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2020-12-11 芷天說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起源於何時?這天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寒食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現在定於每年的4月4號,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春季祭祀活動,在民間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或者祭祀祖先,表示對已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等著名詩句,既展現出了當時清明的季節特點,同時又表達了清明節時,對已經逝去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著名詩句「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描寫了在清明節時期祭祀祖先的場面,表達了作者無限哀思之情。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節日之一,主要包括自然與人文兩大特點。

筆者認為從自然文化色彩上來講,清明節這一天處於春季初期,是萬物復甦的時間,春季柳樹發芽,大地逐漸形成一片綠油油的景象。這個時間段不冷不熱,也是人們親近自然和外出踏青遊玩的好時節,同時春雨會滋潤大地,所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形容。

從人文角度來講清明和古老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作為自周朝至今的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如今清明節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國家歷史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清明時節是人們祭祖掃墓的節日,祭祖時間大概在清明節前後一共20天左右。

在祭祀逝去的親人時,人們都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他們的墓前放置果品、紙錢。還會為墳墓培新土、折綠柳枝插於墳墓上。由於清明節發展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所以祭祀祖先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達的就是後代對祖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所以古詩有雲「路上行人慾斷魂」、「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等詩句,生動表達出清明節的萬物復甦和人們的哀傷之情。

清明節習俗的文化開端

清明節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周秦時代就有清明節祭祀祖先的習俗。當時人們在祭祀祖先時,並沒有清明節的概念。因為當時的人死後都埋在宗廟裡,《周禮》有「凡祭墓為屍」的記載。

後來根據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掃墓」習俗。人們會自覺地去已逝親人的目前掃墓,並放置食物水果進行祭祀。這個習俗沿襲至今,就成為了我們所熟知的清明節。

提起清明節我們也會想到寒食節,寒食節就是在節日這一天禁止煙火,人們都吃冷食物。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相傳是晉國公子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才逐漸演變而成的節日。當年晉國公重耳流落在外,介子推一直跟著重耳左右,並立下了擁立之功。

後來重耳重返國家並繼位稱王,在將相論功行賞的時候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背其老母躲入深山,從此遠離世俗不理世事。重耳為了讓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介子推離世之後重耳將其喪生之山更名為「介山」,並將介子推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在寒食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禁止生火做飯,表達了對介子推的緬懷之情。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節日首先在山西流行。

由於寒食節日期接近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將這一節日改成為「清明節」。 以表達對已逝的朋友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清明節這一天民間會有掃墓和踏青的習俗。詩人們也通過不同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逝者的懷念。

清明節時的民俗活動

李清照曾有詩云:「淡蕩春光寒食天」,說明自古就有清明節吃冷食的習俗。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家家戶戶都不生火,通過吃冷食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

而清明節最傳統的習俗之一就是掃墓祭祖,高翥《清明日對酒》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表現出清明節時間人們紛紛去掃墓和祭祀祖先的情景。

踏青也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宋朝詩人歐陽修曾寫「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這其實是對清明踏青的另一種詮釋。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節氣之一,春季正是百花開放,柳枝舒展的季節。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這一天都會到郊外踏青、觀賞春天景色,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風調雨順。清明也是古代農耕祭祀的一個習俗,對擴大農業規模發展和農產品生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清明節有插柳的習俗,外出踏青的時候會將新長的柳枝,折下來插在自己的帽子上,也會插在門楣上和屋簷上。插柳習俗具有避免疾病和預防災難的寓意,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測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蕩鞦韆是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之一,通過蕩鞦韆來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勇敢和堅強不屈的精神,清明節時期通過蕩鞦韆,或者踩踏板等運動也可以增強體魄。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可見清明節時期蕩鞦韆也,是流傳已久的民間習俗之一。清明節還有鬥雞、蹴鞠、射柳、放風箏等方面的習俗,不同地區清明節的習俗也各有不同和寓意。

清明節與喪葬文化

清明節雖然是傳統節日,但在現實生活中誰也不願意直面生死話題。從中國古代出現喪葬文化開始,生與死的文化其實就已經被寫入了典籍之中。而清明節其實就是喪葬文化的一個載體,在每年的清明節時期,人們都必須面對平時諱莫如深的生死問題。

中華民族有幾千萬的人文歷史,在不斷演變和積澱的過程中,清明節與喪葬習俗早已融為一體。《周禮》規定「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而《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冬,晉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其實說的都是喪葬之禮儀。

無論是古代封建帝王還是普通百姓,其實都無法逃避生與死。而在清明節這一天,也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和禮儀,去祭奠已經失去的仙人。這種祭奠活動以清明節為時間載體,同時以「禮俗」文化為契機,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體現哀悼之情。

寫到這裡筆者深深地感受到,清明節其實是人們寄託哀思的一個「點」,在祭祀已經失去的先輩時,人們的情緒就會由這一個「點」,不斷擴散成一個面。在點與面之間才是人們最真摯的情感表達。

