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塘有一種會上樹、能爬山的魚,是真的嗎?是什麼魚呢?

2020-12-13 豫鄉文旅

問:農村水塘有一種會上樹、能爬山的魚,是真的嗎?是什麼魚呢?

看到這個話題,農村老俗話忽然想到一個童話故事:說一條叫「跳跳魚」的魚被螃蟹攆著上了岸,然後胸腹貼著樹幹,竟然爬上樹,然後把樹上的蝸牛吃光了,大樹很感謝跳跳魚,跳跳魚說不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回到了海裡。這個跳跳魚呢又叫「彈塗魚」。

那麼這裡說的在農村水塘裡會上樹能爬山的魚是不是彈塗魚?彈塗魚是有的,還真的有這麼一種。不過說真的農村老俗話沒見過,只在書中看到。說彈塗魚的一生,很多的時間不是在水裡度過的,而是陸地。但似乎這種說法不是全對,有一段資料是這樣介紹彈塗魚的,可以看如下圖內容。

離水生活已經成為彈塗魚的一種生活習性。據資料顯示:「彈塗魚有離水覓食的習性,每當退潮時,它常依靠胸鰭肌柄爬行跳動於泥塗上以覓食,或爬到巖石、紅樹叢上捕食昆蟲,或爬到石頭上曬太陽。」可見比較符合話題說的農村水塘那種「會上樹能爬山」的魚。

還有一種魚叫「攀鱸」。光聽名字就很奇怪,應該是一種怪魚,不過目前很少見了。這種攀鱸也是高手,會上樹能爬山,有養殖戶養過這種攀鱸,說即使拿起來往地上使勁兒摔,也摔不死,可見攀鱸生命力極強的。如下圖,就是這種魚。

根據養過這種攀鱸的農民說,別看攀鱸個頭小,可兇的很呢!別的魚咱們用手直接抓沒事兒,攀鱸生氣了的話魚鰭會張開,抓的方法不對會傷到人手。攀鱸離開水面後會在草裡爬動,就像走路一樣,而且它知道水源在哪裡,會朝著水源方向走。這種會走路的魚又叫吧西哩,是西雙版納的一種土著魚。

農村水塘有一種會上樹、能爬山的魚,是真的嗎?是什麼魚呢?我所知道的就這麼多了,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你見過會上樹能爬山的魚嗎?

