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尼古拉大教堂,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
俄羅斯信奉東正教,對俄羅斯人來說,東正教無疑是他們心中關於信仰的圖騰。在阿什河兩岸附件的三十多座建築中,最引人注目,最吸引人的主建築肯定是那座巨大的教堂——聖尼古拉大教堂。
無論是否信仰,但宗教總是有一種讓人安寧,凝聚人心的力量。步入教堂,我不自覺地讓自己的腳步放輕,我不由自主地讓自己的音量收小,我生怕打擾了這裡的寧靜,我害怕我打破了這裡的安寧。
聖尼古拉大教堂是伏爾加莊園的地標性建築,也曾經是哈爾濱市的標誌性建築。教堂完全採用了木質結構進行復建,走入教堂,仿佛穿越了時光,走過了歷史的故事。
聖尼古拉大教堂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當年的沙俄是作為侵略者存在,雖然侵略總歸不是一件光榮的侍寢,被侵略更是一段痛苦的記憶,但侵略總是文化傳遞的最快途徑。當年進入中國的沙俄人在這裡聚居,在這裡建立他們的商行,同時,為了保持信仰的傳統,他們也在這裡建了這座聖尼古拉大教堂。
清王朝的大旗倒下,到民國,再到日本人建立的偽滿政權,哈爾濱這座城市經歷了戰火的摧殘,曾經滿目瘡痍,曾經哀歌四起,但聖尼古拉大教堂一直屹立於此,看著這座城市的變遷,靜靜地記錄關於這座城市的喜悅與哀傷。
但是在民革中的一把大火,這座記錄了無數歷史的教堂就此毀於一旦。從那時候開始,阿什河畔雖然還有遊人在此遊玩,雖然周末河邊的草坪仍舊是野餐的目的地,但總歸這裡還是丟失了屬於自己的靈魂。
直到90年代,伏爾加莊園在此重建,聖尼古拉大教堂在這裡重新矗立,俄羅斯的味道重新在這裡飄揚。無關侵略,只有關於文化的傳承。
為了重建這座大教堂,莊園的董事長特意從俄羅斯博物館找到一百多年前的圖紙,請來俄羅斯的功勳設計師參與復建工程。從木材到裝飾,都從俄羅斯進口,為的是能夠恢復當年的風貌,找回當初的感覺。
整棟教堂都用木材建造,沒有使用哪怕一顆釘子。其實整座教堂光是建築已經是藝術的瑰寶。遑論教堂內的各種擺設,牆壁上的油畫。
現在,大教堂已經沒有了宗教的功能,但是俄羅斯特色的洋蔥頭頂下的建築,仍舊熠熠生輝,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同樣值得用朝聖的心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