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三十載,精彩註定要被銘記——
擺脫貧困,奔向小康,寧德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籤,完成了習近平總書記交付的歷史重任;
抱好「金娃娃」,跑出「加速度」,寧德闊步邁向「萬億工業時代」,彌合了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
城鄉巨變,舊貌換新顏,寧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交出了溫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
30年來,寧德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為閩東發展指引的方向,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秉承「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接續奮鬥、苦幹實幹,奏響了一曲曲激昂奮進的時代凱歌,書寫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恢宏畫卷。寧德,這個昔日「老、少、邊、島、貧」地區已發展成為如今福建的新增長極,生機勃發!
從「黃金斷裂帶」到新增長極
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鱗次櫛比的現代廠房,智能製造的生產車間……徜徉坐落寧德北部新區的鋰電新能源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的強勁脈動讓人心潮澎湃。
從寧德時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在悠悠赤鑑湖畔誕生,短短十餘年,寧德鋰電新能源產業便一路突飛猛進、快速發展,並培育出了土生土長的「獨角獸」企業。「龍頭」帶動,鑄鏈建群,2019年鋰電新能源產業產值規模達700億元,並直指千億產業集群目標,發展氣勢如虹。
一個產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折射出的是30年來寧德不斷變強的綜合實力。
昔日寧德,基礎薄弱、發展滯後,小農經濟「一統天下」,工業基礎一片貧瘠,一度被稱為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立下鴻皓之志的閩東人,立足山海、因地制宜,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特別近10年來,寧德把產業強市擺在突出位置,用「金娃娃」引領產業脫胎換骨,用大產業支撐寧德趕超發展,引進落地青拓集團、時代新能源、上汽集團、東南銅業等「金娃娃」,培育形成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銅材料等四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集群,挺起了寧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堅硬脊梁。福建首家千億民企、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一張張具有寧德標識的全球產業地標名片,盡展寧德產業集群的無限魅力。
全鏈條延伸、全產業融合、全域化布局,如今寧德不僅沿海縣市有千億規模的產業龍頭,原先工業產值僅十幾億的山區縣也都有百億級別的產業項目,全市工業經濟形成「3個4000億以上」的滾動接續態勢,加速邁向閩東人民夢寐以求的「萬億工業時代」。
優勢產業引領支撐,寧德經濟實力大幅躍升。30年來,全市生產總值先後跨過1000億元、2000億元大關,2019年達到2452億元,產業結構也持續優化升級。近兩年,寧德GDP、財政收入、規上工業等「硬核」指標增幅持續領跑全省,城市經濟活力競爭力躋身全國72、全國第5位。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面對疫情衝擊,全市經濟逆勢增長、逐季向好、好於預期,前三季度GDP增長5.6%,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季度正增長的設區市,寧德已從當年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成為福建新增長極,發展後勁十足!
從擺脫貧困到富美小康
時下,穿行閩東大地,會發現一幅幅幸福喜人的鄉村圖景消散了初冬的寒意,釋放著脫貧攻堅的「寧德溫度」——
在柘榮縣寶聚洋村菊花基地,各色菊花迎來採摘季節。「我們到基地種花、採花,每天有200元的收入,掙錢顧家兩不誤。」花農魏陳福一邊打包菊花,一邊高興地說。
在壽寧縣平溪鎮環溪村安居工程點,200多座磚混樓房掩映在綠樹間,村民胡春光和其他人一起,告別了危房、無房的歷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奔向幸福的未來。
在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村民們不再困守於深山,他們「玩轉」著直播鄉村生活、拍抖音小視頻、電商帶貨等「新農活」,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更打開了廣闊的視野……
30多年來,我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秉持「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張藍圖幹到底,堅持精準方略、強化精準施策,集各方之智啃「硬骨頭」、舉全市之力攻堅拔寨,形成了精準扶貧「寧德模式」。
產業支撐,脫貧致富。我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堅定不移唱好「山海田經」,大力發展「8+1」特色農業,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貧困群眾「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子,下足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改窮業」,使96%以上貧困戶都有一項脫貧項目。
上岸下山,福地安家。在閩東,有44萬人通過造福工程搬出「窮窩窩」,過上新生活。20多年來,累計投入各類資金70多億元,整體搬遷自然村3000 多個,其中2.4萬「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居無定所」的「連家船民」實現全部上岸定居。
久久為功,功到自然成。30多年來,全市77.5萬人實現脫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8年的4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7804元。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全市7.2萬現行標準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全面脫貧,全市6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453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摘帽退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質量,我市積極落實「四不摘」(即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堅持做到精準扶貧政策穩定,從「兩不愁三保障」入手,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措施,確保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一個都不掉隊」。
從漁家小縣到濱海新城
日出三都澳,漫步市區金馬大橋,一軸山水長卷在眼前鋪展:遠山,雲霧縹緲;湖畔,新樓林立;水面,靜影如璧。輕風拂過,畫簾盡卷,人醉其中。
時光回溯,3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草悽悽的灘涂地。
昔日的寧德城是在三都澳邊的小漁村上建起的小縣城,兩山夾峙,城區呈狹長的條狀分布,形同芭蕉,「蕉城」由此得名。新中國成立初期,寧德基礎設施薄弱,屬於典型的山區小城。至上世紀90年代,落後的城市發展建設,「路不平,電常停,電話不靈」,成為當時城區的真實寫照。撤地設市,推進中心城市建設,由此也成為了閩東人當年的三大夢想之一。
滴水穿石,逐夢前行。2000年11月14日寧德市撤地設市正式掛牌,以此為起點,寧德翻開了憧憬與機遇的新篇章,走進了中心城市發展的新時代。東拓面海,南北延展;跳出舊城,拓展新城;東接大海,坐擁東湖,一幅「城在海邊,湖在城中」的優美城市畫卷徐徐展開。20年來,寧德中心城市新建改造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供氣、汙水處理等市政設施和綠地、公園、藝術館、體育中心、圖書館、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中心城區「六縱九橫」路網和「東擴面海、北展南移」發展框架形成,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至目前,中心城區人口和面積分別增加到60萬人、60平方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5%,人均公園綠化面積15.04平方米,先後摘下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等殊榮。就在幾天前,寧德還成功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揮就中心城市發展濃墨重彩的又一筆。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交通路網則穿山越海。溫福鐵路貫穿南北,合福高鐵穿境而過,衢寧鐵路始發通行,全市鐵路運營裡程達到310公裡,實現了從「沾邊鐵路」到「過境鐵路」到「樞紐鐵路」的騰飛跨越;同時,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道、村村通客車,不斷拓展著寧德的發展腹地和作為空間。
路暢,業興,也串起了一個個美麗鄉村。近年來,我市還縱深推進農村「一革命四行動」,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所有行政村改廁改水,實現了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處理和所有鄉鎮汙水處理全覆蓋。一座座美麗鄉鎮、一個個美麗鄉村鑲嵌在綠水青山間,令人嚮往……
30年滴水穿石,30年滄桑巨變。回首來路,我們歡欣鼓舞;展望前路,我們激情滿懷。揚帆再起航,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我們信心滿滿!(閩東日報記者 王志凌 葉陳芬)
原標題:滴水穿石三十載 逐夢山海譜新篇
責任編輯: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