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的味道

2021-02-07 寶雞日報

一個人身上總有著特殊的味道。這味道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尖銳鮮明的。香妃的味道肯定是香的,焦大的味道肯定是鹹的,乳婦的味道肯定是甜的……味道是聞出來的,也是品出來的,是天然具有的。那麼,麟遊的味道是什麼呢?麟遊漫山遍野都是草木,散發著幽香的野蒿味和澀甜的核桃樹味;麟遊的河水清澈見底,但細細瞧來又卷雜著絲絲泥沙,散發著遠古時代的清純味和原始味;麟遊有隋唐離宮,留下了隋唐兩朝帝王的蹤影,散發著盛唐文明的強悍味和雜合味。麟遊的味道很古很純、很香很甜,沒有妖裡妖氣描眉畫眼的時尚氣息,是深藏在閨閣之中的佳麗,是深埋在地下的璞玉,麗質天生,本質永恆。



洋槐花


五月的麟遊,處處散發著洋槐花的味道,像美酒一樣醉人,像雪山一樣炫目。槐花的味道香噴噴、甜絲絲,看起來粉嘟嘟、銀燦燦,蜂飛蝶舞,清香四溢,將一個靜得出奇的地方渲染得素雅聖潔。這個時候,放蜂人會追逐著槐花的香味,釀就著槐花蜜。


洋槐這個樹種是1877 年洋人從北美帶進中國的,相對於土槐而言,它繁殖極快,多像中國婦女生娃的速度。它的種子包裹在豆角狀的莢中,很像鄉間出沒的磕頭蟲,一到秋季,秋風將莢兒吹到地上,莢兒就像新娘一樣羞羞答答張開了嘴巴,那一顆顆脫殼而出的種子,像一群兒女蹦呀跳呀滾呀,又經過一個冬天的沉睡,一聞到春風就瘋長了起來。在西府的山山峁峁、角角落落, 只要有一棵洋槐樹就有一群洋槐樹、一溝洋槐樹、一村洋槐樹。洋槐樹也叫刺槐,它身上長滿了尖角狀的小刺,近身就會扎得人齜牙咧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府大地綠化荒山,大人小孩大量採摘洋槐種子,麟遊的山上就爬出了百萬畝鋪天蓋地、密密匝匝的洋槐樹。沒過幾年,它超過了「土著」的核桃樹、苦李樹。碗口粗的、水桶粗的、碾子粗的,皆如昂首向上的龍子龍孫,一齊向天空歌唱。洋槐長在麟遊極有用場,這裡堪稱陝西的第二煤海,煤礦用坑木當首選洋槐,洋槐堅硬如鐵,負重能力強,能織起黑暗世界的安全網,其功能善莫大焉。


在十八嶺上,停車看洋槐花讓人浮想聯翩。樹上一嘟嚕一嘟嚕的槐花,像雪團掛枝,似瓊花綻放,素潔得讓人咋舌,莊重得讓人稱奇。人生兩件大事,結婚是熱鬧事,新娘穿一襲白色連衣裙,讓人想到了一塵不染;埋人是悲傷事,孝服是白的,讓人想到了清白一世。洋槐花象徵著麟遊人的品質,身居深山安貧樂道, 剛正處世不貪不婪,樂於奉獻淡泊名利。在我接觸的麟遊人中,男性皆相貌魁偉、處世莊重,女性皆賢淑有禮、溫婉可人。這讓我想到這些人的祖先都是皇帝身邊的大臣宮娥,否則沒有這樣的古氣和仙氣。想知道麟遊人的品質,你就多琢磨一下洋槐花,看起來冰冷如雪,實際上古道熱腸。


多少年前,一位作家寫一甘肅麥客到麟遊割麥,碰見了乖巧美貌的女子,女子憐其貧窮竟跟著麥客私奔了。小說催人淚下,悽情哀婉,讓麟遊的名字傳遍華夏大地。歷史上的貂蟬據說是麟遊人,她為了完成剷除大奸董卓的宏願,扮演了當老大又當小三的角色,使董卓和呂布反目為仇,終得以身除奸報國。麟遊的鄉名很美,招賢、酒房、良舍、崔木、天堂……招賢傳說是唐太宗提拔人才的地方,崔木是建宮殿放木頭的地方,而天堂更富有詩意。很窮的地方一般都有很好的名字,其實天堂也很平常。麟遊的土地很貧瘠,但逢天災年饉,小盆地卻風調雨順,反倒躲過了饑荒,於是就成了平原縣區人討飯的去處。麟遊人搭救過多少人誰也說不清,麟遊人也不願說這些事,有一老人對我說:「1961 年沒糧吃時,碰了個要飯的長者跌倒門口,急呼老伴做飯上湯,人救下了,不料人走時卻牽走毛驢、馱走了五鬥麥子……」老人笑著說:「能想來,沒糧吃的滋味能想來……」


