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間習俗,為什麼要在「墳頭插柳枝」?因為一個故事

2020-12-26 夜闖鬼村落

導讀:南方大多數地區上墳時,都會除掉墳上的雜草。但是北方一帶,如山東等地,卻有一種習俗,就是在墳頭插柳枝。看過英叔出演的電影《鬼打鬼之黃金道士》都知道,其中就上演了一幕,用柳枝打鬼的一幕。難道說這裡的柳枝也是一個作用嗎?並且在喪葬習俗中規定喪父是用竹子做孝杖,喪母則用桐木做孝杖。但是在北方一帶卻有這樣一個習俗,它與傳統規定的不同,是用柳枝作為孝杖。下面我一起看看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孝杖

在農村葬禮中,我們都能看見孝子在哭喪時都會用一根棍子撐在地上。這裡的棒子就是「孝杖」。也稱「哭喪棒」,據史書記載:

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

也就是說,喪父時用竹子做孝杖,喪母則用桐木做孝杖。然山東等地民間與喪葬習俗中規定的不同,用的則是柳枝。在當地習俗中,孝子用柳木製作的孝杖哭喪。喪杖長大約有30釐米左右,並且要保留孝杖上的樹皮。孝杖的上方用白紙粘住。孝子在哭喪時用孝杖撐在地上。當葬禮結束後,將孝杖插在墳頭,看是否能生根發芽,以此來預示子孫後代是是否興旺。

墳頭插柳枝的來源

民間以為八旬老人解釋,這是因為一個故事而來。據說在很久以前,村裡有位柳大娘,她的丈夫去世得很早,卻給她留下了兩個孩子,柳大娘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地將兩個孩子拉扯到大,並且讓兩人都娶上了媳婦。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突然大旱,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為了生活與養家餬口,柳大娘的兩個兒子不得不外出打工。

家裡就只剩柳大娘婆媳三人。大媳婦很孝順柳大娘,對柳大娘的照顧無微不至,端茶遞水、鋪床疊被。百依百順,婆媳間的關係很好。然而二媳婦則好吃懶做,並且對嫂子這樣孝順婆婆感到不爽。俗話說:「日久見人心」。有一天,二媳婦趁大媳婦不注意時,將毒藥放在了婆婆的碗裡。大媳婦因不知道照例把飯端給了柳大娘。一碗飯還沒吃完,柳大娘就感到渾身難受。驚慌失措的大媳婦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剛好遇見回家的老二,老二大聲責罵著嫂子,可是被柳大娘制止了,柳大娘自知自己就快不行了。就讓大媳婦將鄰居王大娘叫來,對王大娘說:「人心隔肚皮,誰下毒害我說不清楚,在我死後讓二個媳婦在我墳頭各自插上柳枝,誰的死了,就是誰下毒害我」

果然沒過幾天,柳大娘就去世了。王大娘按照柳大娘生前的囑咐,讓兩個媳婦分別將柳枝插在婆婆的墳頭。結果大媳婦的柳枝活了,而二媳婦的柳枝則死了。至此人們都知道了柳大娘是被二媳婦下毒害死的。這個民間故事出現以後,墳頭插柳枝的習俗就開始流傳。並且山東部分地區還將竹子或桐木製作的孝杖都改為柳木製作。

這個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其中存在很多的漏洞與疑點,比如為什麼要將後事囑咐給王大娘?為什麼同的柳枝,卻一活一死?柳大娘是如何在生前,就知道兇手的柳枝不會成活?既然二媳婦看大媳婦不爽,為什麼下毒時不直接選擇大媳婦而是自己婆婆?這讓不得不讓我產生出「女人心,海底針」的感覺。

柳樹能在墳頭生長嗎?

柳樹通常壽命在20至30年,少數甚至能達到百年以上。屬於廣生態幅植物,並且柳樹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無論生態環境很好還是較為惡劣都有機率能夠生長。喜光,喜溼,耐寒,是中生偏溼樹種。也有較耐旱和耐鹽鹼的樹種。也就說墳頭的自然環境是有符合柳枝存活的。但是同樣的柳枝,為什麼一死一活,其中發生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在南方的大多數農村,人們普遍認為,墳頭上長樹對後代不好,其原因是樹根可能碰到墳墓中的棺材,從而驚擾到裡面的祖先。在南方大多數地方,人們都認為墳頭上長樹和長草都不好,這也是清明節時人們上墳為什麼要除草的原因。

插柳的其他文化

除了墳頭插柳外,在我國古代,還將贈柳來表達人們的挽留之意、不舍之情。其中這種習俗文化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採薇》裡: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因為「柳」諧音「留」字,所以古時在離別時通常都是以贈送柳來表達不舍與祝福。希望離別的人在他鄉能如柳枝一樣很快的生根發芽,也是對離別之人的一種美好祝願。

總結:拋開故事本身迷信的範圍,同樣有它的可取之處。很真實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無論是從民間流傳的故事出發,還是從其他方面佐證,無不是希望人們做到「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美德。同時也是希望人在世的時候心胸寬闊一些。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故事純屬虛設)

