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農曆七月十四了,在家鄉茂名高州市石鼓一帶的鄉村都有自己吹筲箕炊的習俗了,這個節日,農村人叫「鬼節」,燒衣燒紙,燒香拜神,緬懷先人的節日。
這個茂名民間節日,八九十年代,比較隆重,家家戶戶都浸米磨漿,蒸筲箕炊,還雞殺鴨,一家人一早忙碌到晚上。
重頭戲就是蒸筲箕炊,工序繁瑣,而且都是用力氣的活,從泡浸米,到推磨磨漿,到蒸筲箕炊,都要一天的時間。什麼的工作都要親力親為去完成,馬虎不得,做了筲箕炊,既用來拜神,又用來送禮,重要的還是犒勞自己大半年來的辛勤勞作,春播夏收秋種。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大家忙於外出打工賺錢,家庭已經很少人自己做筲箕炊了,想吃就去市場打包買回家來,一齊吃,不用那麼的忙碌辛苦自己做了。
筲箕炊在石鼓鎮周圍,傳說已經有兩三百年歷史了,有專業人士說才一百多年,但是至於真假無什麼的實際的考究。
茂名的網友都說:筲箕炊最好吃是化州市是化州市區,南盛街道,高州市石鼓圩,茂南區金塘圩,公館圩的。
石鼓鎮車路村,過去家家戶戶都從事做筲箕炊營生,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這條村的都是姓岑,原籍是高州鎮江鎮福石達橋村。
當時人們使用一種手推車進貨回村,又將農副產品拉到圩上去賣,便取名叫「車路村」。
筲箕炊傳承人岑啟芳說:民國時期,車路村岑氏就開始做起簸箕籺生意,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村裡有幾戶做簸箕籺生意的。都是農曆二五八就拉去石鼓圩賣,一四七就去南盛圩賣,三六九就去鎮江圩賣,其中最有名的是岑永春、岑啟明、岑洪華這幾家。
岑洪華饒介紹了做簸箕籺的流程,他說:做簸箕籺時,要用一個木桶託盤,每層放一個竹蓋,每蓋要吹七層粉。
每天晚上,要用農村最好的上等大米泡浸,到零時推著石磨轉來轉去,上面放著一個漏水管,下面放著浸過的大米,磨出米粉漿後,將粉漿一層一勺放進竹蓋炊熟。
簸箕籺好不好吃,最關鍵是油料。岑洪華說,要用土榨花生油,配料要用香蒜、生蔥、韭菜、黑豆醬油,慢火煎4-5小時才夠香味,先將香油淋到簸箕籺上,然後用竹筒撒一點炒過的白芝麻,吃起來口感特別香。
現在不用圩日,在石鼓鎮的街市都有擺攤檔賣筲箕炊的,食客除了本地人,還有很多的外出打工客回來,買筲箕炊來食用。
筲箕炊是石鼓鎮的美食,也是除了狗噢之外,比較出名的民間小吃。主要因為石鼓鎮是廣東的水稻,花生生產大鎮,糧足油豐,不管是花生還是大米質量產量,都是比較好的。
好的美食會承傳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傳統的美食既是文化,又是民族的靈魂,更加是鄉愁。
石鼓圩筲箕炊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平民小吃,所有的製作材料都是來源本地生產,都是家庭作坊製造。即使現在採用了機器磨漿,用具已經從過去的竹筲變成了不鏽鋼製品,甚至花生油也從過去的土榨,變成了機壓了,筲箕炊的香味都沒有過去那種原汁原味了,但是這個是時代的進步,講究追求衛生乾淨。
【圖片來源網絡,傳播傳遞茂名鄉情鄉音,謝謝關注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