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陶瓷,可謂是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中國的四大發明中並沒有將陶瓷納入,但是陶瓷一直貫穿著我們從古至今的生活,不過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將陶瓷與印刷結合到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提起印刷,大家不禁產生疑問,這印刷術通常不都是木版嗎?怎麼能跟陶瓷掛鈎呢?但還真就有,而且後面還演化出了瓷印,您且接著往下看。
瓷印術:重複利用的印刷
畢升是中國北宋偉大的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後來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生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其實畢升的活字印刷術與景德鎮瓷器的淵源,在民間早有傳說。
畢升與陶瓷活字
相傳當年畢升心痛於當時印刷的困難與浪費,費盡心思想要發明出一種既快捷,又能重複利用的印刷術,可是在試驗了多種方法後依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一天他看到景德鎮的瓷器上的印花之後,突然有了靈感,便收拾行李從家鄉來到了景德鎮,而這一趟行程終於讓畢升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心願,一到景德鎮,畢升就開始學習了解瓷印的工藝流程。
而正是在這個了解的過程中,畢升意識到陶泥是製作印刷字塊的最好材料,首先,陶泥過火後性能穩定,遇墨、遇水皆不變形,另外,最重要的是它耐高溫的特性,就這樣,畢升在景德鎮待了下來,精心摸索著用陶泥來做印刷材料的方法,而這一待就是幾年,直到他完全把瓷印和印刷結合起來後,才回到家鄉,發明出了舉世聞名的活字印刷術。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景德鎮尚有一些掌握瓷印技藝的師傅,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掌握這項技藝的人也越來越少,如今在景德鎮,瓷印這項技藝已經不多見了,並且留存下來的實物也並不多。
瓷印版不在,瓷印章尚存
陶瓷印,中國傳統印章的一種,也是現代印章的一大流派,相對於以純天然石材(如:壽山石、青田石等)為載體的傳統中國印章而言,陶瓷印承繼了我國舉世聞名的古老瓷器藝術,以瓷土、為原料,完全人工製作而成,其印章鈕體及獨特的治印方法,印章在戰國秦漢已經非常流行,而瓷最初作為印材是晉唐才開始的,當時作為一般的私印或作陪葬的明器。
有普遍的觀點認為,瓷印應當是受到了瓷活字印刷的啟發,由於瓷印的製作難度較大,工藝較複雜,要經過制坯、雕鈕、素燒、刻字、上釉,再經預定的溫度入窯燒造,成本低、色彩豐富、堅硬無比、保存方便等,但是也有不足之處,不足之處體現在工序繁瑣、不易操作、從創作到成品時間較長、一但成品後,不可打磨另刻。
陶瓷印燒制前為泥胎印體較柔軟,沒有石印硬度大,燒制後比石印硬度大,抗碰摔力強,所燒的陶瓷印,因要經過1300℃的高溫長時間的燒制,其過程難免出現變形、爆裂等情況,實踐證明2.5-3cm之間的印模,此規格變形小,印面平整,蓋印效果好,用於實用,尺寸大的用於展覽,印稿效果獨特,所以說,瓷器制印,活字印刷最好。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