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2020-12-25 半島網官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句詩描繪出一番意象,也給清明這個傳統節日設定了祭奠故人的悲情基調。不過,事實上,在古人眼裡,清明並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悵裹挾,「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朝吳惟信這首《蘇堤清明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在民俗學專家看來,清明時節的諸多風俗習慣,也帶有幾分歡樂、喜悅之情,與明媚春光應時對景。 記者 張琰

  蕩鞦韆

  促青年男女結識交往
  

  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介紹,清明蕩鞦韆的風俗從南北朝時就已經存在了,《荊楚歲時記》就提到:「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 」至唐朝時,蕩鞦韆成為清明節重要習俗之一,也是很普遍的遊戲。

  馬光亭告訴記者,在青島膠州等地區,解放前,臨近清明,很多村子都要專門架起鞦韆玩樂,若沒有大樹,就在寬敞的場院裡挖坑栽大木樁,搭建鞦韆架。以前參與蕩鞦韆的主要以女士居多,也有未婚男士。 「如果是已婚的男人,通常只能去圍觀,不能參與,否則可能被村民指指點點。男女未婚青年藉助於蕩鞦韆這個氣氛歡樂的遊戲,相互結識,製造交往的機會,因此清明節鞦韆又帶有一定的社會交往功能,而這個節日也被稱為風流節。」  

插柳枝

  藉助旺盛生命力闢邪
   

  清明節前後,萬物復甦,植物抽芽,花蕊綻放,古人在清明節時有折柳枝扦插的民俗。在唐朝時期,人們就在清明節祭祀時折柳枝戴在頭上,來驅除毒蟲。至宋代時,折柳插柳的風俗更為盛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插柳枝,來達到闢邪的目的。

  通常,桃木被古人認為有避邪的作用,為什麼插柳也有相似的功能呢?馬光亭分析認為,柳樹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在其他樹木還未抽芽時,柳樹就先萌發綠意,是春天來的一個信號,而且柳樹隨處可見,枝條下垂便於折取,隨意扦插就能成活。古人認為把這種富有生機活力的植物戴在身上或插於家中,藉助於它的生命力可以驅邪,其實是一種與自然界發生天時感應的表現。  

放風箏

  剪線放走晦氣和災病
  

  天氣轉暖之後,五四廣場放風箏的人明顯多了起來。這項娛樂活動不僅深受小孩子喜歡,連老人和年輕人也很感興趣,看看五四廣場放風箏的群體就知道了。細說起來,放風箏自清代起就頗為流行。《紅樓夢》中就有眾人放風箏,李紈勸黛玉多放幾個把病根帶走的內容。而清代潘榮陛在他編著的 《帝京歲時紀勝》中寫到: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在馬光亭看來,清明節放風箏不僅僅是一項娛樂活動,更像是一種巫術行為,因為人們相信把風箏線剪斷讓風箏飄走,可以把人的晦氣、災難、病氣都帶走。每年一度的濰坊風箏節,也是一直安排在清明節後。  



  吃雞蛋

  對孩子有美好的祝願
  

  到了清明節,對於生活在山東的饕餮一族而言,也是一個打牙祭的機會,因為可以吃到單餅卷雞蛋——把雞蛋煮熟放入單餅中壓碎,撒點鹽,或配上其他蔬菜,卷食,別有一番風味。在青島,不少家庭則在清明節時特意給孩子煮雞蛋吃。「我們小時候哪能撈著天天吃雞蛋,清明節時大人給煮個雞蛋,我們當寶貝似的揣在兜裡捨不得吃,見到小夥伴就拿出雞蛋來碰一碰,比比誰的雞蛋硬,等到蛋殼都碎得差不多了,再一小口一小口地開始吃。 」市民陸勝偉是位50後,說起兒時的清明節,雞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前說孩子清明節吃了雞蛋會變聰明,這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祝願,因為雞蛋中孕育著生命。另外,在唐宋時期,從冬至開始數105天是寒食節,第二天則為清明節,因兩節時間靠太近,後逐漸融到一起,單餅、雞蛋等食物都可提前備好涼吃,清明吃雞蛋與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關係。  

■相關連結

  清明節起源於介子推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古代清明節也放長假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在唐朝,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祭奠最講究慎終追遠

  在中華傳統節日裡,清明節是唯一兼有節日和節氣雙重身份的節日,由祭祀掃墓和踏青春遊兩大民間習俗組成。古代在清明節氣前後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三節合一。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人與自然有溝通,也同樣重視人與神的溝通。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明節就是人們與故去的親人的溝通與交流。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清明節體現了尋常百姓對先人的感恩情懷。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祖掃墓就要「祭之以禮」。清明這天,老百姓或在祠堂,或到墓地來祭拜先人,一來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感恩,二來祈求先人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同時,以清明節為契機,整個家族的人團聚在一起,同源血脈的親人凝聚在一起,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人們的家庭意識和倫理意識自覺增強,有利於維持一個家族的團結,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  

不少本地人節前上墳

  儘管清明節有不少帶有歡樂氛圍的民俗,但掃墓祭拜,仍是清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市民們非常看重的。

  馬光亭告訴記者,掃墓祭祀各地風俗不同,在青島,有些人是在清明當天上墳,有些地區的人則要提前。比如即墨、原膠南、膠州等地的人們,通常並不在清明節當天去上墳,而是要提前一兩天。上墳時,要從墳周圍鏟土給墳頭添置新土,這是為了避免因風化作用使得墳頭逐漸縮小,加高墳頭後還要在墳頭壓幾張黃紙,意思是為先人「添磚加瓦」,也表明這個墳頭「家裡後繼有人」。做好這些工作後,一家人要給先人擺好供品,燒些紙和食物,倒些酒水,跪拜一番,告慰先人在天之靈。  

