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國賓衛士的神聖使命
——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釣魚臺國賓館禮兵班紀實
陳傳會 李超
身著筆挺禮服,肩披金黃綬帶,緊握鋼槍,英姿颯爽,屹立國門之上。從1983年擔負釣魚臺警衛和司禮任務起,他們圓滿完成了600多位外國元首和2700多位重要外賓的司禮任務,並在1999年7月被武警總部授予的「國賓衛士班」榮譽稱號,這一切都見證了他們始終如一的默默奉獻。
他們,就是釣魚臺禮兵班的戰士,身為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的普通一兵,「國賓衛士」是對他們最好的褒獎。33年來,禮兵班始終把「境界崇高,祖國第一,禮兵至上,奉獻偉大」的禮兵精神放在首位,戰士換了一茬又一茬,光榮的傳統也傳了一代又一代。33年來,他們用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和對部隊建設的一片赤誠,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變化,踐行著國賓衛士的崇高理想和神聖使命。
「我們的形象代表中國。」
釣魚臺東門哨兵擔負著武警部隊最高規格的警衛任務,走進位於東門的二十一中隊,不大的營區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兩行紅色大字,「禮兵形象如生命,護好國門揚國威」,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每一名戰士都與國家威嚴緊緊聯繫在一起。「鐵」的紀律掛在牆上,更銘刻在官兵心裡,無論傾盆大雨、漫天飛雪,還是驕陽似火、寒風凜冽,一走上哨位,便如同巖上青松,佇立於磐石。
1984年4月,美國總統裡根訪華,下榻在釣魚臺國賓館。宴會上,中方一位官員通過翻譯詢問總統此次訪華的印象,這位第一次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稍加思索後說:「寬闊的大道令人稱讚,熱情的人民讓人感動,但國賓館的禮兵更讓人難以忘懷」。在談及中國禮兵時,裡根總統的神情中滲透著嚴肅和欽佩。當總統車隊駛出釣魚臺國賓館準備離京時,裡根總統搖下車窗,向哨兵做了一個瀟灑的「OK」動作,並用不太流暢的漢語向哨兵說了聲:「謝謝,再見!」。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1997年7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結束離開國賓館時,他特意讓司機放慢了車速,向禮兵戰士回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在那一刻,兩位美國元首相隔十多年不約而同地對禮兵戰士的給予尊重和讚賞,全世界的目光都凝聚在那小小哨位上,這是戰士們長年累月堅韌付出的回報。
原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支隊長王九洲是釣魚臺禮兵班的第一任班長。在回憶當年上哨時,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外賓車隊即將到達釣魚臺東門,一隻馬蜂偏偏在這時落在他的脖子上,為了國家的威嚴和部隊的榮譽,他咬牙忍著劇痛,豆大的汗珠滲透了衣領,隨著一聲「敬禮」的口令,馬蜂才被嚇跑,這次「親密接觸」後,他的脖子上腫起了一個大皰。
2005年7月,舉世矚目的第四輪朝核「六方會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帶班員張元捷上哨後不久,一隻小蜘蛛從樹上掉在他的帽簷上。一班哨的功夫,蜘蛛竟在小張的帽簷和鼻子之間「編織」了一個不規則的網。小張在中外記者的閃光燈前憨憨一笑的那一幕,成了第四輪朝核「六方會談」的一道獨特風景,引來無數欽佩、羨慕的目光。
禮兵戰士正是靠著這種意志和境界,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以他威武莊嚴的警姿展示著我們東方大國的文明風範和國賓衛士的風採。張元捷後來說:「當外國元首的車隊經過釣魚臺的那一刻,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整個國家。在國人的眼中,我代表了武警部隊;在外國人的眼中,我代表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