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知識丨正是清明春光好,祭祖踏青折絲絛

2020-12-18 大洋網

在公園裡玩耍的孩子們。

每年4月5日前後,清明節如期而至,此時草木回青,萬物萌發。古往今來,清明時節,人們都會祭祖,也相約踏青,更適時開展農事春耕。在嶺南地區,廣府人家也在清明時節祭祖思親、踏青插柳,並形成以乳豬、清明蕎、甘蔗和艾餈為主的「清明四味」飲食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明不出遊」的觀念被逐漸革新,喪葬與祭奠方式也逐漸變得綠色環保。

傳統:

從唐朝起清明成為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節起源歷史悠久,相傳由春秋晉文公和忠臣介子推的故事演變而來。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介紹,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太子申生被晉獻公的寵妃驪姬陷害致死,公子重耳逃亡。有次餓暈過去,跟隨的忠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混合野菜煮成湯,給重耳充飢。

十多年後,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履行賞賜忠臣的承諾時,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經人提醒的晉文公心中有愧,帶隊到山林尋人,搜尋無果後聽取了燒山的建議,誰知介子推仍不願下山,母子一同抱著柳樹被燒死。得知忠臣身亡的晉文公悲痛萬分,下令當天禁火寒食。後來,晉文公領著群臣上山祭奠,寄託哀思。行至墳前,發現老柳樹重新發芽,晉文公便把柳枝編成頭圈戴在頭上。

在傳統時節中,清明因其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加上擁有2500多年歷史,在人們心中擁有獨特地位。古往今來,清明與特定的物候變化、時令順序密切相關。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述:「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說的都是陽春三月期間,春光明媚,草木青青,清風徐來,因此在漢代形成「三月節」的節令。

同時,又因該時節氣溫變暖,降雨增多,適合春耕春種,被列為入春後的重要節氣之一,指導古人適時安排農事。民間有農諺呼應曰:「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

從唐朝開始,清明成為民間傳統節日,先後形成了掃墓、踏青、插柳、蹴鞠、拔河、鬥雞、放風箏、打鞦韆等民間風俗,並流傳下相關詩句。高翥述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記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而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寫有:「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說的正是清明時節,梨花盛開,楊柳飄絮,遊人或爭相出城賞春,或登山祭祖、玩蹴鞠、鞦韆等歡度節日。

如今,清明被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祭祖、踏青習俗仍十分盛行。

祭祖:慎終追遠是主調 文化內核推陳出新

在廣府地區,人們極其重視清明節,過往的清明祭祖一般分為上山掃墓和祠堂祭拜兩種形式。此外,廣州人亦有「行正清」的習慣,即選擇在清明節當天上山掃墓,與有郊遊含義的「踏青」相區分。

一般而言,傳統的清明祭品有「四大件」:燒豬或燒肉、甘蔗等水果、發糕面點和紙錢元寶,以及一定量的茶酒等。據《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每樣祭品都有特別的象徵含義,如外皮酥脆金黃的燒豬寓意「紅皮赤壯」、身體健康;甘蔗外形有「節」,節節相連則寓意漸入佳境;發糕面點在發酵過程中不斷膨脹,有大展宏圖的意頭。

傳統的上山掃墓也有較為考究的步驟:掃墓當天,人們攜帶酒食果品到祖先墓地,若祭拜的祖先不止一位,應按照長幼之序依次拜祭;其次,由於過去採用山林土葬,山崗植物生長茂盛,祭拜前必須修剪墓前野草;清理後,再將祭品供奉在墓前,挖出新草皮將紙寶壓在墓頂,然後點燭燃香,對先人行跪拜或鞠躬禮,並分食甘蔗、發糕等,最後按參與祭拜的家庭戶數分配豬肉。

白雲山思園樹葬。

家住白雲區近郊的文叔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前後,清明節被視作極其重要的節日,大多數人選擇「正清」上山掃墓,祭祖後才能正式開始春耕春種。在文叔的記憶中,清明一周前,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清明祭品,大戶人家購置70至80斤重的中豬,用黃泥包裹,再用炭火薪柴燒至赤紅;而一般人家會準備燒肉,再加上甘蔗、甜包子等作祭品。

文叔介紹,午飯後,祭品被逐一盛好打包,放進竹籮,再由家族新婚的男丁負責挑上山,其他男丁則帶鋤頭鐮刀清理墳前野草,再挖出3塊草皮分別放在墓頂、墓旁和墓後,稱為「打草皮」。「『草皮』其實是連著新土的綠植,過去我們用墓上有無新土來判斷墓主有無子孫。」

「從土葬到火葬,到現在興起的樹葬,殯葬觀念越來越綠色環保了。」文叔說,自他懂事以來,先後經歷親人土葬和火葬,從上墳拜山,到現在的墓園祭拜,喪葬活動逐漸從簡節約。部分市民已開始用鮮花、水果和簡單的葷菜代替傳統的祭祀「四大件」。