相關焦點

  • 清明,柳枝是怎樣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物的?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清明處處插垂柳,院宇深深綠翠藏」,清明的詩很少有不提到柳枝的。舊時每到清明前後,蘇州大街小巷就開始有人叫賣柳條、桃枝,水鄉人將之買回家或插於門邊,或繫於門框,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 人文齊魯|放風箏、蕩鞦韆……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墨子、魯班是風箏的始祖「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清明節的風俗民俗有哪些 清明風俗簡介40字50字60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風俗民俗有哪些 清明風俗簡介40字50字60字 清明節的風俗民俗有哪些 1.吃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
  • 漫話寧夏清明民俗-銀川日報·輕鬆閱讀
    在《歲時百問》中這樣描述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農耕、祭祖、踏青、蕩鞦韆、放風箏、植樹等,以及寒食節祭祀先賢介子推……這些都是人們在清明時節裡相邀而行的活動,這些也構成了清明節的文化內涵。而這其中,掃墓祭祖當然是重頭戲。 每年臨近清明,58歲的寧夏鹽池高沙窩閔莊子人閔向都要提前至少三個星期,專門協調閔氏家族祭祖的相關事宜。
  • 24節氣專欄-清明
    #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02清明習俗▎掃墓祭祖在清明節前後掃墓祭祖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是中國傳統節日。但清明作為一個節氣,本身不具有這樣的文化意義,為什麼祭祖掃墓放在清明?有一種說法是清明承載了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的習俗。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  齊桓公將鞦韆傳入中原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唐代詩人韋莊的《麟州寒食》描寫了清明蕩鞦韆的習俗。  鞦韆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生活在燕山一帶的山戎遊牧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時節是人們祭祖掃墓的節日,祭祖時間大概在清明節前後一共20天左右。在祭祀逝去的親人時,人們都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他們的墓前放置果品、紙錢。還會為墳墓培新土、折綠柳枝插於墳墓上。由於清明節發展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所以祭祀祖先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達的就是後代對祖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 民俗專家:"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 盛行於唐宋時期
    新華網天津4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清明節前後,我國古代有「蕩鞦韆」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在唐宋時期盛行。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鞦韆的活動。民間最早的鞦韆活動,人們稱為「千秋」。據說是在春秋年間,為北方的山戍民族所創。開始只有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徵山戍族,把「千秋」帶入中原。
  • 臨淄清明節特有習俗蕩鞦韆 市民祈盼美好生活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蕩鞦韆清明習俗蕩鞦韆  淄博齊魯網4月4日訊(臨淄電臺 孫文 臨淄電視臺 鄭曉偉 郭妍君)蕩鞦韆是清明節特有的習俗,民俗相傳,蕩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在清明節到來之際,臨淄區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蕩鞦韆比賽,慶祝美好生活。  在臨淄區齊都鎮小徐村,一個高達八米的鞦韆立在村頭,來自周邊各村的村民們或者獨自上陣,或者兩兩搭配,將鞦韆蕩的高高的以決勝負。劉桂香今年74歲了,她和70歲的王愛琴組成了鞦韆二人組,兩人在鞦韆上互相用力,將鞦韆蕩的老高,群眾紛紛為她們叫好。這次比賽讓她們仿佛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簡短介紹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 古人如何過清明?
    寒食清明之日禁菸火——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我們知道,清明節又叫寒食節。清明前後,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習俗。清明和寒食有什麼樣的歷史淵源?有民俗學者認為,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係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毫無關聯階段。
  • 節氣知識丨正是清明春光好,祭祖踏青折絲絛
    一般而言,傳統的清明祭品有「四大件」:燒豬或燒肉、甘蔗等水果、發糕面點和紙錢元寶,以及一定量的茶酒等。據《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每樣祭品都有特別的象徵含義,如外皮酥脆金黃的燒豬寓意「紅皮赤壯」、身體健康;甘蔗外形有「節」,節節相連則寓意漸入佳境;發糕面點在發酵過程中不斷膨脹,有大展宏圖的意頭。
  • 節日與詩詞:微微薰風在今朝,古今詩詞品清明
    「才見茅簷插柳條,便知寒食是今朝」,寒食、清明插柳,也是紀念介子推而來。柳樹生命力強盛,傳說能闢邪,北魏《齊民要術》說:「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宋代時民間掃墓後,就折下墳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一些柳枝帶回家插門楣以闢邪。
  • 「佳節清明桃李笑」,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從何而來?
    這是一首中國一直傳唱千年歌謠,它按順序用中國古歷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以方便人們記憶,而2020年即將來臨的下一個節氣,便是節氣歌中的「清」字,即為「清明」。《歲時百問》中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北方民間習俗,為什麼要在「墳頭插柳枝」?因為一個故事
    但是北方一帶,如山東等地,卻有一種習俗,就是在墳頭插柳枝。看過英叔出演的電影《鬼打鬼之黃金道士》都知道,其中就上演了一幕,用柳枝打鬼的一幕。難道說這裡的柳枝也是一個作用嗎?並且在喪葬習俗中規定喪父是用竹子做孝杖,喪母則用桐木做孝杖。但是在北方一帶卻有這樣一個習俗,它與傳統規定的不同,是用柳枝作為孝杖。下面我一起看看是怎麼回事?
  •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時間:2017-04-01 23:1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 清明| 楊柳依依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既然說到了柳樹讓我們一起聊一聊關於它的故事吧~「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4日電(記者 上官雲)「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節正處在春天,人們會偕同親友出遊踏青、放風箏。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  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它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青團」即是其中之一。資料圖:上海老字號推出網紅青團吸引民眾排隊「嘗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