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直美慶祝勝利。
站在美國人的家門口,20歲的日本小將「攪亂」了整個美網賽場。
北京時間9月7日,在美網半決賽中,日本選手大阪直美以6-2、6-4橫掃美國本土選手凱斯,首次躋身大滿貫決賽。
這位日本新星也成為了繼李娜之後第二位闖入大滿貫決賽的亞洲女網選手。上一次「娜姐」闖入決賽還要追溯到2014年的澳網,她最終也收穫了自己的第二座大滿貫獎盃。
而在此前一天結束的比賽中,另一位日本名將錦織圭成功復仇西裡奇,闖入男網4強。一時間,日本網球閃耀法拉盛公園。
那麼,日本網球為什麼突然這麼好了?
大阪直美此前戰勝特蘇倫科。
「日本小威」挑戰真小威
1997年的大阪直美是日美混血,她的父親是美國國籍的海地人,而母親則是日本人。還不滿21歲的她擁有強壯的身體素質和暴力的擊球方式,因此被稱為「日本小威」。
此次美網決賽,日本姑娘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偶像——23座大滿貫得主、即將37歲的網壇傳奇塞蕾娜·威廉士。
除了打法相似和都具有黑人血統,「日本小威」與真小威之間還有頗多淵源。大阪直美的教練正是小威曾合作了8年的陪練、德國人薩沙·巴金,後者還曾與阿扎倫卡合作過。
大坂直美是日美混血。
巴金此前在接受採訪時就預言,決賽將會在新老「僱主」之間展開,「她們都是力量型打法,發球和底線進攻都很強,但塞蕾娜更有侵略性,而大坂直美性格則有些內向。」
在德國人看來,大坂直美必須克服性格上的缺點,打得更積極主動有一些,「我們整個團隊會非常努力,去幫助大阪直美像小威那樣掌控全場。」
能與偶像隔網相對,「迷妹」大阪直美自然十分激動。在半決賽結束後,她就在場上隔空對小威說出「我愛你」,「我只想和她交手,因為她是小威。」
事實上,兩人已經不是第一次對話了。在今年3月的邁阿密皇冠賽上,大坂直美在首輪就曾兩盤橫掃剛剛產後復出的小威。
「上一次交手,我輸給了大阪直美,但那時我並不在最佳狀態。」已是第9次闖入美網決賽的小威說自己早已今非昔比,「現在的我依然可以向上攀升。」
2018年3月19日,2018年WTA巴黎銀行公開賽女單決賽:大阪直美2比0勝卡薩季金娜。
20歲,新的
「
亞洲一姐」
大阪直美並不是第一次在美網賽場上一鳴驚人了。2014年,年僅16歲的她就擊敗過前美網冠軍斯託瑟,一戰成名。
在之後一年的泛太平洋公開賽上,17歲的大阪直美就有能力發出200公裡/小時的高速球,接近女子最高209公裡/小時的紀錄。
憑藉著出眾的天賦,從小在美國長島長大的大阪直美得到了日本網協的注意。後者願意為她在網球發展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因此這位日美混血在18歲時加入日本國籍。
大阪直美直到現在還不怎麼會說日語,她其實完全當屬「美國製造」。不過,在逃離了美國網壇激勵的競爭之後,她反倒是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越走越順。
大阪直美在溫網賽場。
2016賽季,大阪直美的世界排名從200名開外飛升到了第40位,無可爭議地當選WTA年度最佳新秀。2017賽季,她在美網擊敗科貝爾,職業生涯第一次擊敗Top10選手。
在經歷了一些波動之後,大阪直美在2018賽季迎來了爆發。
在今年3月的印第安納維爾斯賽上,她爆冷擊敗了包括莎拉波娃、拉德萬斯卡、普利斯科娃、哈勒普等多位名將,這也讓她收穫了職業生涯第一個冠軍。
在此後的邁阿密皇冠賽和馬德裡公開賽上,她又先後挑落了小威和阿扎倫卡兩位大滿貫得主。憑藉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表現,她的世界排名在7月一度來到了第17位。
在闖入美網決賽後,大阪直美的即時排名已經來到了第16位,創造了職業生涯的新高,20歲的她也成了新的「亞洲一姐」。
另外,大阪直美還創造了不少個人紀錄。她是日本網球歷史上第一位闖入大滿貫的女網選手。在22年前,伊達公子曾三次闖入半決賽,這已經是日本女子網球的最佳戰績。
此外,大阪直美也成為自李娜之後又一位闖入大滿貫決賽的亞洲女網選手,但大器晚成的「娜姐」第一次進決賽已是29歲了(2011年的澳網亞軍)。
錦織圭闖入美網半決賽。
「45計劃」,日本網球的另類崛起
年輕的大阪直美無疑代表著日本網球的新希望。而另一方面,傷愈復出不久的名將錦織圭也闖入了美網男單四強,他半決賽的對手將是近期狀態正佳的德約科維奇。
在兩位日本選手進入四強後,他們都身披日本國旗合影留懸念。這不得不讓我們回想起,當年鄭潔和李娜雙雙闖入澳網四強時,兩位中國金花身披國旗的畫面。
錦織圭此前曾打入過大滿貫決賽。
這些年來,中國男網依舊在為突破前100名費盡心力,而日本男網則展現出集團優勢:除了「亞洲一哥」錦織圭(世界排名第19)外,目前還有兩位排在前100的日本球員。
相比之下,中國女網的整體實力要強於日本,前100中就有5位中國金花。目前,日本女網則只有大阪直美一枝獨秀,另外還有一位排名99位的日本選手。
但無論如何,日本網球的崛起也有值得我們借鑑之處。如果說「美國製造」的大阪直美是個特例的話,那麼本土成長的錦織圭則主要得益於一項具有舉國體制性質的發展計劃。
錦織圭的教練是張德培
。
為了推動本國的網球發展,日本曾提出了「45計劃」,即為了能夠突破當年排名最高的日本選手鬆崗修造46位的成績,而制定出的「尋找世界第45位的男網人才」。
這一計劃由日本電子產品企業出資,13歲的錦織圭因此被選中送往美國的尼克·波利泰利網球學校訓練。如今,大阪直美也同樣得益於日本網協的資助和培養。
在「45計劃」的推動下,企業伸出援手、集舉國之力,將優秀的選手送到世界網球水平最頂尖的國家——這樣的發展模式能否為亟待突破瓶頸的中國網球提供一些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