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綠桃紅鄉親笑
——安龍縣坡利村能人、黨員帶領鄉親種豔紅桃增收記事
盛夏,記者站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納秧山梁,放眼望去,曾經是野草、荊棘漫山的納秧荒坡及長著低效農作物的坡地,如今已變身「花果山」。
1800多畝連片的豔紅桃翠綠欲滴,桃樹枝頭吸飽陽光的桃果綠裡泛紅,香氣沁人心脾。鄉親們忙著採摘桃果、清洗、裝箱、裝車,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2014年以前,村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這片荒坡、坡地竟能產出皮薄肉厚、甜美多汁、口感良好的優質豔紅桃。
納秧山梁的四周沒有高山遮擋,且坡面朝南,日照充足,村支書岑由剛等村幹部萌生了發展桃產業的念頭。岑由剛暗自思量:「要發展桃產業,還得靠能人來引路。」
2014年5月初,岑由剛帶著幾名村幹部,到義龍新區頂效鎮綠化村的萬畝桃園——「桃花谷」考察學習。他們親眼看到了桃產業的大好「錢程」,內心十分激動,並找到綠化村經營有50多畝桃園的王文春,邀請他到坡利村考察,看坡利村是否適宜發展桃產業。
幾天後,王文春便來到坡利村,岑由剛等村幹部領著他在納秧荒坡、坡地上揮鋤刨土,了解土壤情況。王文春發現那裡土壤屬於沙土,而且斜坡不易積水、陽光充足,有發展桃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於是決心在坡利村「大幹一場」。
在村幹部的協調幫助下,王文春以每畝每年50元的價格租了坡利村的320畝荒坡,僱請村裡鄉親割草、修路、建梯地等,拉開了發展桃產業的序幕。
就這樣,坡利荒坡、坡地迎來了變身金山銀山的「春天」。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我們也不能幹瞪眼。」岑由剛在一次支部委員會上,要求黨員、幹部帶頭「傍」著種桃能手王文春,發展桃產業。
說幹就幹。岑由剛、村主任黃明吉等7名黨員決定發揮示範作用,帶動鄉親發展桃產業。
「黨員敢栽桃子,我們也要跟著栽。」看到村裡黨員發展桃產業,有著強烈增收意願的鄉親們,也紛紛加入到發展桃產業中來。
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恰逢實施1500畝退耕還林項目,村兩委抓住契機,用退耕下來的坡地發展豔紅桃產業。
岑由剛100畝、黃明吉50畝、王興剛12畝、梁正益10畝……村裡留守家裡的12戶黨員戶,爭著當起發展豔紅桃產業的示範戶。王文春不僅手把手教大夥種桃技術,還傳授桃園管理知識。黨員與種桃能人帶領鄉親發展豔紅桃產業,在坡利村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
到2014年底,坡利村的7.5公裡產業路爬上納秧山梁,來自綠化村的6萬多株豔紅桃苗「落戶」坡利村,1320畝荒坡、坡地變成了充滿增收致富希望的「花果山」。
到2015年,村裡豔紅桃產業增加到1800多畝。全村除了320畝由王文春種植外,其餘的都是本村的206戶村民(其中有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
村民王大躍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在黃明吉的示範帶動下,種了6畝豔紅桃,同時還種有11畝蜂糖李,成為鄉親們眼裡的「生態產業示範戶」。
「明年就到盛果期,每畝桃子、李子可收入3000元左右。」一談起種桃子、李子增收的事,王大躍信心滿滿。
為解除鄉親們銷售桃果難的後顧之憂,2015年,王文春還牽頭成立了安龍縣滿萬同農業生態種養殖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運行模式,引領大夥攜手經營豔紅桃產業。
去年10月,王文春開始在桃園裡發展土雞養殖,實現蟲草養雞、雞糞肥桃的互惠共生效應,在村裡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能人領著幹,黨員做示範,村民跟著幹。如今,坡利村的產業發展已是「滿園春色」,越來越多的村民正走向小康生活。(文/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 韋天晃 王雲 圖/劉朝富)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趙漫漫 鄧忠勝 彭原清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連軍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安龍縣坡利村變身「花果山」,山綠桃紅鄉親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