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級債券接連違約引發危機 本輪信用債風暴將如何收場?

2020-12-14 新華財經客戶端

目前,監管已經開始發力,結合市場現狀,爆發系統性風險可能性較低。法律人士則提示投資者及時合理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華財經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沈寅飛)近期,一些AAA級發行主體的信用債違約事件令市場產生深度擔憂。並且上述信用危機又帶來了煤炭、能源等相關領域的債券遭到拋售、債券融資受阻明顯等一系列負面影響。

面對即將到來的2021年信用債到期高峰,市場會產生更大的風險事件嗎?這次超預期的債市風暴會如何收場?記者就此展開調查。業內人士認為,近期違約超出市場預期,使得風險防範泛化。目前,監管已經開始發力,結合市場現狀,爆發系統性風險可能性較低。法律人士則提示投資者及時合理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違約超出市場預期

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1月16日,今年以來已經有52家企業,136隻債券違約,違約金額為1094億元。從違約規模上看,與去年同期基本相當。

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17日舉行的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體看,企業債券的風險防範情況較好,累計違約率處於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最低水平,違約處置率處於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最高水平。針對個別苗頭性風險隱患,密切關注相關債券的付息兌付工作,督促制定化解方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整體雖然如此,但是如果說華晨的違約市場之前有所預期,那永煤集團的違約可謂是出乎市場意料之外。」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表示,永煤集團中債估值自年初以來僅從約5%上升到8%,在違約前夕的11月9日,平均中債估值也僅為7.95%。隨後違約信息披露後,市場一片譁然,僅一個交易日後,中債估值便飆升至219.3%,可見市場對其違約並沒有形成有效預期,反應可用「錯愕」來形容。

楊業偉認為,近期違約超出市場預期,這使得風險防範泛化,並可能擴大風險傳播。更為重要的是,這會導致投資者對信用債市場的擔憂從「還不起」向「不想還」轉變,市場擔憂情緒進一步加重。而這帶來相關資產的減持壓力,進而導致相關債券下跌。

一位債券投資人士表示,近期出現的信用債違約及影響對整個債市流動性帶來了衝擊,甚至會對信用債的傳統分析框架產生一定負面效應。有業內人士和平臺發出了加大打擊「逃廢債」力度的聲音。

近日,交易商協會公告,依據《銀行間債券市場自律處分規則》,協會將對發行人及相關中介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是否有效揭示風險並充分披露、是否嚴格履行相關職責啟動自律調查。

據悉,在調查過程中,若發現相關機構違反自律規則的,交易商協會將予以嚴格自律處分;如相關機構存在涉嫌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等違法行為的,交易商協會將移交相關部門進一步處理。

此外,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全國法院審理債券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這是最高法首次就債券糾紛發布司法文件。其中強調了對債券持有人的保護,規定了欺詐發行和虛假陳述案件的審理規則。當發行人遭遇大規模的欺詐發行或虛假程序案件,很有可能將成為發行人申請進入破產重整、和解甚至破產清算的重要原因。

集中發行短債致到期壓力激增

據平安證券研報顯示,債務短期化的趨勢在債券市場上的確非常明顯,2021年信用債到期增速高達28%。

「債務短期化在債券市場表現明顯,但在信貸領域不明顯,意味著2021年信用債到期壓力激增。」平安證券分析師劉璐表示,2020年以來,信用債發行短期化趨勢在2018年信用違約脈衝以後進一步強化,三年以內的信用債佔比較疫情前有了系統性的抬升,截至 2020年9月,三年以內中短久期信用債發行佔比高達92.65%。

目前,信用債市場情緒低迷,出現這樣的違約事件,加之後市有大量到期的信用債,以及市場對「逃廢債」的擔憂,信用債是否會頻繁發生而爆發系統性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認為,讓信用債市場的剛性兌付格局被打破,使得潛在信用風險更加充分地暴露出來,讓未來的信用評級更加準確地反映違約風險,這本身是正確的方向。然而,當前中國監管部門應該把握好度,既要讓風險逐漸釋放出來,又要避免風險的集體爆發與相互疊加,避免防範風險的行為本身加劇風險。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從2020年四季度宏觀經濟和政策導向看,實體經濟正處於疫情後的逐步復甦階段,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穩健中性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合理的貨幣金融環境,寬信用還未結束,市場資金環境和監管環境並未出現轉向,並不具有發生大規模違約的土壤。

不過,多家分析機構都表示,需要注意信用債暴雷的連鎖反應,謹防債市信用風險蔓延,並向其他資產傳遞。同時,相關信用債投資者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處理好違約債券事宜。

情緒修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時至今日,華晨汽車和永城煤電債券等接連違約造成債券持有人直接利益受損的同時,多隻AAA信用評級的國企債券遭到市場集體折價拋售,踩雷的債基最大回撤超過13%,跌出了股基的樣子。

