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 盛行於唐宋時期

2020-12-15 央視網

  新華網天津4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清明節前後,我國古代有「蕩鞦韆」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在唐宋時期盛行。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鞦韆的活動。民間最早的鞦韆活動,人們稱為「千秋」。據說是在春秋年間,為北方的山戍民族所創。開始只有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徵山戍族,把「千秋」帶入中原。直到漢武帝在後庭祈禱千秋之壽,令宮女們耍繩戲為樂,為避忌諱,將「千秋」二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到了唐宋時,鞦韆之戲盛行。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清明前一天),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相與仿之。」生動地描述了唐宮清明前後蕩鞦韆的景象。

  由於清明期間隨處可見蕩鞦韆的活動,元、明、清三代把清明節定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妃嬪、宮女玩耍。

  民俗專家進一步介紹說,至於民間,不少家庭也有蕩鞦韆的設備。唐代詩人杜甫在《長安清明》一詩中寫道:「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交映畫鞦韆。」《清明》詩中也有「十年蹴鞠將雛運,萬裡鞦韆習俗同」的描寫。這些詩句都說明了當時蕩鞦韆的普遍。

  趙之珩表示,蕩鞦韆不僅能培養人的勇敢精神,而且可以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功能。因此,時至今日,在兒童公園、樂園裡還專設有「鞦韆」,供孩子們玩耍。

