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第五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既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因此得名。」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在《歲時百間》有這樣的記載:『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華: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
二候田鼠化為鶴: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
三候虹始見: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說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
清明習俗
1.祭祖
清明節由古人禁火冷食的寒食節,相傳到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將寒食節又定為清明節,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5.蕩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同時,還有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養生
清明是清氣上升的時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寫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大地漸暖到了清氣上升的時候。
1.預防春困不可少,順應時節科學鍛鍊
春天風和日麗,多人會感到睏倦。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體內循環季節性差異。春季鍛鍊,肌肉不停地收縮,呼吸加深,新陳代謝旺盛,使整個身體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所以,身體精神,手腳利索,不容易疲勞。
2.清明前後適當「春捂」
清明節前後,因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
3.飲食清補,養血舒筋
清明時節,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清明時節飲食宜溫,有些人不適合吃冷食的,要適當補益,養血舒筋最為重要,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以防上火。
4.心情舒暢
清明是踏青掃墓、追悼先人的祭祀節日。在祭祀先人,緬懷祖德的同時,也要注意情緒的控制,否則有些人容易觸景傷情,產生悲觀等不良的情緒。
5.清明多飲菊花茶
清明時節,天氣溫暖、陽氣生發,菊花茶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功效,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藉此將一個冬季積存在體內的寒邪散發。
清明詩書
《清明》
清風習習撫蒼生,鳥語如琴聽曉鶯。
勝日踏青留倩影,蒔田下種盼年豐。
柳枝綻綠飄絛帶,桃萼舒紅笑晚風。
往者追思崇孝悌,人間永遠敬清明。
來源 光明網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