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山水為證。
寧德撤地設市20年來,霞浦縣下滸鎮深耕希望的田野,鄉村變化日新月異。下滸鎮以實現山水更秀美、城鄉更宜居、生活更殷實為奮鬥目標,櫛風沐雨、奮進前行,逐步打造山海優產,築就海陸經濟;狠抓整治行動,擘畫生態藍圖;厚植文化土壤,培育文明鄉風;聚焦民生要素,穩促社會發展。
如今的下滸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產業發展成績斐然,鄉村旅遊蒸蒸日上,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下滸鄉村康養休閒文化旅遊項目效果圖
海上整治 重現碧海藍天
船行在霞浦縣下滸鎮雷江海域,海面潔淨、蔚為壯觀。原本破舊的漁排和白色泡沫浮球被新型材料藍色塑膠浮球替代,航道兩旁排列規整的藍色浮球在海面上隨著波濤蕩漾,海的模樣猶如一幅生態畫卷展現眼前。
海,是霞浦最大的優勢,霞浦靠海而生,因海而興,但在過去,由於 「無證、無序、無度」的養殖現象,使得霞浦海域的水環境日漸惡化,不僅制約了霞浦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給風景如畫的霞浦海景抹上了不和諧的汙點。
只有規範用海、科學用海,才能實現經濟與生態良性循環發展。2018年,霞浦縣出臺《霞浦縣強化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推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工作方案》,「淨海」之戰就此打響,下滸鎮開啟了海上養殖設施綜合整治行動。
「我們改造了大網箱10口、小網箱210口。」下滸鎮養殖大戶王友亮說,他是霞浦縣第一批響應政府號召進行漁排升級改造的村民。2019年升級改造完成後,王友亮等人聯合成立的公司投放了20萬尾大黃魚,當年9月收成時賺了近100萬元,這讓他們對改造後的漁排養殖更有信心,也很好地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如今,主動完成海上養殖設施的升級改造已成為當地養殖戶們的共識。
美麗的海上「牧場」
這顯著成效的背後,離不開下滸鎮廣大黨員幹部敢打硬仗、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
在下滸鎮黨員幹部的手機中,保存著一張圖片。照片中,黨員幹部們披著雨衣,冒著大雨在海上清理禁養區的泡沫浮球。「清海」戰役的那些日子裡,他們幾乎每天都漂在海上。早晨,當朝陽升起,黨員幹部們便登船出發,直到夕陽斜照才回到岸上。吹著海風、曬著烈日,在船上啃饅頭當午飯,堅持「雨天巧幹、陰天搶幹、晴天大幹,幹好每一天」的工作態勢,成為了他們每天的循環。
在這場攻堅戰中,各村黨員幹部也積極投身其中。「雖然工作緊張,但越是急難險重的任務,我們黨員幹部越應該站出來扛重擔。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最大的難度無疑是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有耐心、決心,更需要用真心去為群眾換位思考,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下滸村村民主任江開輝說。
一戶戶拜訪,拉家常、談政策、作動員,江開輝的這股子韌勁感動了許多人。在江開輝的耐心說服下,村裡養殖大戶陳杰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主動清退航道內養殖區近28畝。之後,還加入了海上綜合整治工作的志願者服務隊,奮戰在「淨海」一線。
幹部群眾奮戰「清海」一線
下滸鎮黨員幹部敢擔當、善作為,全力攻堅換來了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和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工作的快速推進。截至10月中旬,該鎮已改造貝藻類8.63萬畝、網箱20.4萬口;下水漁排16.89萬口,其中大網箱139口、驗收139口;清退漁排3.51萬口、驗收16.89萬口,發放補助金20676萬元,清退貝藻類3248畝、驗收8.63萬畝,發放補助金1736萬元。同時,海面上立面改造和禁養區清退任務也已全面完成。在廢舊養殖設施整治工作中,該鎮已累計拆解處理管理房73座、工作檯61座、白球約75萬個、漁排11.14萬口……在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工作中,書寫出了令人讚嘆的「下滸速度」。
「在轉型升級的決勝階段,下滸鎮將繼續按照要求,爭當表率,推進海洋環境整治工作向縱深發展,堅決打贏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下滸鎮鎮長阮星說。
旅遊興域 注入新鮮動力
20年歲月如梭,如果用時間來丈量,每一個刻度都充滿了令人喜悅的變化。
下滸依山面海,風光獨特,最出名的外滸沙灘別名「閩東北戴河」。該沙灘長約1500米、寬200多米,坡度平緩,沙粒潔白如玉、光潔似珠,灣內風平浪靜,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近年來,下滸鎮依託自身的生態和山海優勢,主動探索鄉村旅遊發展新模式,將旅遊產業打造成下滸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下滸鎮外滸村外滸沙灘,下滸鄉村康養休閒文化旅遊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工人們迎著陽光與海風,在高地組裝、修葺一座百年歷史的古建築。
「整座古建築是從江西搬遷過來的,為防止沙土侵蝕,古建築建在海邊架空層上,組裝完成後,外圍將附上鋼化玻璃,與沙灘融為一體,成為沙灘邊最亮眼的存在。」福建鑫磊工貿集團董事長林常平介紹,今年5月,下滸鄉村康養休閒文化旅遊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是2020年度寧德市重點項目之一,共分兩期,總投資約2億元,建築總用地面積達10850平方米。一期項目將建設酒店、遊泳池、服務中心和相關旅遊附屬設施。預計於明年7月前完成主樓建設。該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加速發展海島特色旅遊,全力推進旅遊產品向觀光、休閒、度假轉變,為下滸的旅遊發展注入新鮮動力。