相關焦點

  • 有水就有魚,農村一些山頂上的小水塘真的有魚嗎?它們從哪來的?
    看到這就常想起農村中的一些俗話,如「有水就有魚。」「千年魚籽,萬年草籽。」雖然不知道魚籽能不能真的存活千萬。但在農村,到秋冬季卻經常有池塘的水完全乾掉,塘底泥土也幹到裂開的情況出現,可到了第二年,池塘內總又會出現無數的魚蝦等水生動物。
  • 在農村為什麼新挖的水塘就有魚,到底魚是從哪裡來的?
    ,吃著自己種的菜,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還可以去河裡釣魚,其實,大家有沒有發現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農村裡新挖的魚塘還沒有投放魚苗就會有魚呢?難不成這些魚是從地裡面自己跑出來的嗎?,有水以後它就感受到了水的存在,就會重新返回魚塘二、引進的水中的魚苗 原本的池塘是沒有水的,引入的水中可能有一些魚,剛引進的時候沒人注意,魚的繁殖速度是很快的,過了一段時間後
  • 農村裡隨便挖的水塘,為什麼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還有魚出現?
    在農村就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能夠更好地灌溉農田裡的作物,就會挖水塘,這樣的話在有需要的時候就能更快地作業了。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很多這樣的水塘中,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很多的小魚,那麼這些魚到底是怎麼來的,總不會無端生出來的吧。
  • 魚爬上岸!農村水塘,夜晚成群野魚爬上岸,被村民撿獲
    在農村,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夜晚拿著手電筒出去,在河塘邊的泥灘上,抓螃蟹、青蛙甚至泥鰍等。 這些因為,這些泥灘上雜物多、蟲子多,因此這些螃蟹、青蛙會爬上岸覓食、嬉戲..
  • 為什麼農村隨便挖個水塘,不久就會自己有魚?說出來你都不一定信
    導語:為什麼農村隨便挖個水塘,不久就會自己有魚?說出來你都不一定信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對這個場景一定非常熟悉,就是沒有人用的水坑,裡面一直有水而且有時候還能在裡面看見小魚。哪怕是沒有人去管,那些小魚也活得很好,這是為什麼呢,在農村裡面挖水塘裡面就會有魚是為什麼?今天告訴你!魚是生命,不是隨意冒出來更不是憑空就會出現的。所以很多人會對水坑裡面有魚感到好奇,吸引很多人發問。現在對於水塘裡面的魚,沒有人放魚苗,但是就是有魚。
  • 在農村挖了水塘後停半年以上,不放魚苗裡面也會有魚,這麼神奇嗎
    首先是要看水塘挖在什麼地方,一般來說凡是挖了水塘停一段時間(半年以上)裡面就有魚的地方,應該本就處於水源豐富、離江河湖泊不太遠的低洼之地,至少附近有適合於此種魚類的環境,如果挖的水塘與外界水體絕對沒有連接,而附近有魚生存的環境
  • 農村池塘經常見到的「癩蛤蟆魚」,長得四不像,卻很受大家喜愛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農村過去幾乎村村都會有水塘,有的村子的水塘常年有水,好像就沒有乾涸過,不但有水,魚類也相當的豐富,村邊的小河也是一直緩緩的流淌,水質清澈見底,清的能夠看到魚兒在裡面歡快的遊動,去水邊玩耍、捉魚、釣魚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其中就有一種呆呆的魚,也被戲稱為呆魚,為什麼叫呆魚呢?
  • 沒人放魚的農村池塘裡,為啥也有魚呢?老農說有3個來源!
    剛挖好的魚池裡,沒有放過魚苗,為啥會有魚呢?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哪裡有水,哪裡就有魚蝦。可能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水塘中,我們還能理解這個說法。但是蓄水池裡,也沒人放魚,也能網到小魚,這就讓人不解了。
  • 農村挖個水塘就出魚,魚苗都從哪來?「萬年魚籽」的說法你聽過嗎
    另外,農村還有不少人為挖的水塘,如果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小魚在遊來遊去,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既然是剛挖的水池,肯定不會是人為投放的魚苗,只可能是魚卵自然孵化而成,不過這些魚卵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這個從小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終於在後來找到了答案。
  • 新挖水塘中的魚是怎麼來的?
    在有些時候,挖個水塘不久後,那裡可能就有魚出現。魚肯定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它們是通過某種途徑出現在水塘中,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有講到過水塘中的魚是怎麼來的。魚基本上都是卵生動物,並且是體外受精的。雌魚和雄魚把受精卵產在水裡,然後,這些受精卵就會自我發育成魚。諸如天鵝、鸕鷀等水鳥會在水體中捕魚,在此期間,魚卵就有可能粘附到它們的腳上和羽毛上。隨著水鳥在不同水體之間的移動,一個水體中的魚卵就有可能會被帶到另一個水體中,這些魚卵就會在新的水體中逐漸孵化成魚。因此,一個水塘被挖出來後,很有可能是水鳥或者其他水生昆蟲把魚卵帶到水塘中,由此才會有魚出現。
  • 花膠是什麼,真的是魚泡嗎?它的營養又在哪,別胡亂買
    花膠是什麼,真的是魚泡嗎?它的營養又在哪,別胡亂買!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詞叫「鮑參翅肚」,這個詞前面三種都好理解,一猜就知道了,最後一個肚你們猜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會說是毛肚,這樣猜測你就錯了,它其實指的是魚肚,也就是魚鰾,再通俗一些就是農村人說的魚泡。
