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中常說的「蒸鹿尾兒」,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東北人最有發言權

2020-12-13 李小胖美食達人

相聲中常說的「蒸鹿尾兒」,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東北人最有發言權!相聲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一種傳統節目,只不過現在已經沒落了,我們都知道相聲有一段練口才的,是每一個說相聲的演員都必須會背的報菜名,就是一大串的菜名,很多人估計都聽過,在相聲中經常說到的蒸鹿尾兒,究竟是什麼東西,可能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並不是鹿的尾巴,而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美食,這種美食東北人最有發言權了,跟東北的血腸非常的相似。

相聲中的報菜名看起來簡單,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到的,需要練習很長時間,大家在聽相聲演員報菜名的時候,聽到這個蒸鹿尾兒,肯定都以為是鹿的尾巴,其實這個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種東西自己在家裡也能做,而且營養價值特別高,味道吃起來也非常好吃,如果有空的話,你們也可以嘗試著做一下。

就是用我們平時經常吃的豬肝做成的,豬肝的營養價值很高,對我們的身體非常好,但是老外都把他們當成垃圾給扔掉了,想想就覺得特別可惜,做這道菜的時候,首先應該把豬肝給剁碎了,然後在裡面加入一些調味料醃製一下,調味料不需要太多,稍微加一點鹽就可以了,還需要在裡面倒入一些花生醬和芝麻醬,其他的調味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放。

做好之後先把它們放到一邊醃製,這個時候就需要準備一些豬大腸了,把豬大腸清洗乾淨,清洗豬大腸的時候,最好在裡面放一些麵粉,保證洗出來的一點腥味都沒有,外邊洗過之後還要把裡面翻過來再洗一遍,如果洗不乾淨的話,做出來的就會非常難吃,大腸清洗乾淨之後,把弄碎了的豬肝裝進去。

這就跟東北人做的血腸差不多,所以東北人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做成以後看起來就像是鹿的尾巴一樣,而且要放在蒸鍋上蒸熟了吃,所以才有了這樣的一個名字,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很麻煩的,你們以前聽相聲的時候,是不是也理解錯了呢?