洋槐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曾解了不少關中人的飢餓。婦人家採摘一籠子後,洗淨濾幹,蒸成槐花飯,甜得出奇、香得出奇。現在的槐花成了觀賞景致,這應該感謝小平同志的包產到戶政策,也應該感謝「發展是硬道理」的樸素真理,否則漫山遍野的洋槐花早就被人摘光塞進肚中了。麟遊縣每年要舉辦一次槐花節,看槐花的人比去洛陽看牡丹的人少得多。牡丹象徵著富貴雍容,追求富貴是人的天性,看的人肯定多。而麟遊和洛陽都留下了武則天的美麗身姿。武則天在麟遊還不發達顯貴,但也協助唐高宗處理公文,操勞國事。此時的她肯定為人低調,沒有多少貴氣。而到洛陽時,則千呼萬擁排場至極。這麼說來,洛陽牡丹散發的是武媚娘身上的惰氣。看牡丹不如看槐花,多少朝代看牡丹看得眼花繚亂色衰愛弛,看槐花就能看來生機勃勃山清水秀,我們民族身上缺少的正是清氣正氣地氣,而浮躁奢華往往讓人庸惰倦怠直至貪婪享受、身敗名裂。這個時候去麟遊賞槐花,或許能把你的五臟六腑薰染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


醴泉碑


古人沒有紙,把字刻在獸骨陶罐石頭青銅器上,後來有了紙,卻覺得壽命有限,於是在復古的同時又在打磨石碑上前進了一大步。在中國這個文化古國,有石碑就有碑文。銅器上邊的銘文最多幾百字,石碑上可鐫刻幾千字,猶如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一樣。這些浸透著文化汁液的石頭,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變成了會說話會唱歌會流淚甚至能叫人叩頭作揖的石頭。孔子言詩,有興、觀、群、怨之論,矗立在各地寺廟、山梁、園林、衙門、要塞、墳墓等處的石碑,又何嘗不是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的呢?站在紀念韓愈的《鱷魚碑》前,你肯定會鞠一躬;站在嘲笑呂德慎的《劣政碑》前,你肯定會吐上一口唾沫;站在武則天的無字碑前,任何人都無法信口開河……石碑有功德碑、家訓碑、處方碑、警示碑,五花八門,不計其數。吳克敬先生一口氣寫了一百通名碑。這些石碑或壯麗或尷尬,或傷感或欣慰,或高潔或醜陋,或輝煌或衰朽,但都是刻在石頭上的歷史,也是很難被風化剝蝕的「鐵嘴」。


麟遊因擁有「醴泉碑」而蜚聲海內外,讓整個書壇如仰望聖賢一樣虔誠。麟遊產煤產核桃產蜂蜜產蕎麥,但價值連城的寶物當屬「醴泉碑」。「泉碑」堪稱麟遊的金名片、「玉麒麟」。



構成名碑的要素大致有三:一是碑文要震古爍今;二是書者要字字錦繡;三是刻工要精到細緻。「醴泉碑」被譽之為「三絕碑」:一絕就絕在碑的起因是因為一代明君李世民一拐杖戳出了一眼,清甜如醴,沁人心脾, 人活的是水,石頭活的也是水,有了水,石頭變成碑子,碑子變成比金子貴重十萬倍的國寶;二絕絕在碑文是初唐名相魏徵所寫,除頌揚了太宗文治武功外,又發出了「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警示,這種逆鱗之舉,在萬千碑子中顯然有「刺破青天鍔未殘」的犀利與威猛,假如儘是些「吾皇英明」「普天同慶」的奉承,恐怕早就讓人砸碎當了鋪路石;三絕絕在書寫者是書法泰鬥歐陽詢,一千多字一氣呵成,瘦勁險硬,有如神使,直把華貴的唐楷藝術推向了最高峰。另外,人們不要忽視還有一絕,即被後人淡忘了的刻工,刻工就相當今天的高級技師,沒有刻工就像沒有字畫裝裱匠,就像一群精明的設計師卻不會車鉗電焊,所以再美好的創意與創造,都會因最後一道組裝工序失敗而付之東流。


