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疫情持續,企業現金流和信用資質面臨挑戰,今年全球信用債市場將迎來大量「墜落天使」(Fallen Angels)。海外從業者通常將那些從投資級被降級到高收益級(垃圾級)的債券稱為「墜落天使」。
富達國際近期預計,今年將有約2150億美元的美債及1000億歐元的歐債被降級為高收益債券。
由於金融危機以來的低利率環境,屬投資級別之一的BBB級債券按票面值計的規模持續穩步增加,且增速高於高收益債。富達國際固定收益部全球研究主管Martin Dropkin對記者表示,2020年3月,美國企業債指數中的BBB級別債與BB級別債間的息差擴大至273個基點(bp),這一定程度顯示市場預期將有大量「墜落天使」湧入高收益債券指數。儘管隨著美聯儲公司債購買計劃的推出,BBB級信用利差已在3月見頂,但「墜落天使」和高收益債違約率在未來幾個月將繼續攀升。
反觀中國境內債市,儘管3月中資美元債遭遇拋售潮,但境內3月新增2例違約主體,較2月減少1例。另外,房企境外融資渠道受阻,但境內融資大門開啟,多位債市從業者也對記者表示,當前機構對於城投、地產債的信仰攀升。
「墜落天使」將湧入垃圾級債市
根據MSCI的每日固收觀察,截至美國時間4月10日收盤,10年期美國BBB級債券信用利差已經收窄至325bp附近,較之3月最高點的350bp下降。從表面看,這或許意味著信用利差已經見頂,市場風險情緒好轉。
「投資級市場慢慢趨穩甚至展現買入機會,更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墜落天使』的數量不斷攀升,即越來越多的投資級債券可能會被降級而加入高收益債大軍。 」高盛近期表示。
Dropkin對記者稱:「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以及油價急挫引發的資產價格連鎖效應,已對全球經濟構成雙重打擊。大量由BBB級降至BB級的『墜落天使』將擴大高收益債指數中BB級別債的比重,促使基金經理跟隨指數重新調配所管理投資組合中的高風險資產分布。」這些BBB債券離垃圾債只有一步之遙,一旦在公司經營狀況惡化時評級下調,基金經理按照基金章程將不得不平倉。現在新冠疫情在美國蔓延,公司經營環境已經明顯惡化。因此,早前投資級債券基金已出現過被迫大幅砍倉的案例,同時也面臨客戶大幅贖回。
富達國際認為,能源債面臨降級的風險最大,因油價本已受供過於求影響,同時又遭受新冠疫情打擊需求。屬於能源上遊產業的債券中,已有約600億美元投資級債券被降級為高收益債,另有約900億美元的債券處於短期或遭降級的風險中。儘管遭到降級的債券數量已相當可觀,但若油價持續處於低位,仍將有更多債券加入降級行列。
另一個問題在於,「墜落天使」的降級和高收益債違約,兩者哪一個更打擊情緒?高盛提及,歷史數據顯示,違約可能打擊更深。目前數據顯示,高收益債市場已充分為「墜落天使」風險定價,但顯然低估了違約的可能性。
穆迪近期表示,今年2月,投資級債券發行人的違約率為3.1%。在上半年大幅萎縮而年底前復甦的情景中,非金融企業和金融企業的投資級債券違約率將在未來12個月升至6.8%。但如果經濟和金融狀況更加顯著轉弱,違約率將在一年內躍升至16.1%。在比上次危機更糟的極其嚴重衰退情景中,違約率將上升至20.8%。
此前,為緩解疫情對經濟金融的衝擊,美聯儲「不惜一切代價」,兩項最關鍵的公司債購買機制,PMCCF(一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和SMCCF(二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也將如期實施。MSCI投資組合管理研究總監斯帕克斯(Andy Spark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需密切關注信用利差,在信用利差收窄的時候,股市往往反彈,顯示了很好的相關性。
境內城投信仰不降反增
就中國市場而言,近期境內債市對城投、房企債的信仰不降反升。機構預計,在紓困政策下,今年整體違約風險將維持低位。
3月初,中資美元債各品種債券幾乎全線下挫,投資者不分期限和品種在拋售,市場尤為擔心房企的美元債拋售風險以及再融資壓力。例如,房企美元債收益率拉闊550bp,導致市場中到期收益率高達30%~40%的債券比比皆是。「根據我們測算,地產開發商經歷了一季度的美元債到期高峰(139億美元)後,四季度還會面臨另一個到期高峰(127億美元)。」野村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記者表示。
「目前來說,房企境內融資大門開啟,在資產荒、高收益資產難尋的背景下,多數機構認為境內房企債是短期內較好的配置品種。」某在華外資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3月境外一級市場發行寥寥且境外美元融資成本飆升,不少中資地產開發企業轉回境內融資。彭博數據顯示,3月(截至3月20日),中資地產開發企業在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量超100億美元,而離岸美元債發行量僅約20億美元。而在今年1月,中資地產開發企業美元債的發行量幾乎是人民幣債發行量的3倍。
3月中旬,央行、外管局聯合發布通知,將《關於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中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上調至1.25,提高企業融資上限。
此外,城投信仰今年反而不斷強化。「此前抗疫債的承銷較為密集,其中不少是大型國企、城投公司,而這些項目大部分是之前就報送的,疫情發生後,交易所的核准速度明顯提速,銀行等機構成了配置的主力。」資深投行從業者、公司投融資及轉型專家王言峰對記者稱,這段時間抗疫債密集發行,城投債佔了相當部分,而疫情過後中國大概率將迎「大基建」,城投平臺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也帶動了一定的寬鬆預期。
此前「呼經開事件」導致市場對城投信仰動搖,但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城投違約並非新鮮事,城投非標產品的違約前兩年已經出現,城投債券去年也出現了多例「技術性違約」。「此前,部分城投公司由於盲目融資和擴張導致債務規模太大、資產負債率過高,回款不及時,短融長投,低效或無效投資過大等,市場需要一個出清過程。」他認為,但這只是部分城投公司的問題,中央及各級政府已經關注到城投債務風險問題,採取多種措施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