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2020之秋》第16篇:因為介紹烏蘭布統常規景區的路線串接和玩兒法,中途岔開了兩篇,今天咱們書歸正傳,繼續我們的景點信息分享。回頭盤點一下,這一撥草原秋色系列的分享文章、行程規劃、秋色播報,林林總總加在一起已經超過20篇了,時間不多了,烏蘭布統的秋色已經正式登錄,我也差不多該準備去赴我的心心念念的2020之約了,再把《不一樣的五彩山》、《夢幻烏蘭布統:遇見九月雪》寫完,估計時間也就差不多了。回頭我會把這段時間烏蘭布統系列分享文章,連同今年夏天去烏蘭布統的一些遊記整理成一個合集,方便大家用到的時候,好找到、好閱讀。
前兩期分享景區內路線串接也有好處,【路線圖1】部分把影視基地、北溝、夾皮溝一帶的景點基本情況都已經分享過了,也就減輕了這篇的內容量,咱們可以短平快的聊點非常規玩兒法、甚至旅行攝影的一點話題。
登高望遠,主要是拍日出和平流霧。這裡可拓展的小眾玩兒法不多,每天早晨,車多、人多倒是真的,我不大習慣這種嘈雜,所以這些年一共只去過兩次。有個說法叫「吸引力法則」,大概是我並沒有全情投入吧,因此這兒也沒有反饋給我多麼美的日出和平流霧,有氣無力的,如果哪位朋友有這個點更深度的玩兒法,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在我的照片裡,影視基地的照片很少,下面這兩張聊勝於無吧,沒去過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大概地形:
也說不上為什麼,這些年心裡一直放不下的旅行地就是烏蘭布統,每年都去,有時候甚至一年去好幾次,高興了去瘋、壓抑了去釋放,總之,到了那裡,我的心就安定了。有一段時間壓力太大,心力交瘁又無可排遣,我竟然6個月去了5次,有時候就是雙休日打個來回,我去烏蘭布統單程需要10小時,這種行程,也只能看個周六的日落和周日的日出,剩下的時間基本都在路上了。
在這種經歷背景下,我一直以為自己對烏蘭布統已經足夠了解了,特別是後來開始專注穿越野路子之後,覺得烏蘭布統常規景區實在是沒啥意思。可這次盤點分享《約會2020之秋》系列文章,寫到北溝和五彩山時,我忽然發現,就在烏蘭布統的常規景區裡,竟然還有大片的地方我沒去過(或者早年去過現在已經不確定了),甚至都不確定這些地方到底是什麼方位,北溝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確定我很熟悉北溝的,可現在卻有點整不明白到底我去的是不是北溝?這輪盤點分享也算是對我10年烏蘭布統旅行歷程的一次回顧,也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計劃:深入淺出,把烏蘭布統常規景區裡的野路子跑通,現在北、西、東三面已經基本上差不多了,甚至從多倫穿越到烏蘭布統、再烏蘭布統穿越渾善達克沙地到達裡湖都跑通了,而北溝、五彩山以南的地方,似乎還是盲區。今年怕是不趕趟了,明年吧,深挖一下烏蘭布統南部野路子,說不定,還能有意外的其他收穫呢,比如:到底有多少條路可以進入烏蘭布統?現在一想還真是,東、西、北都沒問題,唯獨我經常走的南面,只能老老實實順著公路進來,不行,這是個事兒,得解決。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從影視基地進去,沿著景區公路,在到達紅松湖這前的這一帶,就是北溝,也就是我前些年拍馬群的地方。可景區圖的標註讓我不再確定我是對的:
上面這張圖片是從烏蘭布統景點分布圖上截取下來的,影視基地~橫立山~雞冠山~紅松湖,這條線就是我所說的景區公路,可很明顯,這裡並不是北溝,北溝是與這條路交叉的。咱們看看衛星圖:
衛星圖從右上到左下的那條紅線(到房子右轉變藍線)就是景區公路,難道那條從房子左上向右下方向的土路是北溝?如果哪位大俠知道,煩請指點!如果是的話,那我這些年根本就沒進過北溝,最多只是在2014年秋天進入過一點兒,就是右下方那一小段斜著的紅色軌跡。再或者是以前進過,但那時候還不會記錄軌跡,這事兒明年得弄弄清楚。下面這張是岔口和房子局部放大的圖,如果哪位朋友今年去烏蘭布統,不妨在這兒探探,看看能否往深處走走,如果能,那裡面一定是非常不錯的風景。