責編:居福

相關焦點

  • 民俗專家:"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 盛行於唐宋時期
    新華網天津4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清明節前後,我國古代有「蕩鞦韆」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在唐宋時期盛行。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鞦韆的活動。民間最早的鞦韆活動,人們稱為「千秋」。據說是在春秋年間,為北方的山戍民族所創。開始只有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徵山戍族,把「千秋」帶入中原。
  • 人文齊魯|放風箏、蕩鞦韆……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墨子、魯班是風箏的始祖「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明清時期歲時節日民俗
    導讀:明清時期歲時節日民俗歲時民俗是具有很強的傳統色彩的民俗,它在民俗活動形式上較少體現出時間的變化。因此從歲時民俗的形態上看,似乎很難對它做斷代的描述。明清時期情況發生重大改變,唐宋時代地位微弱的端午與中秋上升為與年節並列的民俗大節。年節、端午、中秋在明清歲時節日體系中地位凸顯,民間習稱為三大節。明代端午休假,中秋飲宴,至清則以端午中秋與歲首並稱三節,「至時則商賈歇業,百工休假,官吏士民,與前一日,即衣冠賀節。」
  • 民間文娛民俗:蕩鞦韆的由來
    從此,拉枯族便有了過年蕩鞦韆的習俗。鞦韆在南北朝時傳到了我國長江流域,成為每年寒食、清明前後的一種遊戲,從此相沿成俗。南朝梁人宗僚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立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鞦韆。」到唐代,清明節前後蕩鞦韆的風俗更為流行。
  • 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而在民俗學專家看來,清明時節的諸多風俗習慣,也帶有幾分歡樂、喜悅之情,與明媚春光應時對景。 記者 張琰  蕩鞦韆  促青年男女結識交往    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介紹,清明蕩鞦韆的風俗從南北朝時就已經存在了,《荊楚歲時記》就提到:「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
  • 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而在民俗學專家看來,清明時節的諸多風俗習慣,也帶有幾分歡樂、喜悅之情,與明媚春光應時對景。 記者 張琰  蕩鞦韆  促青年男女結識交往    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介紹,清明蕩鞦韆的風俗從南北朝時就已經存在了,《荊楚歲時記》就提到:「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
  • 【民間體育】蕩鞦韆——凌空飛躍的運動
    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各種現代體育項目的興起,鞦韆運動除在少數地區仍廣為流行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訂了《鞦韆競賽規則》(草案),同年,鞦韆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 蕩鞦韆在古代,是深閨女子寂寞的代名詞!
    鞦韆最早產生在我國北方地區,是少數民族在採集、狩獵之後的一種藝術活動,根據史料《古今藝術圖》記載,在春秋時期開始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鞦韆也是貴族階層比較喜歡的一項遊戲運動,由此在皇帝的後宮有諸多嬪妃喜愛鞦韆,這樣的運動並且在後宮內廣為流傳。
  • 蕩鞦韆在古代,是深閨女子寂寞的代名詞!
    鞦韆最早產生在我國北方地區,是少數民族在採集、狩獵之後的一種藝術活動,根據史料《古今藝術圖》記載,在春秋時期開始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鞦韆也是貴族階層比較喜歡的一項遊戲運動,由此在皇帝的後宮有諸多嬪妃喜愛鞦韆,這樣的運動並且在後宮內廣為流傳。
  • 專家稱中秋源於宮廷文人賞月說法不妥:根在民間
    省民俗學會秘書長李祥林,為您揭開中秋節的「身世」  桂花飄香,風清月朗,我們即將迎來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從2008年開始,這份寄託著思鄉之情、團圓之意的節日,被列為我國法定節假日,足以見得國人對這個節日的重視。那麼,這個節日的緣何而起?風俗習慣又是如何產生?今天,本報記者特邀專家為您解答。
  • 第二期: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故事
    講好新時期佛教故事,是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和傳承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手段。 成都士庶的極樂之宴 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故事 其實,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生活,也一樣的豐富多彩和令人心馳神往,那是成都士庶的極樂之宴。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清明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
  •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唐朝,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用紙來裱糊風箏已經很普遍,清明節放風箏也很盛行。當時有人在風箏上裝有弦和笛,放飛時風吹會發出響聲,還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燈籠或小彩燈,夜晚風箏升空時,就像是閃爍的星星,被稱之為「神燈」。  宋代,放風箏成為廣泛的戶外活動。《武林舊事》寫道:「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翦截,以線絕者為負。」
  • 以中秋節的名義探尋民俗
    中秋民俗始於唐朝,歷經千年文化積澱和內容演變,如今,有些民俗活動越發清晰和興盛,有些民俗則逐漸衰落和模糊。不管這些民俗過去和將來的命運怎樣,人們的慶祝方式如何變化,它所代表的團圓安定、天人合一、歡慶豐收的內涵卻永不過時。
  •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唐朝,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用紙來裱糊風箏已經很普遍,清明節放風箏也很盛行。當時有人在風箏上裝有弦和笛,放飛時風吹會發出響聲,還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燈籠或小彩燈,夜晚風箏升空時,就像是閃爍的星星,被稱之為「神燈」。  宋代,放風箏成為廣泛的戶外活動。《武林舊事》寫道:「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翦截,以線絕者為負。」
  • 民俗專家:初五是財神爺生日民間有迎財神習俗
    民俗專家:初五是財神爺生日民間有迎財神習俗 2010-02-18 13:19:19 [來源:新華社] [編輯:曾益]
  • 貴州土司制度,源於唐宋時期的羈縻制
    現藏貴州省博物館)貴州土司制度的淵源,主要是源於唐宋時期的羈縻制,貴州四大土司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東宋氏和水西安氏主要由唐宋時期的羈縻州及藩國演變而來。一、羈縻制的歷史範疇羈,原義為馬絡頭,也就是通常講的馬籠頭,義為套住;縻,原義為牛蚓,也就是牽牛鼻子的繩子,後來引申為控制。
  • 唐宋明清時期的清明節,悼亡的哀傷與春日的狂歡,在這裡巧妙融合
    它起源於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在形成過程中,又融納了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上巳節、寒食節等若干節日元素,至唐朝時,正式定型。宋、元、明、清歷代,大多沿襲、損益。節日活動主要有賜新火、掃墓、踏青、蕩鞦韆、蹴鞠、鬥雞、插柳等,可謂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 古時清明節習俗多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隨著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千秋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
  • 聽民俗專家解釋
    聽民俗專家解釋 編輯:孔笑妍    來源:新華網    2020-06-20 16:23 校對:徐冰鑫   審核:金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