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加爾各答(Calcutta) 的時候, 恐怕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特蕾莎修女以及聖經裡描繪過的極端「貧困」。這當然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不過加爾各答作為印度最神秘以及最被誤解的城市,遠不止這些。
位於西孟加拉的加爾各答從 18 世紀便是印度的首都,一直到 1911 年英國殖民政府將統治中心遷到新德裡。雖然這座超級都市以喧囂和熱鬧聞名,但往日的榮光和排場仍縈繞不去。
英國人統治的時候,把幾乎一切都粉刷成了白色,並希望能維持一種他們眼中的「規範」。而英國人一離開,真正的加爾各答就開始現身了。謝天謝地!本土的加爾各答魅力實在無法阻擋。
加爾各答現在改名叫「Kolkata」,了解它的最好方式是有一雙能留意到與眾不同的眼睛。將碎片拼在一起,一幅無與倫比的畫面就會顯現出來,而且,其中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它乍看上去的樣子。你的感官需要更敏銳,去主動發現城市隱藏起來的部分,你會發現自己上了一輛全速行駛的車,而沿途更是驚喜連連。
舊式殖民建築是不錯的開始。白牆已經不復存在,石膏裝飾圖案還斑駁地存留一部分。在辦公建築的屋頂,榕樹已經開始發芽生長 ;排水溝被油泥堵塞,鐵質的欄杆早就被拆掉賣廢鐵了。數百英裡長的電線卷則到處都是。
如果你希望尋找前朝珍寶的話,保巴沙(Bowbazar) 是個好去處。賣珠寶的小店鋪鱗次櫛比,生意興隆,在狹小的工作室裡打造著婚禮必不可少的珠寶。
仔細觀 察,你會在店外看到弓著腰拿著鐵鏟工作的男人們,他們被稱為Ghamelawallas,付錢給首飾店,換取對 方的許可然後將工作檯上的灰塵掃走。之後他們會用氨來提取出其中蘊含的微量黃金,再將黃金賣回給金匠。
下一站是大學街 (College Street), 這裡的書已經不知道轉了幾手,反正是買入和賣出都是按照公斤稱重。附近有一家有名的咖啡店叫作「印度咖啡館」(Indian Coffee House) ,新一代的詩人和學者們正在激烈討論。這裡作為文化界的聚會地點已經有 150 年了。
特蕾莎修女給加爾各答留下了一張國際化面孔。這座城市一直盛產「智性」精英, 和它有關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五位,其中也包括特蕾莎。
最精緻的細節在流動中。街上熙熙攘攘的都是人 ;巴士都像是隨時要散了架 ; 有軌電車歪歪扭扭地前進,像是從電影《瘋狂之路》(Mad Max) 中開出來的,這還不算計程車、自行車以及拉著用布袋子裝著大冰塊的牛車,各歸其位。拉黃包車的車夫光著腳,身體特別柔韌,一邊拉著一邊搖著微型的鈴鐺,提醒人們給他們讓路。
毫無疑問體驗加爾各答的最好方式是步行,這樣你才是自己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城市的生活洪流中。最近幾年我經常僱傭一位叫作伊夫特·阿桑(IfteAhsan) 的步行導遊,他稱得上是諳熟加爾各答的所有角落。比起一個人逛,和他一起在早上出去閒逛的感覺就像是黑白電影突然有了色彩。
「你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覺加爾各答。」在帶著我走過已經熙熙攘攘的清晨街道的時候,阿桑對我說,「你得大口呼吸這裡的空氣,用力聞它、品嘗它、感受它。並且,不要看到什麼就試圖去解釋什麼, 因為你永遠解釋不清楚!」
走上曾經一度輝煌的 Chowringhee 路時,阿桑停下來指向一塊嵌在牆內的大理石石碑叫我看。我讀了出來 :FedericoPeliti,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物資的進口商。掏出他的平板電腦,阿桑給我看了一張棕褐色的老照片,照片中正是這位Peliti 先生開的豪華百貨公司,侍從和服務生站在店外待命,這正是殖民鼎盛時期才會有的做派。
阿桑用手指著門右邊一個橢圓形的大理石盤子告訴我 :剛才看到的石碑正是這個,整棟房子就剩下它了。
「有點傷感啊,不是嗎?」我問。他搖了搖頭。
「一點兒也不傷感。加爾各答不只是關於過去的,它更是關於現在和將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