昔日為保護醴泉碑只修築了仿唐式亭子,這次採風讓我為之一驚,亭子已被「西海苑」囊括了進來,處處飛簷鬥拱,雕梁畫棟,讓人恍若進入當年的九成宮一樣壯觀。一管大理石毛筆聳天入雲,象徵著麟遊在書壇的地位。園區後側是古色古香的閣樓。站在這裡,我仿佛聽見了帝王的笑聲、宮娥的歌聲,又依稀看見了嬪妃的倩影、衛隊的劍戟。「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這是魏徵對九成宮的描摹。隋文帝楊堅一統天下後,建都長安,可京城像個大火爐,烤得他大汗淋漓,於是他巡遊岐州時,發現三龍縣(今岐山縣)北邊群山巍峨,清風吹拂,為清涼世界,經風水大師篩選,把夏宮建在了麟遊碧城山下、漆水河畔。此處九座山峰如屏,平川似寶葫蘆狀,珍禽異獸出沒,奇花異草遍地。經兩年緊張施工,建成豪華壯麗的仁壽宮。「仁壽」二字,出於《漢書》「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意即以德治國,福澤於民。可建宮苑時,「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述道:「夷山堙谷,以立宮殿,崇臺累榭,宛轉相屬。役使嚴急,丁夫多死,疲屯顛僕,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死者以萬數。相傳仁壽宮建成後,一群梅花鹿一直跑到隋文帝議事殿。楊堅高興地說:「群鹿入宮,乃獻瑞之兆,不可射殺……」後又在河中捉到一隻臉盆大的綠毛龜,更讓他樂不可支,再後來一隻據說活了一千五百歲的白色麒麟出沒仁壽宮。


麒麟者,天下仁獸。既然人們欽佩它的仁愛靈性,它可能就對勞民傷財的「國家重點工程」有了懷疑。而皇帝總是愛聽報喜鳥的聲音,其實不知麒麟是來講公道的,來警示的,來催命的。果然,仁壽宮裡刀光劍影,上演了「仁壽宮成,帝業半傾」的驚天宮廷之變。按照傳統的說法,唐太宗是不能到這樣晦氣的地方避暑的,可他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沒有大興土木,仍然搬進了這座宮殿。心裡沒冷病,不怕吃西瓜,他只是將仁壽宮改名九成宮。隋朝始於文帝節儉,毀於煬帝奢靡,有人說秦朝給漢朝做了一頓好飯,隋朝給唐朝做了一頓好飯,其中之奧妙從唐太宗不修宮殿、愛惜民力就能管窺一斑。隋文帝以節儉留名於史冊,以懼內貽笑於萬世。他的內當家獨孤皇后堪稱潑婦。作為帝王,三千佳麗都是羔羊性奴,可隋文帝卻難飲愛河一瓢,只要一碰哪個妃子,哪個妃子就大禍臨頭,死於非命。楊堅曾嘆道,我雖貴為天子,竟不如一介百姓,男女之事竟如此不得自由。一般人把老婆找瞎了,大不了一生沒幸福感。可皇帝把老婆找瞎了,大麻煩就來了。在選擇接班人之事上,獨孤皇后硬是一意孤行,誣陷楊勇,抬高楊廣,讓富得流油的隋朝成了短命鬼。縱觀秦朝隋朝兩個短命王朝,大興土木也罷,揮霍奢靡也罷,還是留下了驚人政績,秦修長城、隋修運河,但最終都是廢忠立奸,選錯了接班人,使朝廷土崩瓦解!


隨著參觀的人流,我走進了醴泉碑亭子。為了保護碑子,文物部門早給碑子穿上了「玻璃衣」,怕捶拓片影響碑子壽命,使碑文受殘受損。從講解員口中得知,千餘字的碑文已有近三百字殘缺,碑子早成了「麻子臉」。幾千年來,來此捶拓片者不亞於販山貨者,叮噹之聲晝夜不息。為顯示自己的拓帖絕無僅有,拓者常常以損一字為榮,碑子被挖得遍體鱗傷。如果碑子是人,誰碰見了都要割一塊肉,早都被砍了手足,挖了眼珠。醴泉碑成為搖錢樹,清代的藏家毛昶熙藏一拓帖,估價五千兩白銀。拓片者蜂擁而至,碑子卻躺在草叢之中無人保護。清嘉慶八年,常州人瞿雲魁作麟遊知縣時,面對斯文掃地大發善心,遂築一小碑亭予以保護。不知其他知縣目睹此情此景是何滋味,而且其中不乏書家,難道真的掂不出碑子的分量?