民俗:踏青出遊門前插柳

踏青,又名「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自唐朝起,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不忘到明媚春光中馳馬遠足,感受草木回青的蓬勃生機。如杜甫曾揮筆「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寫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如今,清明祭祖與踏青相結合的做法依舊盛行。不少「60後」「70後」的市民認為,過去清明掃墓往往需要「攀山越嶺」,相當於在郊外踏青。「90後」的小蘇自小跟著家人在清明期間登山踏青。「一般選擇周末踏青,和家人朋友登白雲山或大夫山。」在小蘇看來,清明時節正是萬物生長的階段,在山林遠足既能呼吸新鮮空氣,也能鍛鍊身體。

有趣的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老一輩人還有著「清明不出遊」的觀念,與年青一代也趁著清明假期出遊的態度截然不同。

對此,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認為,清明法定假期的初衷是提醒和鼓勵人們回鄉祭祖,在特定節日裡敬畏祖先、緬懷先烈,弘揚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的優良民族傳統。因此,他建議人們優先利用清明假期開展祭祖活動,其次才是出遊放鬆,避免本末倒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朝,我國便有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習俗。相傳唐高宗於三月三日遊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後來,老百姓將戴柳圈演化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戶戶將柳枝插在井邊和門楣上,認為能趨吉避災。此外,關於插柳、戴柳的來源,也有說法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或春秋忠臣介子推。

古人認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可以預報天氣,農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八旬的曹婆婆回憶說,自她懂事以來,每逢清明前數天,家家戶戶都會到河邊或魚塘邊採摘柳枝,也有的農民摘自家種植的柳枝到集市上售賣。「插在門窗上,等到柳枝凋謝才會取下來。」「90後」小楊也遵循著清明插柳的習俗。她說,清明節前她都要去市場買一捆柳枝,分別插在門、窗和防盜網上,一個月後才取下。

飲食

廣府地區愛吃「清明四味」

據書籍《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清明自古以來就蘊含著寒食文化,雖然寒食節日漸遠去,但精華仍保留在廣府的民間清明食俗中。其中,乳豬、清明蕎、甘蔗和艾餈四種傳統食品在清明節最為常吃,被稱為「清明四味」。

乳豬

在廣府地區,豬是清明節的祭祖重頭戲和應節食物。廣東人喜歡用烤乳豬祭拜先人,祭祖後再以家庭為單位分適量的豬肉,剩餘部分則用作當晚的聚餐菜餚,古時有「太公分豬肉」的說法,指的是古時家族祭祖結束後,用作祭品的中豬會分發給每位上山祭祖的男丁,寓意應祖先之命,蔭及子孫。

每年清明前,烤乳豬都成為酒樓、市場燒臘檔的招牌熱銷品,市民為買到質量上乘、外皮香脆的烤乳豬,不惜下訂金預訂或「排長龍」現場購買。

清明蕎

在很多廣州人看來,完成祭拜並分了豬肉後,仍不算完成清明祭祖的「任務」,市民會將豬肉帶回家或帶到酒樓,配上清明時蔬製作「燒肉炒蕎菜」或「乳豬炒蕎菜」。

其實,清明食用蕎菜也符合廣州人「不時不食」的飲食習慣。蕎菜分為菜蕎和頭蕎,菜蕎鱗莖嫩細,又名為清明蕎,常用來炒叉燒或雞蛋;頭蕎鱗莖粗大,專門用來製作酸酸甜甜的餐前小吃。而清明時節出產的蕎菜,莖白脆爽無渣,纖維細嫩,經常食用可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海珠區的湯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不僅吃蕎菜應節,還會用蕎菜祭拜祖先。「『蕎』粵語諧音『轎』,聽老人家提及是寓意祖先能吃好住好,坐八人大轎出入,進而福蔭後人。」

甘蔗

清明節吃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又因為甘蔗有「頭尾」之分,且節節相連,寄託著家族不斷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的期盼。凡參與「行清」的家庭成員,祭拜結束後都會吃上一節爽甜的清明甘蔗。「從頭吃到尾,沒吃完是不能扔掉的。」95後的小陳說,從小她爸媽就這樣教導,據說把甘蔗吃好,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老廣」文叔介紹,用作拜祭的甘蔗需要經過特別處理,斜切成段,並保留蔗頭蔗尾,「過去有在墳地種甘蔗的習慣,保留的蔗頭蔗尾會在祭拜後插進泥中,讓其自由發芽生長。」

