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怎麼上才有趣?怎麼讓學生愛上科學課?3月5日,臺灣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的校長、教師代表走進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小學。兩地教師分別通過科學觀摩課,展示了各自科學教育的理念和先進做法,展示出海峽兩岸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師的個人魅力。
把「火山噴發」搬進課堂
在中關村一小科學老師李實的專業教室裡,到處散發著番茄醬的香氣。原來,李老師正組織學生用番茄醬代替巖漿、用土豆泥代替地殼,模擬火山噴發的場景呢。
現代教育報記者看到,學生被分成6個合作小組,分別利用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燒瓶、土豆泥和番茄醬,完成模擬實驗。「把土豆泥壓扁蓋在番茄醬上,就可以加熱了。」只見同學們動作麻利地安裝好儀器,開始觀察實驗現象。
「番茄醬開始冒泡了。」幾分鐘後,實驗現象開始顯現。「番茄醬膨脹,並上下震動。」「燒杯底部的氣泡越來越多,震動越來越明顯。」「蓋在上面的土豆泥向上拱起來了。」孩子們紛紛記錄著自己的發現。
「快看!番茄醬頂破了土豆泥,溢出來了。」孩子們的模式實驗終於成功了。
為什麼會選擇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實驗?其實,在本節課的開始,李實老師就給學生做了鋪墊。由於課前同學們已經研究了火山噴發的相關資料,課上,李老師帶著學生一起猜想火山噴發的原因。「我覺得是因為地殼的擠壓導致火山噴發。」「應該是地幔裡的巖漿堆積太多,所以從地殼薄弱的地方噴出。」學生們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
「我覺得導致火山噴發的因素是巖漿內部壓力很大,所以噴湧而出。」一個女同學搶答。「為什麼內部壓力會增大?」老師繼續引導。「因為溫度高。」孩子們迅速回答。
通過充分討論,孩子們梳理出火山噴發的主要因素,並選用黏稠的番茄醬和可塑性強的土豆泥,通過加熱的方式進行模擬實驗。
潛水艇裡隱藏的秘密
在中關村一小另一間教室裡,由高雄市和平小學校長唐偉成執教的《浮浮沉沉的物體》,更是讓學生大開眼界,驚喜連連。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在水裡浮浮沉沉的嗎?」 唐偉成老師發問。「魚。」「潛水艇。」「橡皮泥。」孩子們紛紛給出答案。
「我準備了兩隻潛水艇模型,大家看看什麼情況。」說著,唐偉成老師把兩隻潛水艇分別放入水中。奇蹟發生了。只見一隻潛水艇直接沉入水底;而另一隻沉入水底後又浮出水面,然後再次沉入水底,如此循環反覆……
「為什麼會這樣?」「那隻一定有秘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
為了找到原因,唐偉成老師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進行實驗研究,並留給每組一次發表觀點的機會。「是潛水艇上方的小孔把空氣吸進去了,所以它下沉又浮上來」「我們組發現潛水艇的底部有很多氣泡,這些氣泡越積越多,把潛水艇推上水面了」「潛水艇下面肯定有什麼物質,它能放出氣體,這些氣體讓潛水艇浮出水面」……
當6個小組依次發表觀點後,唐偉成老師又拿出橡皮泥、泡沫塊、石頭、蠟燭塊、回形針等物體,讓孩子們通過實驗研究哪些物體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下沉到水底。「下面大家開始實驗,完成後我們有3次搶答機會,發表觀點。」隨著唐老師的一聲令下,孩子們行動起來。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果後,唐老師再次啟發學生:「為什麼泡沫塊可以浮起來,而橡皮泥、石頭等不行?」「因為石頭重。」學生說。「石頭比誰重?」老師再問。孩子們想了想,得出結論:「比水重。」「是任何條件下都比水重嗎?我們需不需要設定一些條件?」孩子們再次展開討論,經過老師的點撥,得出結論: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比水重的物體下沉,比水輕的物體上浮。
科學課是好玩、有用的
當天在中關村一小展示的兩節科學課,讓所有聽課的師生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玩科學、用科學,才能學好科學。
「唐老師一上來就用兩隻潛艇一沉一浮的視覺衝突,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他這種努力了解學生特點、理解學生想法的教學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特級教師彭香說,「唐老師的課堂輕鬆幽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做到了尊重學生。他的教學再次告訴我們,所謂『學院派』的做法要不得,老師必須捕捉孩子們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此外,唐老師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也受到聽課教師的普遍好評。「在我們的課堂上,總是想著儘量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只要學生肯說,就一定讓他發言。但唐老師的做法是先給每個組一次發言機會,然後變成搶答,最後壓縮成一個發言機會。這讓孩子們更珍惜每次的發言,大家會積極投入思考,爭著發表觀點,反而起到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李實老師說。
眾所周知,地球的結構、火山噴發等知識是小學科學最難講的部分,老師們通常的做法是看視頻和文字資料。但是,「李實老師卻大膽地把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搬進了實驗室,創造性地運用番茄醬和土豆泥等實驗素材,很有意思。」北京教科院教研員賈欣說。
據中關村一小校長劉暢介紹,李實老師創新的做法,以及對學生耐心的引導和傾聽,令她的科學課大受學生歡迎。如何讓孩子們愛科學、用科學、學科學?劉暢認為,只有老師們喜愛科學,才能帶動學生喜歡學科學。「老師們要爭取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有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