麟遊是「離宮之冠」,隋唐兩朝四帝駕幸二十多次。作為建宮殿的地方,肯定是人居環境最佳的地方。今之九成宮遺址上發現的巨松巨柏之殘存就是當年樹木茂盛之遺痕。同是風水寶地,唐太宗在此日理萬機,大享生態美帶來的優渥體貼。隋文帝卻被逆子以石擊頭嗚呼哀哉。同是風水寶地,隋朝發現了那麼多來報喜的珍禽異獸,而唐太宗只發現了一眼泉。看來,熱衷於報喜不報憂,或不諳「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醒世良言,再好的風水卻不保佑虧德之人。風水是人造的,風水是輪流轉的,人好則風水來,人壞則風水走。可謂清泉引鳳凰,腐鼠引餓狼。天不佑奸、佛不護惡!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使這座華麗宮殿失了影形,昔日的達官貴人也早已灰飛煙滅,只留下了宮水井、醴泉碑,只留下了殘磚斷石,只留下了千佛院、慈善寺……


夕陽下的醴泉碑,靜靜地臥在亭子下,多像一位白髮蒼髯的老者。這塊碑只是九成宮的「說明書」「保修證」。可是君王走了、宮殿毀了、樂班散了,只留下了有「三絕」文明光輝的石碑。醴泉之水早已乾涸,但中國楷書的滔滔巨流卻從這裡永遠溢出——中國楷書的巔峰仍在麟遊!雖然我們很少用毛筆寫字了,但毛筆如同筷子一樣是中國人的象徵,中國人寫字時握著一根細竹棍,吃飯時握著兩根細竹棍,一個是精神食糧,一個是物質食糧。毛筆永遠是我們的國粹,而步入書法殿堂的敲門磚就是醴泉碑,習字必先習醴泉碑。一座宮殿的倒塌固然可惜,但一通文明之碑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說明,皇權和文化比較起來,皇權是奢侈易碎品,而文化如空氣如陽光是永存的,這也是唐太宗無法預料的。歐陽詢的字鋒鍔森嚴、秀美飄逸、方勁渾厚、曠古爍今、光芒萬丈。醴泉碑是麟遊的金名片,也是寶雞的金名片,這裡能出李子青、卜照羆、梁伯載、王濟、任步武等聞名華夏的書法大家,似乎也極在天理人情。


愛情樹


從麟遊縣城去安溝林場的路並不遠,麵包車載著一幫文人墨客像老牛爬坡一樣攀上了一道梁。到了梁頂,導遊讓大家下去看「愛情樹」,出於好奇,大家一窩蜂似地跟著導遊來到一棵碌碡粗的古槐下。「這就是愛情樹,當年董永與七仙女在樹下完成了天仙配……」導遊向我們這樣介紹著。董永是麟遊人嗎?傳說中的董永是江蘇東臺人,他家貧如洗,賣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與之婚配,玉帝聞知大怒,下令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兒女就此訣別。黃梅戲《天仙配》家喻戶曉,纏綿悽惻,催人淚下,堪稱經典。


麟遊人心實皮腸厚,見人愛人,見美愛美,不獨把董永列為鄉黨建了墳,還給貂蟬上了麟遊戶口,也正應驗了「深山出俊鳥」這句話。好事都給麟遊人碰上了!隋唐帝王咋不去秦嶺深處卻捨近求遠到麟遊避暑!我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嘆。


站在路旁,仔細打問起愛情樹的年輪,大概也有千年歷史。可樹身結結實實、不朽不枯,枝幹像五指一樣伸向蒼穹,也極像一個婦人摟抱著五個孩子。周公廟前的唐柏樹身已空,而這棵千年古樹輩輩娃娃爬、代代路人摸,卻光溜端莊鬱鬱蔥蔥像鐵鑄一樣堅實,莫非是愛情滋潤的結果?樹上綴滿了無數根紅頭繩,這是一對對定親男女或少男少女的信物。昔日麟遊娶妻彩禮不菲,要給老丈人家20 個銀圓,才能哄人家女子「上賊船」。不少小夥掏不起彩禮,缺少「袁大頭」,就來到這裡祈求愛情樹賜福,真心實意系上一團紅頭繩,讓落在樹上的鳥兒、繞在樹梢的雲兒與路過山脊的風兒捎書傳信。山裡人窮、光棍多,就希冀天女下凡,這或是各地都有董永墓的淵源。炎帝陵在中國幾個地方都有,解釋是有的是出生地,有的是他老人家戰鬥工作過的地方,還有一種說法是炎帝是個部落到處遷徙……難道董永也是個隨風漂泊的人家?


