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一面負山,三面臨水,江水浩浩蕩蕩,丘陵層層疊疊,這便是「水鄉澤國」——安慶市望江縣。2011年,望江被列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大別山片區縣和貧困革命老區縣,2017年列入安徽全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是望江縣近些年來的首要工作。
貧困村從60個到清零、累計減貧3.28萬戶12.4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2.46%到0.5%……2014年以來,望江縣脫貧成果斐然。今年4月29日,望江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如今,鴉灘鎮望馬樓村鄉間小路上油茶飄香、楊灣鎮豐樂村棚架上碩果纍纍、涼泉鄉團山村稻田裡龍蝦嬉水、高士鎮官莊村基地石斛花美麗綻放……
鏡湖區援建的太慈鎮產業扶貧綜合體
海螺集團援建的楊閘村產業扶貧綜合體
省國資委援建的高士鎮黃河村扶貧產業園
涼泉鄉「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
申洲針織(安徽)有限公司為望江縣內2000多戶貧困家庭消除了「零就業」,直接帶動近10000人脫貧
扶貧產品
銷路暢
今年8月20日下午5時,在望江縣高士鎮武昌湖溼地小鎮,2020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七仙女」扶貧公益直播望江專場開播,國家一級演員、再芬黃梅優秀青年演員、「七仙女」江霞走進直播間為望江代言,助力脫貧攻堅。
直播中,望江挑花、三孝文化、蓮湘舞等望江特色一一展示,還重點推介了「聯河大米」「媽味腐乳」「豆絲」「望江亭牌醬油」「望江源牌蜂蜜」「鐵皮石斛」等特色農產品。短短一個半小時,便吸引了15.6萬人在線觀看,在推介展示望江旅遊和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還推薦瞭望江特色好產品。
這不是望江扶貧產品第一次走進直播間,今年以來,產自望江的農產品已多次與線上直播「親密接觸」。
6月份,時任望江縣委常委、副縣長汪世平攜手安徽聯河股份有限公司「聯河大米」在京東自營平臺舉行了「京東超市糧油產業帶尋源之旅」為主題的安徽大米專場直播帶貨,現場銷售100多萬元。8月18日,汪世平在市電視臺參加「2020電商扶貧公益行」直播活動,為望江縣扶貧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當天共銷售456單,銷售額突破15000元。
在望江縣電子商務產業園裡,安徽十點十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直播間的直播頻率為一周一次。
「我們前期對接貧困村和貧困戶,將他們種養殖的大米、油菜、蓮子、黃花菜、家禽等扶貧產品集中收購,再委託第三方進行加工,最後通過我們的直播平臺,進行銷售。」安徽十點十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祝節告訴記者,通過這種方式,貧困戶不擔心銷路,公司也不擔心農產品的質量,既能為貧困戶增收,又能將望江扶貧產品推銷出去。
在望江,還有安徽雲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各大第三方電商平臺開設食品專營店和直播帶貨銷售,效果顯著。在建立線上消費扶貧通道的同時,這些企業還不斷開闢線下通道新途徑。
「通過小區物業群,我們將望江的扶貧產品銷售到南京、上海、合肥等地,目前,已和13個小區建立長期合作」胡祝節說。
不僅如此,災後補種的白菜和蘿蔔剛發芽,就已經找好了銷路。
「縣裡和我們對接了,日常食用的大米、食用油之類的,我們會優先選擇望江本地產品。扶貧是大事,我們肯定儘量幫助。」望江縣政府食堂承包人吳坤說。
據了解,望江縣廣泛搭建政府食堂、學校食堂、醫院食堂、單位工會經費(消費券的形式)、線下商超對接等扶貧產品消費通道。多渠道銷售扶貧產品,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產業扶貧
強「造血」
11月25日,望江縣涼泉鄉團山村徐上組標準化鴿舍內,村民徐訓桃按下按鈕,自動餵料機沿著軌道緩緩移動,鴿子從鴿籠裡探出腦袋啄食料槽裡的玉米粒。徐訓桃是當地的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現如今在養殖基地務工,每年工資收入2萬餘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過去的團山村,因為地處丘陵,可用農用發展用地稀少,村民發展產業一缺資金二缺技術,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甚至負債運行。」團山村村幹部介紹說,近年來,在一系列扶貧政策和幫扶資金的支持下,村兩委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帶領村民發展肉鴿養殖。由村集體投入資金和土地,合作社提供技術和管理,打開了肉鴿銷售的市場,村集體和村民收入穩步增長。
該村標準化鴿舍擁有長40米寬9米的鴿棚2個,配備8臺自動餵料機、6臺清糞機、240組鴿籠。現存欄種鴿2000羽,年出欄商品肉鴿2.8萬羽,日銷售肉鴿100多羽,年銷售收入42萬元,帶動附近貧困戶10戶29人受益,年增收6.28萬元。2019年,團山村集體收入增長6萬餘元。
在望江縣太慈鎮東部的茶嶺村,群山環繞,江面平靜。與以前大有不同的是,原本貧瘠的紅土地變成了漫山遍野的綠色茶園。
「種植茶葉並不是近幾年才興起。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茶嶺就已經規模種植茶葉了,我們這裡茶文化相當久遠,村民們就是靠著這漫山的茶園才得以脫貧致富。原來這邊都是成片的荒山,現在只要是有地,就會種滿茶葉。」茶嶺村村書記徐小懷指著身後的茶園介紹到。
