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響紅色文化品牌,光榮之城的血脈厚植人心

2020-12-06 央廣網

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中的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體劇場。龍華烈士陵園供圖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葉辰亮 攝 製圖:馮曉瑜

不到兩年時間,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全國巡演120場,掀起持久澎湃的紅色熱潮。60年前同名經典電影中,李俠被捕前夕堅持完成情報發送到最後一刻的鏡頭,跨越時空,於新一代年輕觀眾眼中「疊畫」,心中升華;印證著舞劇結尾字幕——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舞劇電影原型英雄人物李白,與1700多名革命英烈一同安葬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如今,人們不但可以現場或在線祭掃致敬革命英魂,還可通過單集三分鐘的微紀錄片《龍華的去年今日》走進「李白」們的崇高精神世界。同時,位於虹口區的李白烈士故居也同其他七處重要革命舊址一道,於今年加緊修繕改造,將在建黨100周年前展現新面貌。經由學者研究,其秘密電臺舊址也通過學術出版得以浮出水面。

從革命遺蹟舊址挖掘保護、理論研究深入推進,到利用新技術新平臺創新展陳展覽,再到優質文藝作品全國傳播,正是上海過去三年來,全方位、多層次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形成紅色文化資源高地、理論研究高地、傳播教育高地的縮影。其間,上海以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為引領,根據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要求,通過政策完善支撐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四梁八柱。《關於實施「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的意見》《關於實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先後印發,使得一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批展覽展陳功能提升、一批理論課題實現突破、一批活動項目蓬勃開展、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講好上海的紅色故事,更努力建設好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可以說,上海這座紅色之城從未忘記百年來所經歷的艱辛與榮光,那些鮮活而崇高的生命在我們的講述與懷念中一次次歸來,與今天、明天的新時代追光者重逢。

挖掘梳理

打造紅色文化資源高地、理論研究高地

「上海不僅是黨的誕生地,更是黨創建過程的中心、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早期指揮中心,革命之火綿延不絕。時至今日,仍有大量革命遺蹟舊址有待保護梳理,大量文獻資料有待挖掘研究。」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說。他的團隊花費十年時間,於今年5月出版《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確認了上海全境內千處紅色紀念地,其中近400處是中心新考訂而來。這一過程讓蘇智良感慨上海紅色資源之豐富與過往研究、保護之不足。

理論研究反思成為舊址遺蹟保護利用的動力與支撐。當一處處紅色地標在這片63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次第「點亮」,相關保護修繕工作也同步開展。過去三年,上海以重點推進「一館五址」為支點,撬動起16個區對舊址遺蹟的修繕改造和建成開放。其中最令學界欣慰的成果之一,要數南昌路100弄2號——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修繕後的重新開放。

其所在的老漁陽裡,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個早期組織,到召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在上世紀20年代成為中國革命火種點燃地。經過挖掘梳理,《新青年》編輯部在黨的創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更深刻認識——這裡不但是創刊《新青年》雜誌思想啟蒙之地,也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還是中共中央局辦公地。在學者看來,固態紀念館舊址的重新開放,不但是樹立一個實體紀念場所,而且經過再次深入梳理研究和飽滿呈現,令大眾對《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的歷史地位有了更深刻認知,也讓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歷史脈絡更為清晰貫通。

上海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不止步於實體館址的建設提升,也注重理論研究的深入與發展。落實中宣部重大委託課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黨實踐所體現的革命精神研究」同時,也連續舉辦三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與上海」全國學術研討會。其中一系列理論研究,目前已經形成著作,「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工程有序推進,已有超過50種精品主題讀物與讀者見面,聚焦重大歷史事件、凸顯共產黨人精神風貌,也運用連環畫等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樣式與情境黨課的線上產品創新呈現。其中,一部《戰上海》獲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2018年度「中國好書」獎。而在中宣部最新公布的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中,《革命者》《火種:中國共產黨從這裡走來》《中國共產黨建設史》《文獻中的百年黨史》《外國記者眼中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等上海出版物集中入選。

如何保證主題出版物在研究成果過硬的同時,更及時地以親切面貌與讀者見面?上海出版人在探索中逐漸打造出一套完整機制。以上海人民出版社為例,其成立的「上海市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中心」主動策劃選題,在資金扶持、人才隊伍等方面為主題出版鋪設「快車道」。掛牌一年間,團隊中的80後、90後為這股紅色力量注入生命力,圍繞出版物,陸續推出有聲書、直播活動,讓好書借力新媒體為更多讀者了解喜愛。