相關焦點

  • 相聲中常提到的「蒸鹿尾兒」,究竟是個什麼菜?說出來你都不信
    我們國內那些雜貨朋友都知道。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味佳餚很多。很多來自外國的食品也都很羨慕國內的生活。因為我們這裡到處都是美食文化的影響很強。電視上的相聲節目總是出現註冊名稱環,我們國內的這些食品都很自豪。相聲中經常提到的「鹿尾」究竟是什麼菜?說你不相信。
  • 相聲裡常說的「蒸鹿尾兒」到底是什麼菜?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報菜名》可以說是相聲的經典橋段了,也是每一位相聲演員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在商場中那麼多的菜名,一條順口溜就背下來了,簡直就是厲害,那麼排名最靠前的蒸鹿尾兒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菜嗎?咱們中國作為一個美食大國,飲食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其中菜名也是飲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像人的名字一樣一個好的菜名也可以吸引到人們的注意。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傳統菜餚,她們的名字都特別的好聽和富有含義,雖然一道菜的好壞最為重要的是菜的口味,但不得不說菜名也是非常重要的。相聲裡常說的「蒸鹿尾兒」到底是什麼菜?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 相聲報菜名中的「蒸鹿尾兒」,蒸的真是鹿尾巴嗎?兄弟,你想多了
    喜歡聽相聲的人都知道,在相聲裡有一個基本功就是報菜名,大家在很多節目上都看到過,而且對前幾句也是比較熟悉的。在報菜名中第三道菜的名字叫「蒸鹿尾兒」,相信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了,那麼這道菜到底是怎麼做的呢?小編曾經做過專門的了解,今天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 《報菜名》中的「蒸鹿尾兒」已經縮水了300年
    清蒸羊肉、蒸熊掌、蒸鹿尾、烤鴨、烤雞、燒鵝、燉豬、燉鴨、醬油雞、培根、松花小貝……我相信很多朋友對此都很熟悉,這就是相聲界著名的關口《報菜名》,這些菜也以滿漢全席和老北京為背景。因為相聲形成於晚清,所以說相聲的人也是窮人,《報菜名》中的許多菜餚都與他們對「皇宮貴族生活」的想像混合在一起,他們實際上並沒有看到。「高手出於民間」往往是基於一點想像力,很多菜送到老百姓手裡,稍有改進,就成了美味供大家吃。
  • 《報菜名》中的「蒸鹿尾兒」,經過300年縮水,現在人人吃得起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相信很多朋友對此都不陌生,這是相聲界裡有名的貫口《報菜名》,裡面的菜式,也是以滿漢全席和老北京經典菜係為背景編排的
  • 張志軍:鳳凰臺蒸鹿尾兒
    蘇大爺說,快吃吧,菜是吃的,不是看的,不下筷子咋能嘗出味兒來?因為有了剛才的提醒,我們都對桌子中間的那盤菜來了興趣,一人從盤裡夾了一片,放在碟中,用筷子頭夾一點兒,送到嘴裡,用舌尖一抿,綿綿的,滑滑的,細細的,入口即化,滿口溢香。品著美食,看著老蘇大爺,誰都想知道這道菜叫什麼,用的是什麼食材,但又怕露怯,不好意思問。這個說,挺像香腸,但又不是香腸。
  • 「蒸鹿尾兒」是鹿尾做的嗎?看了製作過程後,網友:不是一回事
    我們常聽相聲中有一段,美食順口溜:「我請您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這一段順口溜是不是看文字就有畫面感了呢? 其實這段報菜名,報的就是滿漢全席中的菜色。
  • 《報菜名》裡的「蒸鹿尾兒」到底是個什麼菜?可能答案令你想不到
    相聲是我國一種的經典娛樂表現形式,《報菜名》是每個相聲演員都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基本功。而且我們經常會聽到相聲演員《報菜名》,很多人在聽《報菜名》的時候也只是圖個樂呵,但你有沒有想過報菜名,到底報的都是什麼菜呢?
  • 教你做一道過去的宮廷名菜「蒸鹿尾兒」簡單易學又好吃!
    我想大多數人都聽過相聲裡面的一段叫「報菜名」的貫口,就是那段著名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我想很多人都在好奇,這羊羔和熊掌知道是什麼,蒸鹿尾兒?難道真是把鹿的尾巴切下來放在鍋中蒸嗎?其實不是的,所謂的「蒸鹿尾兒」不過就是菜名而已,其原料可不是鹿尾巴而是把各種輔料裝入豬大腸,然後上鍋蒸,由於其形狀像小鹿的尾巴,故得此名,也就慢慢的流傳下來了!咱們事先要準備好的器皿,食材和佐料:蒸鍋一個,大碗兩個。盤子一個,豬肝,豬大腸,松子,花生仁,芝麻醬,食鹽!
  • 人們常說東北人、西北人,為何很少有人說東南人、西南人?
    人們常說東北人、西北人,為何很少有人說東男人、西南人?造成這個事情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每個地方的方言分布不一樣,因為我們中國的方言比較複雜,就把漢語方言分成了七大方言區,還有一些人認為,山西周邊的一些方言不應該列入官方方言中,應該把山西方言獨自列成一個,所以就成了八大方言區。大致是這樣的,從這個圖中可以很簡單的看出來,分為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些都是八大方言區裡邊兒的。
  • 人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指三年嗎?很多人理解錯了
