偉是莪山老師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吳軍偉在莪山民族小學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了。
  • 臺灣有一種「環島」:以科學的名義,變火車為課堂
    新華社臺北4月25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環島,是近年臺灣時興的一種旅行方式,而本月30日將啟動的一項環島公共活動更與眾不同,它被命名為「2018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將以科學的名義,把火車變身為課堂和實驗室,給臺灣各地孩子送去遨遊知識海洋的快樂。
  • 校園裡那些有趣的科學課:一隻寄居蟹引發大討論【2】
    比掌握多少知識點更重要的   是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   在2001年實施小學科學新課標後,小學階段從三年級才開設科學課。但很多學校,已經嘗試各種方式從低年級開始就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杭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去年引入美國的STC教材(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簡稱STC,是目前唯一一套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思想指導下編寫的中小學科學教材),嘗試了很多超好玩的科學課,比如經典的《比,量身高》。   這堂科學課,孩子們是「躺」著上課的。讓孩子們躺在白紙上,畫自己的身形,然後剪下圖案,比較身高和體形。
  • 徐州小學生拍下烏鶇鳥繁育過程 被老師搬上課堂
    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學生聶明遠用了一個月時間,把烏鶇築巢、產卵、孵雛、覓食等全過程用鏡頭記錄了下來,並被科學老師搬到了課堂上。 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學生聶明遠說:「看它們一直張著嘴,我趁媽媽不注意,就偷偷地放了幾個瓜子在它們鳥巢旁邊,後來我看它們沒有吃,才知道它們只吃蟲,不吃瓜子。所以,我在一直觀察它們長大。」
  • 科學實踐進校園:小學生自製二氧化碳 學做「滅火器」
    昨天(3月13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共赴東城區培新永生優質教育資源帶學校進行聯合視導活動。三個校區共有46節教學課同步展示,校長張燕還親自上陣,為學生們帶來了有趣又生動的數學課。
  • 玉林這三位女教師遠赴四川涼山支教
    玉林市教育局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踴躍參與教育部組織開展的「涼山教育幫扶行動」,自去年9月開始至今,從教育部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陳菁名校長工作室(玉東小學)、蔡東雲校長工作室(博白縣中學)選派3批共16名骨幹教師赴涼山支教。這些優秀教師紮根大涼山深處,活躍在教育扶貧一線,傳授現代科學教育理念,為大山的孩子打開一扇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心靈之窗。
  • 為公立小學接入專業科學課,「力翰科學」想用 2B+2C 閉環建立運營...
    這其中,既包括切入 2B 市場、為公立學校提供科學課教師教具、產品服務的青橙創客、酷玩實驗室;也包括切入 2C 市場,提供校外科學課培訓的樂博樂博、拉比盒子、帕皮科技,以及同時做 2C/2B 市場的寓樂灣、鯊魚公園,和剛剛獲得數千萬人民幣 A 輪融資的「力翰科學」。力翰科學的創始團隊來自臺灣,成立於 2007 年。
  • 「恐龍星球」課堂落戶古動物館
    原標題:原標題:「恐龍星球」課堂落戶古動物館   生動趣味的3D電影,靈光四射的頭腦風暴,還有DIY恐龍化石考古體驗……昨天,前門小學四年級的30位小學生在中國古動物館裡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科學課。這也是「恐龍星球」科學課堂落戶中國古動物館後的第一堂課。   「恐龍怎麼會有羽毛?」「它最後真的變成鳥了?」
  • 科學大爆炸!看洛陽澗西區英語學校怎麼培養小科學家!
    比如情智種植,養殖園,英鷹科學苑,科學回音壁,科學社團,校園科技節……」說起學校的科學特色,澗西區英語學校校長姚蓮彩如數家珍。在學校,英鷹科學苑頗具知名度,在這裡,有科學發展進程的詳細介紹,科學現象的展示,各類科學知識的生動講解,還有大量新穎有趣、便於操作的科學設備和科學儀器,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科學樂趣,體驗科技魅力。
  • 這家臺企紮根武漢研發科學課,臺灣老師網上教孩子做飛機
    張志榮(右)與團隊成員正在研究網課學具。在這家位於東西湖區旭東科技園區的企業,長江網記者看到了網課學具:5架樣式各異的飛機模型,「這些飛機都真正能飛」,教師潘思瑋介紹,這組網課為期5天,孩子們在家收到郵寄來的手工包後,在網上接受老師網上指導,每天製作一架不同類型的飛機,鍛鍊了動手能力,還能學到不同飛機飛行的科學原理,涉及動力學、氣壓原理等知識。「邊做邊學,這是我們堅持的特色。」
  • 長沙&湖南最優秀的小學科學教師被北京乃至中國最好的小學挖走!
    #長沙頭條##長沙身邊事##長沙爆料#長沙乃至湖南最優秀的小學科學教師被北京乃至中國最好的小學挖走了!張懿,小學一級教師,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科學教育專業。2015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致力於中小學科學課程和科技模型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17年7月進入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任教,目前擔任科學專職教師、兼職大隊輔導員的部分工作。
  • 【科協動態】探索科學奧秘,感悟自然風採!「行走中的科學課」開講~
    【科協動態】探索科學奧秘,感悟自然風採!> 學習科學,增長知識重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為此蕭山科協聯合蕭報小記者團開啟【科學色拉醬】特別活動
  • 學生課堂上的無意學習,來源於「求知熱情」
    摘要:本研究從麥可·波蘭尼提出的「求知熱情」的角度去探討小學實踐性科學課程中出現的「無意學習」。我們用「無意學習」這個概念來區別教學目標中出現的「有意學習」。我們用錄製視頻和音頻的手法收集數據,樣本來自24堂韓國小學實踐性科學課的全過程,該課堂由5名教師和一些10-12歲的小學生組成。
  • 安徽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新生開設《科學》課
    胡成思告訴記者,此前自己一直帶的是三到六年級的科學課程,從今年開始,科學課程從一年級就要開設了,但不少備課內容要重新調整。  「學校準備了不少適合一年級學生的科學課實驗器材,最主要的還是要帶著他們『玩』,更多的是培養動手能力。」
  • 合川區2020年「十三五」小學教師專業技能全員培訓第二期圓滿結束
    遊老師從信息技術教師現狀分析,課堂常規訓練,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構成、備課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講解。遊老師紮實、幽默、接地氣的講解引起了大家廣泛共鳴。科學學科:導師陳建瓊老師給學員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演示課《月有陰晴圓缺》,課程以歌曲引入,通過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讓孩子們在探究中愉快的學習,用建立模型法讓孩子們層層推進,由扶到放,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真正放飛學生的科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