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看它其貌不揚,其實它和咱路邊的綠化龍柏不一樣,它的葉和針,比龍柏的短和細,可塑性很強,是國內做盆景比較好的一種素材,名字叫系魚川。」1月11日,在巨野縣董官屯鎮,90後退伍軍人賈松向記者介紹了他如何通過將盆栽種成風景,蹚出一條產業突圍之路。
「想培養出一棵比較好的系魚川成品,時間比較漫長,兩年的小苗才長得和筷子一樣粗。這種小苗還要經過好幾道工序,後期要經過鋁絲拿彎,做好造型再下地,下地培養五年左右,才能出來一棵像樣的系魚川盆栽。」賈松說道。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系魚川盆栽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包含前期的培育、嫁接、養枝,以及後期的造型修剪與養護。在賈松看來,盆栽所承載的不僅是花木的風骨,也凝聚著創作者自身的藝術修養與人生體驗。
好的盆栽需要養上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這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造型技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彎環節。「這個盆栽,這種彎,這樣看就是淋水式,壓一下,就算懸崖式。像這種,和大樹型似的,這個彎,有好彎,有差彎,同樣一批素材打的彎,好彎和不好的彎,價格能相差好幾倍。」賈松介紹道。
系魚川盆栽的培育過程聽起來很複雜,那它的種植管理是否也一樣呢?其實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它和種植蔬菜大棚基本差不多,無非是澆水、施肥這些簡單的技術,種植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複雜。
精心的設計賦予了系魚川盆景靈魂,細心的照料塑造出它強壯的「肉體」,內外兼修的系魚川盆栽產品才能拿到市場上銷售,受到市場的青睞,經濟效益也就不低了。經過時間的沉澱,加上千奇百怪的造型,每一株盆栽都有其獨特的特點,這也讓它的身價幾倍、數十倍的翻漲。
「咱這個系魚川品種是國內比較熱門,比較暢銷的,利潤也比較可觀。三年的素材市場價200元左右,在地裡種的時間越長,價格越高。我的棚現在育了2萬多棵苗,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來算,這些苗價值能達到四百萬左右。而且,我還能利用它的枝條,扦插或者嫁接,發展經濟循環,選擇性很多!」賈松告訴記者。(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通訊員 田加冠 袁方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