    再來說一個俗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相信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為了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思念常用的一句話,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裡的三秋要麼指代三年,要麼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三」理解成多,那麼三年就是指代多年。
  • 錐畫沙和藏鋒如何理解?周汝昌先生說,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學書法的人肯定都知道藏鋒和露鋒,而很多老師都告訴我們,寫毛筆字一定要藏鋒才好,露鋒不好,寫字運筆要像「錐畫沙」一樣。那麼到底什麼是「錐畫沙」呢?它和藏鋒又有什麼關係?露鋒真的不好嗎?周汝昌先生說,很多人可能都理解錯了。
  • 相聲演員劉穎:1982年到1992年,我和于謙說了十年相聲
    進排練場地開始採訪之前,劉穎老師專門回了一趟辦公室,取出一條紅圍脖搭在脖子上,人顯得更精神了。採訪過程中劉老師提到師父李金鬥老師眼睛特別大,其實他的眼睛也不小,尤其當他非常認真地闡發自己對相聲的理解的時候。能看出他平時勤於思考,對相聲圈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堅持,尤其對於相聲規矩,他甚至懷有特別的執念。
  • 古話說「與人不和、勸人養鵝」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會用到很多俗語、諺語,一般都是廣大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總結流傳的生活經驗,做人的各種道理等,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般也有勸誡的作用。這句同樣叫人難以理解,養鵝和架屋,跟與人不和睦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單純從字面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與別人不和睦,就勸他養鵝和架屋。很多人說,這是告訴人使壞,如何報復別人,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鵝是很兇的一種家禽,所以養鵝容易咬人得罪人。而架屋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非常破費,往往要欠債。
  • 常寶華:我就是為相聲而生的
    常遠小時候最怕在爺爺面前說相聲了。15歲時和爺爺在一所知名大學演出後,爺爺讓他站在大廳中央,當著好幾位明星的面說:「他叫常遠,是我的孫子,剛才他說了段相聲,下來還有臉問我說得怎麼樣。這位少爺說的就不叫相聲,嘴裡含著茄子呢,不清楚。」「從小到大,爺爺從沒有當面表揚或鼓勵過我。小時候有一次吃飯,我在吃軟炸蝦仁,爺爺問我,蝦仁好吃嗎?我說好吃。爺爺說那你就要長能耐,有能耐了,蝦仁就往你嘴裡蹦。」
  • 王熙鳳說的「燒糊了的卷子」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第一次是在原文第四十六回,鴛鴦抗婚後,王熙鳳說賈母會調理人,把人都調理的水蔥兒似的,賈母就順勢開玩笑,讓王熙鳳把鴛鴦帶了去,給賈璉做房裡人,這時候王熙鳳說:「璉兒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兒這一對燒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罷。」說的眾人都笑起來了。
  • 蘇軾最搞笑的一首詩,其中一句非常有名,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蘇軾以詞而聞名天下,流傳至今的詞篇超過三百四十多首,雖然數量不是太多,但他的詞的質量都很高,不少都選入課本。自古詩詞不分家,蘇軾也是個寫詩高手,現存的詩歌數量約為四千首,是詞作的十倍有餘。在這些詩歌中,有一首詩最為搞笑,其中一句幾乎無人不知,但很多人都理解錯它的意思了。
  • 洛麗塔圈子常說的「repo」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用錯了
    無論是剛接觸洛麗塔的萌新lo娘,還是已經擁有了數條小裙子的資深lo娘,似乎都在這一行為上有著不約而同的默契。不過對於那些不了解洛麗塔圈子的路人,以及想加入洛麗塔圈子的純萌新而言,「repo」的確是個很陌生的詞彙。有很多女孩就是因為不清楚「repo」在洛麗塔圈子的用法,所以才會常常用錯,因此而鬧出不少令人尷尬的情況。
  • 過去父子都說相聲的演員很多,如今已經變得非常稀少
    相聲圈裡子承父業的演員並不少,但能夠連續很多輩都從事相聲表演的,就不是那麼多了。簡單來說,延續性比較好的要說是馬家、常家、侯家和陳家。馬三立出身於曲藝世家,祖父是評書演員,外祖父是恩培是相聲演員,父親馬德祿是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到馬三立這一輩,更是由於鮮明的表演風格和風範,成為相聲泰鬥級人物。馬志明是馬三立的兒子,知名度直追父親,不管是相聲功底還是為人處世,都在業內外被人稱道,也是目前最具知名度的寶字輩相聲演員。
  • 都說海南三亞東北人多,沒想到武漢有一個區東北人也很多
    大家都知道海南三亞東北人多,很好理解,因為東北太冷,而三亞四季如春風景又好,適合度假和養老,但是武漢有一個區東北人也很多,這一點很多沒來過武漢這個區的人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個區呢? 大家知道武漢最出名的是武漢三鎮,分別是漢口、武昌和漢陽,現在有武昌區也有漢陽區,但沒有漢口區,不過有江岸區和礄口區,武漢當然不只這三鎮四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