下面這些照片,是我在景區公路拍的,不管是不是北溝吧,風景還是不錯的,需要說明的一點:這些照片拍攝時間是10月3日,算是烏蘭布統的「老秋」了,草已經枯了,葉子也掉落了很多,色彩也不那麼鮮亮了,但我覺得還是蠻不錯的,計劃「十一」長假去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先分享一張路線圖:
這是我在北溝一帶下公路、沿土路走到草原深處(也是一處溝谷)的一條路線,右上角的那片房子,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北溝岔口,詳細的入口大家可以看上面那張放大圖。
這條路下去之後就是草原路,轎車不行,會託底。到停車點之前有些軟沙路,兩驅車需要注意一下路況,通過應該問題不是很大,但需要保持速度,一猶豫怕是就得找救援了。停車點是個大沙坡,其實我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草原路每年都會變,以前是可以繼續往深處開的,也沒有經過這個大沙坡,可只時隔一年再去,原來的路竟然一點痕跡都沒有了。
停車點繼續往裡走,很漂亮。之所以單獨說這條土路,是需要提醒大家很重要的兩點:
不講理論,用圖說事兒,聊三個小點吧:
第一:觀察光線,或者等待光線。下面這兩張照片:
第1張照片拍攝時間是16:23:45
第2張照片拍攝時間是16:24:00
兩張照片只相差15秒鐘,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前景中湖面的那些草。可以說,就是這一抹光,讓兩張照片的感覺完全不同了。提醒各位驢友:在大自然中旅行,千萬別光顧著跑和走馬觀花的看,一定要讓自己靜下心來,細細體察大自然的變化,無論是白天的雲捲雲舒,還是夜晚的鬥轉星移,都是我們與大自然的對話接口。個人體會:箇中滋味,妙不可言!
第二:改變視角。草原上人們更容易關注天上的藍天白雲、遠方的彩色山坡,腳下的草似乎永遠都是陪襯。其實,當夕陽變軟、角度變低的時候,我們不妨收回遠眺的眼,低下驕傲的頭,去換個視角看看腳下的草,也許,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感覺,那每一根枯草,都和我們一樣,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第三:拍攝車軌。烏蘭布統傍晚挺容易堵車,白天撒在草原裡不顯車多,拍完日落一起回來,那條路的承載力就不大夠了,這也是我願意住小紅山子的又一個原因。如果遇到堵車,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不走了,讓他們先走,我支上相機拿這些車和最後一抹落日餘暉當風景拍,等路上沒車了咱再從容地走。
一些朋友可能不大了解慢門攝影,其實現在手機都可以慢門了,就直接說說拍車軌的要點和參數吧,要點是:「小光圈、慢快門、低感光度、上架子(穩定住相機就行,沒帶架子,能穩定住相機或手機就行)」。這張照片的拍攝參數吧,供大家參考:
再比如下面這張:
這張照片不是在草原拍的,是哈爾濱中央大街南口的車流。參數是:光圈F22、快門30秒、ISO80。
上面這兩張照片的場景、外界光線環境差別很大,但參數差別並不大。想說明的一個道理就是:拍車軌其實很簡單,把握好「小光圈、慢快門、低感光度、上架子"就OK了。
用心體察大自然的呼吸,用相機發現我們看不到的風景,大概,這就是旅行迷人之所在吧。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是靠譜的胖駱駝,下篇咱們分享五彩山不一樣的玩兒法,歡迎大家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