導遊說上到樹上,就能找到如花似玉的佳人。這時一中年人就像猿攀樹一樣坐到了樹上,大家都佩服起他上樹的利索勁,也有人喊叫道:「你已經結了婚,還找對象呀?」中年人圪蹴在樹上說:「找個小三提升一下幸福指數!」大家哄堂大笑。有人大聲說:「女人是老虎,你不怕騎虎難下嗎?」一旁的詩人閻安說:「女人是豹子,人們只看到花裡胡哨的皮毛,可不知豹子躍動時的衝勁和兇險,多少高官都被小三吃掉了!」這個中年人又閃電式蹲在樹下。


風吹著槐樹葉子窸窸窣窣地響動著,樹上的紅頭繩也隨風飄搖著。古槐是月下老么,他冥冥中成全著一對對男女婚事,可面對小三這個話題,月老不知作難否?


(呂向陽:岐山人,作家、報人,陝西省

有突出貢獻專家,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報

紙副刊作品金獎、第三屆中國報人散文獎

等獎項。)


相關焦點

  • 麟遊故事:《麟遊縣名的由來》
    開篇語麟遊是我們深愛的家園。歷經彌久積澱形成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是這片熱土改革發展的史詩,是無法重新塑造和模仿的精神遺存,是全縣人民共同的財富。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從本期開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來麟遊旅遊,吃了當地正宗的羊肉泡,味道也不錯
    小長假來麟遊,想看看我心目中最崇拜的歐楷創始人歐陽詢的醴泉銘碑。車到麟遊已經中午一點多了,先吃個飯填飽肚子。 先百度一下當地美食,首先看到的是羊肉,說是這裡的羊肉不錯,是布爾羊。走進一家叫羊掌柜的飯館,準備咥羊肉。
  • 舌尖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麟遊血條面,紅黃綠白相映,味道醇美
    麟遊血條面是陝西非常有特色、遠近聞名的特產美食。煮好後的血條面,色味俱美,十分吸引人的胃口,挑逗人的味蕾。煮好的血條面,舀到碗裡,紅豔豔的面、油汪汪的湯,黃生生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真是聞著香、看著饞,吃起來那美味,就甭說了。 難怪總有那麼多的人:當地的或者慕名而來的,排著長長的隊伍,即使等上兩、三個小時,能吃上一碗才覺得心滿意足。
  • 千年離宮 神奇麟遊
    麟遊縣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部,為唐朝第一行宮——九成宮所在地,縣城距西安市160公裡,距寶雞市110公裡。境內群山結秀,諸水環布,氣候宜人,是天然的避暑消夏、觀光旅遊勝地。相傳隋義寧元年,因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為麟遊,一直沿用至今。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史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薜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 麟遊,渭北文史底蘊厚重的地方
    去了歧山,發現這裡距麟遊縣只有40多K路程,於是決定去麟遊一遊。因為之前,有親友談及陝西縣域旅遊時曾提到麟遊縣,特別提到「九成宮」 文化旅遊景區。傳因隋朝義寧元年,仁壽宮出現白麒麟祥遊,遂更名「宮井」為「麟遊」 。這就是麟遊縣名的由來。麟遊是個小縣,現常住人口只有9萬人。卻因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著名的避暑離宮「九成宮」而聞名。
  • 麟遊《九成之宮》巨印是怎麼來的?
    來過隋唐皇帝避暑離宮----麟遊九成宮的人都知道,在麟遊縣西海苑東側碑亭景區門口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塊九尺見方的巨石大印,正面文日:「九成之宮」,背面刻有「楷書之鄉」。此印印面碩大,體形天然,古今罕見,成為遊客來麟遊的必經打卡之地。
  • 圍觀的人心有餘悸,吃過的人捨不得放下筷子,西府美食麟遊血條面!
    誰知小編吃過之後就有點捨不得放下筷子了,感嘆這麟遊血面真是一道被遺落在西府的人間珍饈,簡直相見恨晚:光滑筋道的麵條中帶點鹹香,湯濃而味不腥,色紅而不辣,油厚卻不膩,吸溜一口滋味悠長。流行於西府麟遊的血條面是一種地方特色風味小吃,地道的麟遊血條面只有在農村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時才能品嘗到,千百年來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 《麟遊使用說明書》,請深度認識這個山城!