艾餈

《話說我們的節日》一書提及,清明時節,艾草生長旺盛,分布各地的客家人會利用鮮嫩的艾草製作艾團或艾飯等特色小吃,據說有趨吉闢邪、活血去風,健脾消滯等功效。

艾餈

住在白雲區太和鎮的芳姐是客家人,祖上三輩早年間從梅州來到廣州謀生。芳姐雖已紮根廣州,但依舊保留客家習俗。每年清明,芳姐都用艾草做餈粑。「加入花生、黃豆或紅糖作餡料,蒸煮時在艾餈下面鋪上橄欖葉,讓艾餈混合欖葉和艾草的甘香味。」芳姐介紹,由於用料和做法不同,每家的艾餈風味也各有千秋。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統籌、策劃/廣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相關焦點

  • 萬年曆順歷:《節氣說丨清明》
    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同時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根據靈機文化旗下專業黃曆順歷提供「精準到秒」的曆法大數據,今年春分節氣的準確時間為4月5日04時12分,由艾茸中醫和順歷聯合提供專業指導的《節氣說》兩分鐘節氣動畫本日全新上線,艾茸中醫郭強中博士表示,清明時節戶外春光最濃,大自然生機勃勃,最適合郊遊踏青,親近自然。
  • 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踏青賞花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二十四節氣:清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我國傳承千年,至今仍有這些習俗。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清明節,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
  • 掃墓祭祖很悲傷,踏青遊玩心歡暢,這個節日有點意思
    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節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 清明踏青處丨雲霞仙境裡 紫葉碧桃開
    編者按: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將至,一份誠意滿滿的出行指南請收好!
  • 清明掃墓踏青 節氣養生防病6原則
    古人說,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和踏青賞花的日子。除此之外,清明還是一個重要的養生節氣,在養生防病方面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防寒保暖注意防病  俗話說「二月亂穿衣」,說的是清明節前後,因為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上出門上班時穿一件風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熱時,可脫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節是節氣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
  • 「清明」曾經只是節氣 如何進階為重要節日?
    按照習俗,人們要祭祀祖先,還要踏青郊遊、放風箏。但你知道嗎?早先的「清明」,其實不是現在的模樣。「清明」曾經只是節氣對二十四節氣,大家都不會覺得生疏。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社會,為了方便生產,就得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決定什麼時候栽種什麼作物。
  • 清明小長假,除了掃墓踏青,我們還能帶孩子做點什麼?
    這幾天正是清明小長假,孩子學校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製作賞春踏青或有關清明節習俗的小報。說到其他傳統節日,我們總能和孩子說說它的起源發展、習俗和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然而對於清明節,除了掃墓、踏青,還有那首著名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其他確實有點知之甚少。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 清明踏青晚到,卻也掩不住那婀娜的春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 「二十四節氣·清明」勝日踏青留倩影,蒔田下種盼年豐
    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第五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既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民間諺語有「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這時,全國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已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犒勞自己的傳統日子。在古代,清明是一個歡樂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著冷食來到郊外踏青、放風箏、蕩鞦韆。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野餐。
  • 嫩於金色軟於絲,這六首詠柳的絕句,首首堪稱經典
    而賀知章說得更微妙,他說柳樹的綠絲絛都是讓剪刀剪出來的。柳樹是報春的使者,它佔得了先機,因此古人詠柳的詩特別多。除了指代春光以外,同時楊柳在詩歌裡還有多種含義,詩人們把它叫做意象。比如楊柳可以用來寫惜別,用來形容女子的美好姿態,可以用來抒發愛情和閨怨等。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4日電(記者 上官雲)「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節正處在春天,人們會偕同親友出遊踏青、放風箏。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  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它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青團」即是其中之一。資料圖:上海老字號推出網紅青團吸引民眾排隊「嘗鮮」。
  • 清明假期將至,你準備好去哪踏青了嗎?
    雖然很多工薪族和學生黨還沉浸在春節的假期中沒有回過神來,但是一年一次的清明假期也馬上就要到啦,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有了外出踏青的計劃呢?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國人非常看重這個節日。如果你是離家在外的遊子,沒有辦法回家給祖先祭祀的話,選擇一個好去處踏青也是不錯的選擇。
  • 又是一年清明時,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氣點: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 一個節氣的逆襲上位――清明節的由來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除了回家祭祖,還有個小長假,有沒有人出去玩的?現在的清明節包括了這兩層的含義或許才是我們文化上清明的含義吧。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先人總結出來的生活勞作的簡單歸納,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 觀潮| 萌娃讀詩寄清明(三):踏青賞春,不負春光
    策劃分緬懷祖先、祭奠先烈、賞春踏青三個主題,每天邀請一個「小小萌娃」——評論理論部的「編外成員」——為您朗誦兩首清明詩詞,並請她們的評論員媽媽為您解讀清明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推出第三篇《踏青賞春,不負春光》,敬請關注。  《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