  • 在農村以前有很多這種魚,現在都不見有了,還記得叫什麼魚嗎?
    上林農村以前有很多這種魚,現在都不見有了,記得叫什麼魚嗎?記得以前跟大人在河裡抓魚,抓到這種的都不要,說是吃起來味道很苦,不好吃。但是這魚看起來確是很漂亮,魚身閃耀著五顏六色的光彩。也不記得叫什麼名了,依稀記得叫「鯿魚」,上網查了一下,該魚的學名叫"鰟鮍魚「,是一種雜食魚類,主要以水中水藻為主食,也吃枝角類、橈足類浮遊動物。另外在食物缺乏時,也吃高等植物的葉子,水生昆蟲及沉澱的有機物。
  • 農村水缸不要扔,用來養魚經濟美觀,民宿常見,養什麼魚合適呢?
    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夢想:微風陣陣,陽光不燥,蜻蜓和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水缸裡的魚慢慢扭動身軀。而自己能不急不躁躺在搖椅上享受著陽光,聽著京劇小曲,品著眼前的世間百態,回味著屬於自己的前半生。農村地區常能見到閒置大水缸,水缸大都是以前取水和裝水用,陪伴了一代人成長。隨著自來水使用,大水缸離開人們視野,被扔在牆腳。去年回到農村,知道有人在高價收大水缸,主要用途有兩個:一是出售給新建景區,大水缸是仿古建築,起裝飾作用;二是國內的影視城拍電影和電視劇使用,來體現年代感。除此以外,有人會有收藏大水缸的需求。
  • 為什麼池塘有水就有魚?魚是怎麼來的?還有2個你對魚的誤解
    今天在陪侄子在河邊玩的時候,他問我為啥河裡會有魚,我說在河裡啊河裡的水是流動的啊當然有魚。他問我那池塘呢?我當時就蒙了。場面非常的尷尬。回來我抓緊學習了一下。那麼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池塘裡只要放滿水就有魚?
  • 農村裡有一種會走路的魚,它們生命力極強,離開水照樣能活
    有一種魚,它有一雙突出的眼睛,光滑而尖端的頭部,全身長著堅硬的魚鱗,在水裡基本沒有天敵,而且水陸兩棲都能生存,雖然沒有長腳,但是一到陸地,走起來還真快,它就是老虎魚,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攀鱸、硬頭魚。
  • 這魚不算大,但鬍鬚卻很長,是什麼魚呢?有認識的嗎
    坐在船上悠閒的釣魚,卻不知道上鉤的是什麼魚。平時釣慣了鯽魚、草魚,來個特別也會讓人驚喜。水中魚多,所以上鉤的魚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魚。男子和朋友在野外釣魚,卻釣上了一條鬍鬚很長的魚,真讓人驚嘆。小編到也釣到過有鬍鬚的魚,那就是塘角魚的了。但男子釣上的這條魚卻不是塘角魚,男子自己也不認得。魚不大,但鬍鬚卻不短,看起來應該有個10釐米了。不少釣友看到後都不敢相信,這魚的鬍鬚能這麼長?還真是少見。
  • 在野外烤出來的魚真的有那麼好吃嗎,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給騙了
    小時候的我們應該是經常看電視劇的吧,沒有烤過魚的孩子們看見電視劇裡面的烤魚應該都會覺得非常的誘惑吧,很多人都覺得電視劇裡面的烤魚都是非常美味的呢,不過烤魚是真的好吃嗎?生活在農村的很多人多在河裡摸過魚吧,摸魚的我們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能夠吃魚呢,因為摸魚之後用來烤著吃是非常好吃的呢,不過在我們農村烤魚可不像電視劇烤魚那樣直接烤呢。
  • 農村水塘有一種小魚叫做爬地虎,過去沒人要,現在卻越來越貴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野生的小魚種類繁多,有的小魚是天生長不大,一直都是個頭小小的模樣,而且很多小魚都是喜歡群居,出沒時候密密麻麻的一片,在過去水資源好的時候,河裡、農村池塘裡面的小魚種類也是相當的繁多,魚兒更是多的很容易捕捉,用一個網兜,放上半個饅頭,不一會就能夠捉到很多很多的小雜魚,現在的水塘大部分都已經乾涸,有的即便有水,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裡面的魚類也少的可憐,想過去繁多的數不清的魚類
  • 農村有一種背上長刺的魚,一斤能賣60多元,為啥農民卻不願意養
    在農村,有一種生長在南方的淡水魚,魚背上長有倒刺,細條狀魚身,營養豐富,價格60-70元/斤,但是養的人卻非常少,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種魚過去在農村很常見,這種魚叫做刀鰍魚,身上滑溜溜,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背部有一排刺,論營養富含多種人類需要的胺基酸、蛋白質等,口感也不錯,論價格又不便宜,按說應該很好賣,但農村卻很少有人養,阿冰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1、刀鰍自身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養殖條件苛刻,這就導致養殖刀鰍的前期投入會很高。
  • 農村老人說吃魚的時候,魚身上有一塊肉賽燕窩,卻被我們經常扔掉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魚泡有啥好處呢,被很多人認為賽過燕窩呢?還真的別小看這貌不起眼,經常被我們丟棄的魚泡,其實作用還真的不小呢?魚泡製作成為食材,口感滑嫩,有股韌勁,其實也是膠原蛋白含量極高發粘性的食材,認為有美容養顏的作用,還有人說吃了魚泡長力氣,這個就不知道怎麼解釋了,想不到著看著黏糊糊的魚泡,作用真的還不小,所以老人認為魚泡賽燕窩,雖然帶有誇張性,但其實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這就有一家魚雜店,生意好的一塌糊塗,除了我們平時吃的淡水魚之外,製作的食材之中,想魚鱗、魚子、魚泡,甚至還有魚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