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4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清明節前後,我國古代有「蕩鞦韆」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在唐宋時期盛行。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鞦韆的活動。民間最早的鞦韆活動,人們稱為「千秋」。據說是在春秋年間,為北方的山戍民族所創。開始只有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徵山戍族,把「千秋」帶入中原。直到漢武帝在後庭祈禱千秋之壽,令宮女們耍繩戲為樂,為避忌諱,將「千秋」二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到了唐宋時,鞦韆之戲盛行。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清明前一天),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相與仿之。」生動地描述了唐宮清明前後蕩鞦韆的景象。
由於清明期間隨處可見蕩鞦韆的活動,元、明、清三代把清明節定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妃嬪、宮女玩耍。
民俗專家進一步介紹說,至於民間,不少家庭也有蕩鞦韆的設備。唐代詩人杜甫在《長安清明》一詩中寫道:「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交映畫鞦韆。」《清明》詩中也有「十年蹴鞠將雛運,萬裡鞦韆習俗同」的描寫。這些詩句都說明了當時蕩鞦韆的普遍。
趙之珩表示,蕩鞦韆不僅能培養人的勇敢精神,而且可以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功能。因此,時至今日,在兒童公園、樂園裡還專設有「鞦韆」,供孩子們玩耍。
責編: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