楊業偉認為,短期內投資者對風險波及行業和相關區域將持謹慎態度,市場投資向財務更穩健的發行主體轉移,行業分化加劇。

開源證券分析師楊為斆指出,此次信用債違約的輻射效應更需重點關注。當違約發生時,未踩雷的投資者更為關心的問題是:信用違約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持倉。而謹慎情緒的再修復過程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事實上,對於真正掛鈎這些違約債券的債權人,可能受到的影響更大。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律師柏平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法律層面來說,債券違約後處置方案來看主要包括破產、置換、回購、債轉股和展期等類型。其中,破產清償率普遍較低且回收歷時較長。如廣國投於1998年裁定破產,2003年裁定破產完成破產清算程序,歷時約5年,公司層面債權清償率共計為12.5%,此後處置和追償一直持續到2019年。

中誠信相關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從過往違約案例來看,當有流動性困難的發行人違約風險開始暴露時,債券發行人與債券持有人可以進行庭外協商,如果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方案,發行人可以自行申請破產,或由債權人提起訴訟要求清算,理論上一般會選擇回收率更高的處置方案,但常用的法庭訴訟成本通常很高。

「無論如何,市場上不存在沒有風險的投資,而在面對風險時,把損失降到可控範圍內,及早落袋為安才是上策。」一位關注此事的法律人士說。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關焦點

