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翠綠應季而生,似乎在為逝去的生命謳歌。濛濛的細雨領略哀傷,似乎在為天堂的親人抽泣。清明,是一個思念的節日。
但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不太一樣。今年的我們心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一份對心靈的慰藉。相信四月一過,我們盼望已久的「春天」就不遠了。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天正是清明佳節。
詩人杜牧,在行路時,碰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是不是很有趣呢?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
「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再回到「紛紛」二字上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說出是向誰問路的。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是否答話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詩其實小矣很早就會背了,卻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現在,卻是終於懂了。清明,是一個思念追憶離去的親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對生命、對生活有所感悟的節日。
古語有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這一天,就讓我們放下所有的煩惱,放空自己,去思考生命的真諦,思考人生的意義。不論何時,請莫忘「萬物生長」的蘊意。
文章最後,小矣提醒大家:不要放鬆警惕,避免聚集掃墓,「雲」掃墓,「雲」思親也是一個很好的悼念方式哦~只要大家有心,親人們都會知道的。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