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血條面是陝西非常有特色、遠近聞名的特產美食。煮好後的血條面,色味俱美,十分吸引人的胃口,挑逗人的味蕾。煮好的血條面,舀到碗裡,紅豔豔的面、油汪汪的湯,黃生生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真是聞著香、看著饞,吃起來那美味,就甭說了。 難怪總有那麼多的人:當地的或者慕名而來的,排著長長的隊伍,即使等上兩、三個小時,能吃上一碗才覺得心滿意足。
麟遊血條面是麟遊縣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吃,因用豬血或羊血和面擀成麵條而得名。據《本草綱目》記載,豬、羊血皆有生血活血、解毒排毒的功效。它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豐富的鐵、鉀、鈣等十餘種微量元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預防疾病,所以說血條面算得上地地道道的保健食品。
麟遊血條面,傳統手工技藝,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麟遊血條面歷史悠久。麟遊九成宮是隋唐帝王避暑的行宮。相傳,唐太宗李世民來麟遊九成宮避暑,一天去鄉間微服私訪,一位農婦便把用豬血和面製作的麵條獻給他,李世民吃後讚不絕口,後來就將那位農婦招進宮,專為宮廷做御用血麵食。由於皇上的喜愛,血條面才得以發揚光大,流傳至今。千百年來,血條面在麟遊境內流傳不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但是,地道的麟遊血條面卻只有在農村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時才能品嘗到它的美味。如今,血條面已成為麟遊縣有代表性的風味小吃,為很多遊客所喜愛。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血條面在麟遊歷史悠久,其製作講究、風味獨特、口感綿軟,耐飽。地道的血條面要用新鮮豬血或羊血,血經過加鹽、攪拌、過濾等環節,再加入麵粉中,經和面、擀麵、蒸熟、調湯等環節手工製作,其湯汁和岐山臊子麵類似。它之所以能長期流傳下來,是因為它已成為當地群眾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發掘、搶救、保護麟遊血條面,對研究民間飲食文化現象具有一定作用。
血:
選取新鮮健康的豬血或羊血,加鹽後反覆攪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後用細紗網過濾,取締雜質,放幹細調料適量,兌涼開水少許,以備用。
面:
選料:選優良白麥三種以上混合細磨,每百斤取面七十斤。以陽山老紅麥麵為最優。
和面:每十斤面摻鹼三錢,用兌好的血漿和面,先拌後搓,以硬為宜,反覆揉壓,揉面塊,以軟為宜。
擀切:用擀麵杖擀薄後,在面上反覆擦遍熱大油(菜油也可),以互不相粘為宜,然後摺疊、晾涼、切細。
蒸:將切好的血面,分成若干份,以半斤為宜,上籠蒸二十分鐘蒸熟即可食用。
晾曬:將蒸熟的血面及時晾曬,晾乾後保存,以備日後食用。
菜:
底菜:取紅蘿蔔、蒜苗、黃花、木耳、豆腐若干,切碎,用菜油炒熟。
漂菜:把雞蛋攤成薄餅,切成菱形小片,取蒜苗或韭菜少許切細。
臊子:
取大肉若干切成小片,肥瘦分放;把大油入鍋化開,加入適量菜油,先將肥肉放進油鍋,文火將肉油浸出,再放進瘦肉,文火至七成熟,依次調上食醋、醬油、食鹽、五香調料、辣麵。再文火十至十五分鐘即可。
調湯:
在鍋內放菜油少許,燒熟,倒入生薑末、蔥或蒜苗熗炒,加入適量肉湯(沒有肉湯以開水代替),然後,放入臊子、漂菜。調湯切記少醋多鹽。湯要始終保持近乎煎沸的熱度。
食用:
取適量血面入湯,浸泡3—5分鐘,再放入少許涼粉、豆腐片,以配其色。每碗撈血面不可太多,一般一兩左右,將湯舀足,再放少量炒好的底菜即食。若在湯中泡上軟蒸饃,連吃帶喝,其味更香。
血條面製作講究,具體作法是:取新鮮豬血或羊血,加鹽後反覆攪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後用細紗網過濾,取締雜質,兌涼開水少許,放幹細調料若干。另選精細麥麵粉,用過濾好的血漿和面,或人擀或機壓成薄面片,每壓一層抹一層油(豬油、雞油、菜油均可),用油擦遍,幾經摺疊壓薄,切成細條,上籠蒸二十分鐘後,晾乾保存,類似於現在的方便麵。食用時,將紅蘿蔔、菠菜,蔥花、蒜苗、雞蛋餅、木耳、黃花、豆腐等,切碎,用菜油炒熟。用五香調料、薑末、油潑辣子、臊子油等做湯(最好用肉湯)。血條面可以根據食者的需求,調成暈、素兩種。將做好的血面入湯,泡幾分鐘即可食用。
麟遊血條面的特點是:薄、勁、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勁」是指血面柔中帶勁,耐煮耐泡;「煎」是指湯很煎和,湯溫較高;「稀」是指面少湯多,味道鮮美(人常說味道都在湯裡頭);「汪」是指湯的配料很豐富,色彩搭配鮮豔,油多味香。所以,血條麵食用方便,利於貯存。
麟遊血條面是中國民間古老飲食文化的優秀遺產,在中華民族的飲食大花園中,獨一無二,其他地方沒有人製作食用血條面。你看:紅豔豔的面,油汪汪的湯,黃澄澄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味濃而不腥,色紅而不辣,油厚而不膩。看了眼饞,聞了噴香,吃了爽口。香味悠長,營養豐富,不愧是是宴待賓朋、饋贈親友的獨特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