相關焦點

  • 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至唐朝時,蕩鞦韆成為清明節重要習俗之一,也是很普遍的遊戲。  馬光亭告訴記者,在青島膠州等地區,解放前,臨近清明,很多村子都要專門架起鞦韆玩樂,若沒有大樹,就在寬敞的場院裡挖坑栽大木樁,搭建鞦韆架。以前參與蕩鞦韆的主要以女士居多,也有未婚男士。 「如果是已婚的男人,通常只能去圍觀,不能參與,否則可能被村民指指點點。
  • 燒香三炷,墳頭壓紙,這些清明的掃墓習俗你真的懂了嗎?
    現國內的新型病毒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多地方也一如往常地進行清明掃墓的習俗。在這裡為大家補充兩個冷知識,你知道燒香的三炷香是什麼意思嗎?你知道掃墓時為什麼要在墳頭壓幾張紙嗎?下面將為大家解惑。在一些廟宇或者農村家庭裡,等到了拜神拜祖的日子的時候,都會燒香祭祀。
  • 清明節的習俗及來歷? 清明節全國各地習俗及傳統習俗盤點(圖)
    2017年4月4日是清明節,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地方不同,習俗也不一樣,北方踏青悠閒享受無限春光,南方祭祖掃墓沉浸濃濃哀思,小編整理了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及十大傳統習俗,詳情如下:
  • 「祭祖」「插柳」「踏青」 這些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因此,無論多麼窮困的家人,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間也稱清明節為「鬼節」「冥節」。舊時,百姓均有上墳之風俗。當天,一般是後輩人帶著供品、燒紙、香等,扛著鐵鍁,到自己的祖墳林地,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紙燃香,叩拜祭奠,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並在每座墓頂壓上一張黃表紙,叫「壓墳頭紙」,表示子孫曾來上墳。
  • 清明,柳枝是怎樣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物的?
    而到野外去踏青的兒童、婦女,則會「戴柳」,就是把折下的柳枝條圈成一個圓圈戴在頭上,說「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那麼,在清明,柳枝是怎樣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物的?關於這裡面的原因,民間有四種說法:1.青青春柳,青春無限清明戴柳,含有願春色長留人間的意思,表達了人們珍惜春光的良好心願。特別是婦女戴柳,有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大盤點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上海清明節習俗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傳統習俗寓意總是美好的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和清明節、端午節一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有其專有的節日習俗,其中流傳最廣泛的就是重陽節插茱萸,這是為什麼呢?   重陽節插茱萸風俗據說由來已久。晉代周處《風土記》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御初寒」的記載。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2)
    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 農村人上山給去世的親人掃墓,都要在墳頭上壓紙錢,這是為什麼?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關於在「墳頭上壓紙」的故事吧!又是一年快要到頭了,以前過年最期待就是能吃到好吃的了。然而伴隨著家裡老人家的過世,慢慢的就已經不再那麼期待過年了,因為每年過年都要上山去看看他們,但是這種無形帶來的痛苦,讓人很是窒息。不過,倒是讓我發現了一個以前不曾知道的事情。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的兒童服裝及裝飾物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當孩子長到1周歲時,家長要用五彩線綰符一道,戴在小孩的頸上,同時按男左女右的順序給小孩子穿耳戴環,拴腳環,取避禍驅邪、長命吉祥之意。北方一些地區有為12歲男孩子過本命年的習俗。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 清明節為什麼要在路口燒紙,這些民間習俗到底有哪些禁忌和講究?
    燒紙錢習俗的來源是一個商業謊言除了唐太宗賄賂鬼魂之說,關於燒紙錢,民間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東漢蔡倫成功造紙後,每天日進鬥金,讓他的哥哥嫂嫂看了分外羨慕,可這兩人又沒有造紙的本事,只能看人家啃骨頭,自己大餅卷著米飯當三明治吃。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蕩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及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一覽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蕩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 可懂溫嶺清明習俗?看完略懂略懂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祭掃墳墓是一件大事,人們都要參加,即便在外地,在這一天也都要趕回來,表示對長輩及死者的尊重與思念。祭祖既可到墳前,也可在家裡舉行;上墳則定要在祖墳前舉行。一般上新墳在清明前舉行,上老墳在清明後舉行。上墳前,人們搗好麻餈,做好青餣,準備好三牲祭品,用葉籃或春籃挑酒食果品。
  • 正月初四民間都有什麼習俗?為何要恭迎灶神回民間?
    正月初四民間都有什麼習俗?為何要恭迎灶神回民間?生活在城市的人對過年習俗已經越來越淡漠了。甚至很多人就算對過年也沒有太大興趣。這其實與城市生活節奏過快,以及人們所掌握的年俗知識,越來越少其實都有很大關係。但是筆者認為過年的時候,如果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習俗,就很容易導致年味逐漸消失。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 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古代都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古時候節氣的生產習俗,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一個經驗總結。   清明作為一個節日,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祖、掃墓、緬懷故人,所以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二者合於一身,也是 有兩重身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