    你在麟遊多久了?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麟遊人還是剛到來不久的追夢者這塊美麗的土地都值得你好好去了解《麟遊使用說明書》,送給你>從它開始,重新認識麟遊吧!麟遊的美景太多,無心工作只想浪。麟遊的約會勝地太多,容易造成錢包幹癟。麟遊的好處太多,容易對其他城市喪失熱情。
  • 【九成宮文苑】麟遊的秋宛如一位女子
    金秋麟遊美景如畫。王曉輝 攝麟遊的秋,如一位溫婉的女子,從乳白色的濃霧中翩翩而來,美得縹緲而又從容。麟遊四面環山,秋雨綿綿之時,常常籠罩在霧中,更增加了幾分仙氣。沿著山下公路,撥開層層迷霧,去往秋的深處,可見霧氣氤氳升騰,逐漸隱沒群嵐,只在乳白色的紗簾後,偶爾露出柔美的山形,或是墨色的一角。
  • 隋唐離宮清涼麟遊
    麟遊,一座「千年避暑城」,掩藏深山、人少城幽、天藍水碧。每到盛夏,前往麟遊避暑的遊客絡繹不絕。只因其境內群山秀美、諸水環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聞名遐邇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位於麟遊縣新城區杜水、慄水、北馬坊河交匯處,是隋、唐時期築造的皇家避暑離宮,也是「離宮之冠」「清涼麟遊
  • 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吃劍溝》
    編者按: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慈禪寺的傳說》
    編者按: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五孝子」埋爹》
    編者按: 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丈八寺的傳說》
    編者按: 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麟遊:群藝薈萃,繁榮文化
    群藝薈萃 繁榮文化 金秋麟遊美 為了迎接將於今年10月份在寶雞舉辦的陝西省第九屆藝術節,助力扶貧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展示群眾文化風採,相互學習交流,進一步加強群文隊伍建設,使全縣的文化事業在發展中不斷繁榮,由中共麟遊縣委宣傳部
  • 「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水 漫 嶺》
    編者按: 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害羞的石佛爺》
    編者按: 為了深入挖掘麟遊歷史文化,講好麟遊故事,記住故園鄉愁,麟遊縣文化館特開設「麟遊縣文化館專欄――講麟遊故事」,通過音頻、圖文的形式,向讀者推介麟遊地名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旨在為每一個關心麟遊發展的人,每一個生活、學習、工作在麟遊的人提供一個了解麟遊的窗口,搭建一個參與麟遊文化建設的平臺,歡迎各位轉發或發表評論,並提供有關麟遊歷史文化的信息和素材。
  • 麟遊至寶雞天然氣輸氣管道項目開工建設
    /col/col46/index.html寶雞要聞/col/col52/index.html 麟遊至寶雞天然氣輸氣管道項目開工建設 來源:寶雞日報社 發布時間:2020-09-22 10:53 瀏覽次數: 9月21日,麟遊至寶雞天然氣輸氣管道項目在麟遊縣開工建設。
  • 麟遊兩場大賽路線揭秘,沿途美景都在這裡(附報名入口)……
    同時麟遊也是一座千年古城,秦漢時即設縣制,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隋唐時期兩朝4帝先後20次來麟避暑,留下了九成宮醴泉銘碑、皇家寺院慈善寺等眾多嘆為觀止的歷史遺蹟和珍貴文物。來麟遊參賽旅遊,一定給你不虛此行的別樣體驗!
  • 旬鳳高速有了最新消息了,麟遊即將結束不通高速的歷史
    旬鳳高速在寶雞市境內,經過麟遊、鳳翔兩縣8個鎮,建設裡程約83公裡。資訊上通過驗收的這一段路,起於鹹陽彬縣太峪互通(與福銀高速相連接),止於麟遊縣良舍互通,全長52km。旬鳳高速全線一共設西鳳,良舍,麟遊,崔木,旬邑西5個收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