特色精品是一個旅遊地的生命力所在。來到下滸,處處有風景,村村有特色。
在距離外滸沙灘僅十多分鐘車程的王家衕村,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過,房前屋後、道路兩旁花草樹木點綴其間,文化氛圍濃鬱的多個公園更是成為王家衕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走進如今的王家衕村,一幅美麗鄉村新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
過去的王家衕村基礎設施領域欠帳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近年來,該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從群眾迫切需求入手,補短板、強弱項,建起公園、文化廣場、農家書屋,開展裸房整治、汙水處理,完善了域內交通……在村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的同時,該村還將廉政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結合,打造「同心同德同向而行」的地方「衕」文化。
「一個村如果沒有文化底蘊,就像是一個人沒有了靈魂。為此,我們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厚植鄉村文化底蘊,傳播優良的鄉土文化。」王家衕村駐村第一書記萬文華介紹,2017年以來,王家衕村先後投入近240萬元建設綠色公園、文化廣場、以鄉村振興及德孝為主題的宣傳牆等,不斷提升了村莊自身的「文化底氣」。
有「顏值」,有「內涵」的王家衕村散發著獨特魅力,為當地發展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環境優美的「瀾溪小院」民宿
一方庭院深幽處,半卷閒書一壺茶。在王家衕村郭厝裡自然村,一座精美的農家院落坐落於此。石橋、流水、綠樹、木屋,這座10套間、可容16人居住的民宿有個別致的名字——「瀾溪小院」。在經營者郭邦杞眼裡,瀾溪小院的誕生得益於村裡近年來的變化。「這些年,村裡在環境整治上下了大力氣,原本破敗的小村逐漸成為了風景優美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多的城裡人來到村裡感受田園風情。」看到這一機遇,從事建築業的郭邦杞回到了家鄉,將祖宅改造為民宿。今年10月初,嶄新的瀾溪小院試營業,吸引了來自浙江、福州、寧德等地的遊客,也帶動了村裡百香果、草莓、葡萄、火龍果的銷售。
霞浦縣下滸鎮首屆沙灘旅遊嘉年華開幕
在如今的下滸,「海」味十足的旅遊特色「菜」正不斷端上遊客的餐桌上。圍繞東衝半島漁港經濟區的自然資源優勢,該鎮將以「旅遊+鄉村振興」為載體,全力打造四鬥村棧道、獅子山公園景區和臥龍崗景區,規劃上澳灘涂攝影基地和下滸旅遊觀光道,豐富旅遊載體。同時,充分發揮涉農、涉漁企業的帶動作用,著力建設樂友齋農家樂、外滸沙灘民宿、休閒觀光漁排等旅遊點,讓下滸這片海顯顏值更增值。
黨建引領 助推產業振興
產業發展蒸蒸日上,人居環境乾淨整潔,村裡村外歡聲笑語……走進下滸鎮,這種景象比比皆是。在這背後,是下滸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村黨總支戰鬥堡壘作用,依託基層黨組織,大力實施「黨建+鄉村振興」工程,凝聚各方力量,讓鄉村振興更有「看頭」。
「海帶打結要注意……」在下滸鎮石湖村福建霞浦暉強食品有限公司的海帶加工廠裡,海帶加工行業聯合黨支部成員李齊平在耐心地指導工人如何進行海帶打結和切絲。
每年海帶收成季節之後,村裡的海帶加工廠依舊忙個不停。2016年底,石湖村黨總支在下滸鎮黨委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產業特色,成立石湖海帶加工行業聯合黨支部,掛靠海帶深加工龍頭企業霞浦暉強食品有限公司,並吸納9家海帶加工企業。之後,5位有生產經驗的聯合黨支部黨員每年花上二三個月時間,到海帶加工廠的生產一線提供技術指導。
王家衕村內,公園風景如畫
該村還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推動大項目建設。2000年,石湖村開始漁港建設,是我省第一個由村級建設的漁港。建設過程當中因規模擴大,為確保項目推進,2009年7月,石湖村成立了石湖漁港公司黨支部。黨員幹部帶頭建設,使最初規劃的三級漁港變成如今的一級漁港。
「一級漁港建成後,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村民收入的增加。」石湖村黨支部書記李齊強介紹,漁港建成,有了機械支撐,村中的海帶養殖區從不到2000畝發展為如今的4500畝。2016年,石湖村依靠海帶養殖,實現了全面脫貧。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黨建引領是關鍵。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下滸鎮各個村將黨支部建在產業發展上,建在脫貧攻堅上,建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積極發揮黨總支和黨支部的核心作用、黨員的示範引領作用,確保各項惠民工程的推進和實施。
「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新下滸的發展定位,下一階段,我們將加大黨建示範點創建力度,著力打造下滸、石湖一線『黃金產業』,金蟹、留金、延亭一線『夢幻漁村』,赤壁、文星明一線『古民居、朱熹文化』等3條黨建示範帶,通過『抓點連線成片』的推進方法,分批、分層、分類推進,努力達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阮星介紹。
二十載春秋,彈指一揮。站在20年奮進的跑道上,回眸下滸經濟社會發展的蛻變歷程,我們感受到的是下滸行走的鏗鏘腳步,看到的是下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容姿。一座美麗宜居、充滿活力的山海之城正奪目「綻放」。
來源:閩東日報
吳枋宸 陳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