  • 違約「黑天鵝」飛舞,信用債市場遭遇腥風血雨
    11月4日,華晨集團發布公告表示無法按期兌付「17華汽05」債券,正式承認債券違約。而在此前的8月18日,華晨集團還發布公告承諾,「我公司將繼續堅定履行國企職責,按時兌付到期債券,維護合法權益」。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華晨集團累計發行債券34隻,存續債14隻,存續債餘額共162億元。其中1-3年到期債券規模超過100億元。
  • 這隻債基下跌搶風頭,原因找到!信用債風暴下,53隻債...
    財聯社(深圳,記者 沈述紅)訊,在信用債市場的違約風暴下,以穩健著稱的部分債券基金也迎來了當頭一棒。財聯社記者統計,在3671隻債券型開放式基金(ABC分列)中,共有2964隻基金近一周的淨值出現了下跌,佔比逾8成,其中53隻債基跌幅超2%。由此,已有業內人士開始擔憂相關基金可能面臨的贖回壓力。
  • 百億私募暖流資產和映雪投資接連踩雷違約債
    來源:中國經營報百億私募暖流資產和映雪投資接連踩雷違約債本報記者/任威/張曉迪/北京/上海報導債券市場連續爆雷不僅波及公募,部分大型私募基金也未能倖免。近日,多家房企涉及債券違約,引發行業警惕。一份流傳於朋友圈的「情況說明」將暖流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暖流資產」)踩雷福建福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晟集團」)一事公開化。稍早前的11月19日,福晟集團債券18福晟02出現違約,涉及金額6.31億元。暖流資產旗下資金產品「暖流陸享穩健1號」持有福晟集團發行的18福晟02、18福晟03兩隻債券。
  • 當「信用債」不再是「信仰債」:緣起、演化與衝擊
    為此,本篇報告系統梳理了本輪債券違約的基本情況,再通過歷史上三大風險事件的分析對本次地方國企違約事件進行推演,並對後續處置機制進行了展望。在此基礎上,站在商業銀行視角,分析了違約可能的影響。一、近期信用債市場發生了什麼?
  • 海量「墜落天使」將湧入垃圾級債市,中國違約風險幾何?
    由於全球疫情持續,企業現金流和信用資質面臨挑戰,今年全球信用債市場將迎來大量「墜落天使」(Fallen Angels)。海外從業者通常將那些從投資級被降級到高收益級(垃圾級)的債券稱為「墜落天使」。富達國際近期預計,今年將有約2150億美元的美債及1000億歐元的歐債被降級為高收益債券。
  • AAA級企業突然違約!千億資產還不上10億債券?最新...
    永煤的違約迅速引發市場蝴蝶效應,多隻永煤的債券甚至跌至10元以下。 千億資產還不上10億債券?最新消息:當日利息已還上公開資料顯示,「20永煤SCP003」發行於今年2月12日,發行總額10億元,利率為4.39%,發行期限為270天。
  • 博時信用債純債債券C(001661)詳細資料
    充分發揮基金管理人長期積累的信用研究成果,利用自主開發的信用分析系統,深入挖掘價值被低估的標的券種,以獲取最大化的信用溢價。本基金採用的投資策略包括:期限結構策略、信用策略、互換策略、息差策略等。本基金將在謹慎投資的前提下,力爭獲取高於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收益,具體策略闡述如下:1、期限結構策略。
  • 「AAA級」永城煤電意外違約,千億資產還不上10億債券
    對於違約的原因,永煤控股表示,因流動資金緊張,截止今日,永煤控股未能按期籌措足額兌付資金,「20永煤SCP003」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永煤控股表示,公司將通過多渠道積極籌措兌付資金,爭取儘快向投資人支付10.32億元的債券本息。
  • 「天津房企」2億債券違約,母公司天房集團債務危機沉重
    作者| 小債看市來源| 小債看市(ID:little-bond)在天房集團深陷債務危機兩年後,其子公司天津房信也首現債券違約,天津區域風險飆升01違約8月25日,天津市房地產信託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房信」)公告稱,公司由於現金流短缺以及籌融資渠道受限等原因,無法按時償付「16房信01」本期債券利息及回售本金,涉及回售金額2億元,利息1580萬元。
  • 巨量違約催生高收益債券市場 洛肯國際:正是建倉好時機
    高收益債券指的是信用等級低於投資級別的債券,又被稱為垃圾債券或投機級債券。根據國際評級機構對債券的信用等級劃分,高收益債券為低於BBB級的債券。其發行人主要類型可以分為新星公司、墜落天使、高負債率型、資本密集型和槓桿收購等。
  • 750億「青海省投」被破產重整,曾8.5億美元債違約爆發危機
    8.5億美元債違約後,近日青海省投被法院裁定破產重整。這家750億資產的巨型集團早年激進舉債,有息債務規模較大,最終流動性危機導致債務危機。今年年初,青海省投8.5億美元債違約,掀開債務危機的一角。1月10日,青海省投未能支付到期的3億美元債券利息,構成實質性違約,同時觸發另外兩筆債券的交叉違約條款。《小債看市》統計,逾期的3億美元債應支付利息960萬美元,將於2021年7月10日到期。
  • 華創宏觀張瑜:國企違約衝擊就此結束了嗎?
    11月10日-13日,二級市場地方國企信用利差中位數抬升了7.6bp,但這一階段民企信用利差中位數反而壓降了12.1bp。2、違約後續的第二階段:惡化,流動性危機發酵(11.16-11.20)。第二階段的影響進一步波及到流動性層面,出現流動性分層危機,非銀流動性遇挫,與此同時信用層面民企與地方國企信用債共同下跌。
  • 信用債市場巨震!華泰紫金月跌幅居首
    此前,已有「17華汽05」債券無法按期兌付、紫光集團宣布放棄贖回 「15紫光PPN006」債券等違約事件,接連風險暴露讓信用債市場持續承壓,相關債券基金淨值下跌。公募基金受到拖累。據悉,早在2018年,發行人上海華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華信」)就相繼發布公告稱 「16申信01」和「15華信債」發生實質性違約。重點關注「爆雷」風險債市頻頻爆雷,債基未來如何走?
  • 永煤違約拉低兩企業信用等級,大唐集團也將面臨短債償還壓力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河南永煤控股債券違約引發市場關注,導致永煤控股和豫能集團信用級別被下調,而令人意外的是,被認為是「現金牛」的大唐集團卻有34%的短期債務,未來將面臨償還壓力。此次,鑫源投資的主體信用等級為AA,與上次評(2019年6月24日)級結果一致;「15汝州債/PR汝州債」的債項信用等級為AA+,與上次評級(2019年6月24日)結果一致;評級展望為穩定。鑫源投資是河南汝州市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主體,2019年得到政府給予的2.73億元的補貼。
  • 百萬億債市焦點話題:何以處置違約信用債?願從案例積累到制度完善
    原標題:百萬億債市焦點話題:何以處置違約信用債?  「永煤債違約一事才真正令市場感覺到了違約處置的重要性,因為感到痛的機構比較多,包括銀行。
  • 債券違約風險如何處置?對商業銀行影響幾何?專家這麼說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歐陽劍環 永煤控股觸發違約、華晨控股宣布破產……近期出現的幾起國有企業信用債違約事件引發市場關注。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金融委會議劍指近期違約中的「行為性」因素。在部分國企違約風波傷及投資者信心、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的背景下,監管部門強調提高政治站位、督促各類主體履行責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意在對症下藥、自上而下確立「信用」在於債市的重要地位,給債市投資者注入強心劑。
  • 債券基金規模連續6個月縮水,華泰資管4隻債基11月跌超8%
    來源:市界作者|市界池湘股債蹺蹺板效應疊加信用債密集違約,債券市場迎來寒冬。信用債亦麻煩不斷,10月下旬以來,多隻AAA級國企信用債出現違約,重倉信用債的債券基金遭遇淨值大跌窘境。 10月23日,17華汽05的信用債發生14億資金規模的實質性違約,將國企信用債違約風險推向了臺前。
  • 百億私募也踩雷 映雪投資被曝踩雷10隻違約債券
    中國基金報記者房佩燕 任子青近期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個別債券策略私募基金產品也踩雷中招,包括以風格穩健見長的兩大百億私募機構,目前也被曝出踩雷違約債券而陷入淨值危機。踩雷債券後該如何應對?中國基金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家債券策略私募。
  • 央行發聲,加強信用評級行業監管,發揮債券市場「看門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日以來,永煤債券的突然違約引發了債市連鎖衝擊,全國煤炭類債券、國企債均受波及,一級市場被迫取消發行,二級市場遭遇「打折」拋售。與此同時,這一連串的信用債違約風波,也引發了對債券市場的持續思考。
  • 評級被下調 旗下上市公司股債受創 鴻達興業集團9.5億債券違約旋渦
    12月14日,上清所公告表示,鴻達興業集團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以下簡稱「20鴻達興業SCP001」)發生實質性違約。據悉,20鴻達興業SCP001發行金額為人民幣9.5億元,發行日為2020年3月7日,發行期限270天,到期日為2020年12月14日,信用評級機構為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世紀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