結 語

我們都發現在清明節這一天,很多人的心情都會特別壓抑。清明節雖然是國家法定假日,這一天不用上班工作,也可以自行外出活動或者踏青。但是在外出的時候看見有人祭祀祖先,也會想到自己的先輩。多少代人經過艱苦的勞動和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的祖先都曾經有鮮活的生命和輝煌的成就,經過一代一代的努力將先進的思想,以及豐碩的勞動成果擺在我們面前。所以作為子孫後代應該不斷鼓勵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個計劃,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曉曉《山西介休寒食清明習俗與介子精神研究》

2.洪欣荷; 高夢宇《保護傳統節慶習俗生命力探索節日內涵傳承新途徑——關於清明節文化的問卷調查分析》

3.莫愁《新時期清明習俗研究視角述評》

4.張弛,畢嘯南《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與時空變遷》

相關焦點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起源於何時?這天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寒食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現在定於每年的4月4號,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春季祭祀活動,在民間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或者祭祀祖先,表示對已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⑵紛紛:形容多。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⑷借問:請問。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⑵紛紛:形容多。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⑷借問:請問。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 清明節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為天下之主是不是也會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相信很多人都對杜牧的這首《清明》朗朗上口,也都知道清明節是祭拜先人的大日子。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先祖嗎?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公曆4月5日前後,又被稱作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時節,這個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部分習俗的重大傳統節日,傳統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
  • 杜牧《清明》詩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節日,又叫踏青,時間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法定休假日。關於「清明節」名字的來歷,《曆書》中曾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交代了時間:清明節;天氣:下雨天。「路上行人慾斷魂」交代了地點:路上;人們的狀態:由於傷心過度,愁苦極深,魂魄都要飄散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交代了人物:路人甲、作者和牧童。事件:向牧童問酒家的地址的經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聽風聽雨祭故人
    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悽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這首詩為何這麼有名?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的一首詩為何家喻戶曉?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何這首詩至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呢?首先,這首詩是描寫了清明節的情景,讓人們每到這個時節,就會想起這首詩。而詩中的描寫,能夠把人們帶到清明節的情境之中,讓人們感到身臨其境,從而讓人難以忘懷。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今日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IT之家4月5日消息 今天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說到清明節,很多人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名句。是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詞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翠綠應季而生,似乎在為逝去的生命謳歌。濛濛的細雨領略哀傷,似乎在為天堂的親人抽泣。清明,是一個思念的節日。但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不太一樣。今年的我們心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一份對心靈的慰藉。相信四月一過,我們盼望已久的「春天」就不遠了。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因何種原因作出的詩?
    本文系作者卻都不屬於我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我們對杜牧的這首《清明》實在是太熟悉,我相信,每年清明節前後,大家忙著祭祖掃墓的時候,腦海裡很自然就會想到他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繪圖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句太應景了。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呢?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冬後生命的蓬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吟詠清明的小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可見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詩詞
    清明是一個深厚悠久的文化傳統的節日,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節日。在這一天,人們緬懷先人,禮敬祖先,慎終追遠。清明節的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祭祀文化,無不值得我們去繼承。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關於清明節的大量詩詞,這些詩詞需要我們如今的孩子們去繼承,去發揚。關於清明節的詩詞很多,尤其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膾炙人口,婦孺皆知,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杜牧等人的清明詩詞,還有很多的的清明詞,我們一起來看最美的清明詩詞。
  •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為何「欲斷魂」?
    大家都聽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關於清明節的句,但很少有人會想,何行人為何「欲斷魂」?清明難得連假,出遊踏青卻因下雨敗興,崩潰欲斷魂。清明掃墓祭祖,因天雨加深了思念心情,悲傷欲斷魂。清明懷古憂今,當時時局頹喪朝廷無能,哀痛欲斷魂。請認真思考作答再往下看。一般人都會選(2)掃墓祭祖,想得比較多的人若以為有陷阱,可能會猜(3)時局頹喪——然而最接近歷史真相的答案應該是(1)。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敬祖追遠、踏青插柳在清明
    清明將至,遠方的遊子紛紛回家,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這一文化傳統無關於迷信,是一種追憶先人的精神信仰,是一種敬祖追遠、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據說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詞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翠綠應季而生,似乎在為逝去的生命謳歌。濛濛的細雨領略哀傷,似乎在為天堂的親人抽泣。清明,是一個思念的節日。但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不太一樣。今年的我們心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一份對心靈的慰藉。相信四月一過,我們盼望已久的「春天」就不遠了。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
    我們步履匆匆的走進了四月,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它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沉重心情,也表達了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今天又逢清明節,我們學校組織四年級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清明節多陰雨天氣?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期,我國的先民們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引起的季節和天氣變化,把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季有六個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節氣。
  • 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杜牧的清明詩裡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會斷魂呢?現在的很多人清明節不都過得很快樂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因何種原因作出的詩?
    本文系作者卻都不屬於我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我們對杜牧的這首《清明》實在是太熟悉,我相信,每年清明節前後,大家忙著祭祖掃墓的時候,腦海裡很自然就會想到他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繪圖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句太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