茶嶺村群山環繞,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適合多品種種植。村內種植茶葉以舒茶早、安吉白茶、龍井43等品種為主,產出的茶葉香如蘭桂,味如甘霖。茶嶺村目前已建立起以翠源家庭農場、成平家庭農場為龍頭的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82戶,與貧困戶籤訂原材料收購合同,在同等情況下優先收購貧困戶茶葉。
沿著茶園邊上新修的水泥路,來到茶園種植大戶朱成平的茶葉店。「我們的茶葉還通過了有機認證,現在的茶葉已經供不應求了,外地的小老闆都會來到當地購買,以前村裡沒有水泥路,茶葉銷量也受影響,現在已經四通八達,茶葉根本不愁銷路。」朱成平說。
朱成平的後院還有一間閒置的茶葉加工房,裡面零散擺放著幾件機器,布滿灰塵的竹篩還掛在牆上。原來過去茶嶺村的茶葉加工處於較低層面,加工廠房簡陋、設備陳舊,大多是這種家庭作坊式的加工點,採用加工與住宅合二為一的方式,場地狹窄,只能手工生產低劣的烘乾茶,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低。面對這一情況,村兩委決定實施一批資產類收益性產業扶貧項目,並於2017年開始建設現代化加工廠房,引進一套先進的配套設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投資105萬元的茶葉加工廠建成後,不但改變了廠房不標準、無法加工高端產品的難題,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發展提檔升級。
如今的朱成平已是村裡茶葉生產加工廠的老闆,延續著父代傳下來的採茶制茶工藝,傳承著太慈鎮的慈愛文化,帶領周邊貧困戶摘掉貧困的帽子。像朱成平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一村一品」的茶葉品牌,不僅吸納11名貧困戶對茶園進行日常管護,還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找準路子。茶產業實現了由低產茶園向中高產茶園提質、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增效的轉變。截至目前,全村茶園面積發展到1000畝,產量24000斤,總產值1440萬元。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徐小懷書記坦言,接下來將發展茶文化為主的旅遊產業,進一步扶持當地的第三產業。茶嶺村也將繼續把發展「一村一品」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以農業特色為主導產業、以壯大規模農業的重要手段,著力建設區域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形成「以茶葉為主導,光伏、健康養殖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態勢。
望江縣將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為每一個村量身定做產業扶貧規劃,積極打造產業扶貧的「一村一品」「一戶一業」,通過能人大戶帶動,鼓勵引導貧困戶發展產業,提升「造血」能力,脫貧致富的步伐越走越堅定,全面小康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扶貧車間
精氣足
11月底的冬季,氣溫已不足10℃,在望江縣楊灣鎮餘埠村扶貧車間裡,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車間內,縫紉機「噠噠「的轉動聲響個不停,工人們正在熟練地縫製手裡的布料,它們被加工成枕頭套、被套和床單等。
餘埠村扶貧車間總面積4200平方米,分一、二、三期。由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引進當地紡織企業入駐,主要從事童裝加工和紡織品生產,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該扶貧車間共吸納餘埠村95名村民就近就業,其中貧困群眾20名,月收入3000元以上。扶貧車間的年租金38萬元也用於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家門口就能上班,既增加了收入,也能方便照顧老人孩子。」曾經的貧困戶楊女士說,現如今,楊女士的家庭已經脫貧,大家比著幹,從「等靠要」變為自力更生,日子過得更有精氣神,幸福生活靠自己奮鬥。
在望江縣鴉灘鎮,當地先後爭取扶貧項目資金200多萬元,建成扶貧車間6個,有效解決了部分因年齡、家庭等方面原因無法外出務工而難以就業勞動力的難題。
紅和燈飾是一家製作燈籠和中國結等節慶特色產品為主的外貿型企業,前期因招工難問題,企業一直難以擴大產能。2017年,該企業以鴉灘鎮工業集中區扶貧車間為平臺,吸引40餘名勞動力在車間就業,並輻射帶動麥元、茗南、葛林等村近百名勞動力居家就業。
「我都50多歲了,以前在家都是靠種地為生,工作累,收入少,沒想到到了這把年紀還能在企業上班,現在家裡耕地都已流轉給了種糧大戶,收土地租金比自己耕種划算得多,在這上班每個月都能掙上2000多元錢,比以前在家種地收入高多了,多虧了有黨的好政策,讓我不僅學到了技能,還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在紅和燈飾上班的貧困戶李霞伢高興地說。
鴉灘鎮有兩萬餘名勞動力在浙江從事服裝加工,其中有不少人成長為了小微企業主。近年來,隨著江浙地區產業轉移,不少在浙江創業就業的能人萌生了返鄉發展的意願。鴉灘鎮黨委政府結合脫貧攻堅,先後建成了「葛林、鳳棲、古爐、南山、麥元」5個就業扶貧車間,為服裝行業勞動力返鄉「築巢引鳳」。古爐村扶貧車間建成於2018年底,建成後便被附近從事服裝加工的小企業主租賃開辦服裝加工廠。
