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裡,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裡,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裡,東西最寬外3.5公裡。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東達日本,北接登萊,南亙甌閩,西通吳會,是中國的東大門。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自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途經普陀山被大風所阻,於紫竹林結茅留居,建不肯去觀音院。歷朝相繼在此興建寺院,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普陀山也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為觀音道場!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菸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是中國清初寺廟建築群的典型。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奇巖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裡,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
在梵音洞內能見觀音者,心靈純淨;見不到觀音者,心靈不淨,甚至罪孽太重。梵音洞又是傳說中觀音菩薩現身的地方。長久以來,成千上萬的信徒和遊客來到梵音洞觀景聽濤,更是為了親眼目睹觀音菩薩現身。
法雨禪寺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法雨寺又稱後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賜天華法雨匾額,遂稱法雨禪寺。建築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宏大高遠,氣象超凡。其中九龍殿最為輝煌,該佛殿是從南京明故宮整體搬遷而來的,為中國寺院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內有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精工巧作,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為國家級文物。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是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第一大寺,也是中國重點寺院,歷代全山方丈均住錫於此。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圓通殿是普濟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盧觀音為菩薩正身法像,兩邊端坐觀音「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
慧濟禪寺慧濟禪寺位於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最高處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全寺布局為其它禪林所少見,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築風格。與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其他寺院不同,慧濟寺主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右側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觀音像,為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最古老佛像藝術。慧濟寺主殿屋頂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絢麗景象。
不肯去觀音院不肯去觀音院是當年慧鍔法師供奉不肯去觀音的地方,是普陀山風景名勝區觀音道場的發源地。現殿內供仿唐式十一面觀音像,寺院西側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內塑日本33座供奉觀音的寺院主尊。
紫竹禪林
竹林庵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古樸典雅,其庵額「補袒紫竹林」字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親筆所題。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應化各異形象,啟得種種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
佛頂山主峰名白華頂、又名菩薩頂,為普陀山最高峰。山分支脈,分別向南、北、東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從遠處眺望,諸峰若拱,峰頂壘壘如杯瓢,覆於積水之上。峰巔方圓平坦,寬廣約20餘畝。巔峰建塔,塔上置燈,曰「天燈臺」。
百子堂原是一所茅蓬,名為「六合庵」,清康熙初為心一禪師初創,取名「六合庵」, 康熙未徒孫廣博、續靜等增建大悲閣,改名「柏子庵」。送子樓修建後,百子堂送子觀音更是名聞遐邇,蜚聲內外。百子堂觀音送子是「海天佛國」觀音道場一大特色,為欲求子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寺院場地。
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觀音菩薩頭頂是一立化佛。象徵佛法師承,尊師重道。觀經上講,修淨業三福,其中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觀經云: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 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佛教語。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為「此岸」;超脫生死,即涅槃的境界為「彼岸」。同登彼岸有大乘佛教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大家一起修行,共同脫離苦海,到達快樂的彼岸。
南海觀音大佛
南海觀音露天銅像位於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南的龍灣崗巔。菩薩臉如滿月,眉目清秀,左手託法輪,右手結無畏印,顯現大慈大悲相,光耀天日,壯麗無比。像高33米,重70餘噸,乃當今觀音銅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國的象徵。佛像基層是面積1000多平方的功德廳,上層供奉500尊形態各異的觀音銅像,下層大廳飾有觀音靈異故事的大型黃楊木雕和以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色為題材的彩玉浮雕,精美絕侖。去往南海觀音大佛的路上。
百步沙也稱塔前沙,一眼望去,兩脈青山懷抱一灣金沙,灘平沙細,浪緩波平沙灘中間有一岬谷伸向水際,俗稱獅子尾巴,將百步沙分成兩片,四周礁巖千姿百態。岬谷上有巨巖瀕海矗立,稱師石。千步沙比百步沙長度長。千步沙長約1750米;百步沙南北長600多米。
洛迦山位於普陀山東南約5.3公裡處,傳為觀世音菩薩發跡、修行之聖地。《華嚴經》載:「於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普陀山是每個佛教徒都應該去的聖地。
風俗活動
誕辰:農曆二月十九一般佛門弟子謂二月十九是觀音誕生日,故二月十九之觀音會,少婦輩前往求子。
成道:農曆六月十九原指觀音漂南海之日。人們主要風俗活動是敬香。但是海心亭一帶之蓮花盛開,於是遊樂者與敬香者在一條柳陰路上,密集如過江之鯽。觀音山以路程遙遠,無論其為遊樂之人、敬香之人都憚於行,以是觀音山上之會,要不過能有數百人耳。
出家:農曆九月十九早開啟寺院大門,迎接來寺進香祈福、紀念觀音節日的信徒與廣大佛教信眾共同舉行大型的觀音菩薩紀念活動,弘揚佛教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