據了解,鴉灘鎮建成的6個扶貧車間中,1個從事燈籠、中國結製作加工,其餘5個從事服裝加工,6個車間直接帶動230餘名勞動力就近就業,通過到戶發放訂單的模式輻射帶動近700餘名勞動力居家就業,讓群眾不出鎮村就能享受公共就業服務、獲得就業崗位和學習技能的機會。
該鎮還積極幫助進駐車間、帶動能力強的小微企業主申報政策獎補,通過整合資源、疊加政策、優化服務,讓更多的能人返鄉創業,更多的勞動力返鄉就業,不斷增強其成為攻克貧困勞動力居家就業難題的橋頭堡作用和成為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孵化器的作用,為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順利銜接貢獻力量。
定點幫扶
有「絕招」
走進望江縣華陽鎮磨盤村寬敞明亮的黨群服務中心,只見幾名群眾圍著一臺一人高的機器好奇地說個不停,一名村幹部笑眯眯地站在旁邊指導著機器的用法:「這是政務一體機,把身份證放在掃描區掃描,就能查詢公積金等重要信息。是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捐贈給我們的。」
除了政務一體機,磨盤村市級定點幫扶單位安慶市數據資源管理局還聯合惠聯科技有限公司、新華三有限公司、上海卓繁科技公司捐贈10臺電腦、兩臺印表機,合計逾20萬元,大力改善了磨盤村的辦公條件和服務水平,讓2019年下半年才剛剛搬進新村部的村兩委既有新環境更有新氣象。
長嶺鎮板橋村曾是該鎮17個行政村中貧困人口最多、經濟基礎最薄弱的村,全村有貧困戶292戶1193人。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先後投入扶貧產業項目資金90餘萬元,派駐優秀駐村工作隊。如今有181戶626人實現了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91%下降到0.34%。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17年實現「零」的突破後,年年上臺階。今年該村積極克服疫情、汛期影響,著力恢復災後生產,1-8月村集體收入已達39.33萬元,預計全年將達到50萬元以上。
板橋村發生的喜人變化,是望江縣積極凝聚各方幫扶合力,不斷提升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通過壓實「雙包」工作責任、深化省屬企業定點幫扶、強化縣域結對幫扶等多項措施,集中社會各界力量,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
全縣共派出9012名幹部包保貧困戶,128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村均派駐了駐村工作隊。今年以來,共制定「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18.16萬條,著力提升精準幫扶實效,開展兩期為期一個月的「千幹下基層」推進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專班進村入戶排查整改問題、宣傳扶貧政策、落實幫扶措施,有效夯實脫貧攻堅基礎。
以省國資委牽頭的221家省市縣各級定點幫扶單位傾力投入、傾情幫扶,從「雙基」建設、產業支持、消費扶貧等方面持續發力,構築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網格化幫扶格局,為望江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作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以來各級定點幫扶單位到望江對接調研19033次,實施幫扶項目948個,投入幫扶資金8707.2萬元。今年疫情期間,更是向該縣貧困村、貧困戶捐贈防疫物資400餘萬元。
蕪湖市鏡湖區、安慶市迎江區結對幫扶該縣,兩區在資金、產業、就業、消費、人才等方面不斷用心用力、精準幫扶。今年共落實幫扶資金2500萬元。雙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帶隊互訪4次,開展專場交流座談和專題調研14場次,互訪200餘人次,選派8名優秀幹部掛職交流。組織街道、部門等共計捐贈80.17萬元,幫銷採購農產品2700萬元,舉辦專場網絡直播招聘會成功介紹102人就業。
脫貧攻堅重在可持續。望江縣以產業就業扶貧夯實貧困勞動力增收基礎,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累計投資7億元,發展健康油料、綠色大米、溫氏番鴨等扶貧產業,激活了強村富民的「新引擎」;傾力打造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實現2.2萬貧困勞動力在縣內就業。該縣貧困戶的人均收入,由2014年2000多元提高到2020年的1.45萬元,貧困群眾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全縣60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由2016年的6.03萬元/村增長到2020年的65.5萬元/村,128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村村均經濟達43.32萬元,全縣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嵇奕華 方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