展陳展示

集結新生力量,創新手段技術講好上海紅色故事

在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何建明的最新紀實長篇《革命者》中,記錄著這樣一次非同尋常的會面——1920年初冬的漁陽裡2號,陳望道受陳獨秀、李漢俊等人之託,著手翻譯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同年8月,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在上海出版,有如一道霹靂,在彼時風雨如晦的中國點燃無數青年人心中的革命之火,也照亮中國共產黨的前行之路。

《共產黨宣言》出版幾乎同時,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首任書記,俞秀松成為共產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第一批領路人之一。早在此前的上海外國語學社,兼任秘書的俞秀松就時常指導學員們學習《共產黨宣言》。如今,他手握《共產黨宣言》,目光如炬的模樣,以紀念銅像的形態定格在了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

有傳播者自有守護者。如今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保存的一本《共產黨宣言》,正是源自共產黨員張人亞與父親張爵謙數十年的生死接力守護,與一批中國共產黨文獻資料「藏身」衣冠冢之中,得以躲過白色恐怖與日軍侵略重見天日,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之一。

圍繞一部《共產黨宣言》牽出的動人故事,正是這座光榮之城信仰如火、初心如磐的生動寫照。如今,不但被記錄在書頁、塑立於街區、留存於檔案,更於百年後化作一段段鮮活的講述在城市各個角落時時流傳。

位於楊浦區國福路51號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有這樣一群復旦大學青年黨員師生,為追隨老校長陳望道的腳步而聚集,更為踐行黨員初心使命而堅守。巧合的是,30人的隊伍平均年齡29歲——正是翻譯《共產黨宣言》時陳望道的年紀。年輕人為服務隊取名為「星火」——是紀念百年前的星火燎原,更是新時代傳播真理的自勉。兩年來,他們所組成的黨員志願服務隊,服務社會各界參觀者5萬人次,人均每年講解700多場。

這群百年後的「同齡人」,不但變換講解方式,讓不同年齡的觀者從陳望道那段蘸墨為糖的故事中,品出「真理的甘甜」;也將堅定信仰化作實踐動力,結合新技術、新手段參與研究整理和發掘上海的紅色資源。團隊先後開發的42門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微課程,吸引黨團支部、師生、社區和各界群眾聽眾逾1.7萬人次。

7月17日,上海市學生紅色文化傳播志願服務隊和上海學校紅色文化傳播育人聯盟成立,將推動全市學校、地區與各紅色場館結對共建,通過擔任志願講解員、角色演繹體驗、情境黨課教學等形式,在基層、在青年群體中提升紅色文化的參與感與獲得感。

而另一邊,龍華烈士陵園的青年團隊,也更新著展覽展陳方式,利用線上平臺多渠道拓寬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半徑。改編自革命烈士羅亦農生平事跡的話劇《那年桃花》讓觀眾以沉浸式戲劇的方式,融入龍華烈士的動人故事,感受心靈震撼。而不到三分鐘一集的《龍華的去年今日》也在7月於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等平臺同步上線。獨具匠心的特效場景與鏡頭語言讓紅色紀錄片在品質上更上一個臺階。

傳播培育

品牌意識契合時代審美,共建紅色文化產品矩陣

2018年,一段以說唱開頭的黨課火遍全網。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給90後講講馬克思》音頻黨課推出,兩年多時間節目總收聽量逾3億人次,在上海乃至全國年輕聽眾中間形成「追劇」效應。次年,又一股紅色熱潮在上海舞臺颳起,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的問世,刷新了紅色題材作品在人們心中的既有印象,不僅獲得觀眾業界一致點讚,更在幾輪全國演出中「越演越熱」,成為上海的紅色演出品牌。究其成功秘訣,樹立品牌意識、緊貼時代審美成為共通之處:《永不消逝的電波》用緊湊緊張的電影感,突破現代舞以肢體敘事的難題;《戰上海》則在展示高超雜技技巧同時,集納魔術、滑稽元素情節,展現壯烈戰爭場面同時,也能給予觀眾張弛有度的欣賞彈性。

上海的紅色文化更將觸角延伸至蓬勃發展的文創領域。在近兩年全國性的各大展會上,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紅色文創產品總有極高的問詢度——清新手繪風的筆記本成為親近受眾的突破口,賦予「樹德裡」「初心紅」筆記本「網紅體質」。讓工作人員最有成就感的,與其說是知名度與關注度,不如說是在對接市場的過程中,讓紅色文創更加融入日常生活、貼近人心的積極探索。去年,上海更開啟紅色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集納社會力量,在全國率先走出「紅色文創」品牌之路。

如果說上述案例還集中在專業機構與院團之中,那麼沉至社區基層、覆蓋廣大市民的主題活動、大賽,更是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之家,於「日常經常平常」中感受潤物無聲的薰陶。從「黨的誕生地·上海」市民微電影節,到百萬青少年紅色大尋訪,覆蓋全年齡層。更進一步,各區基層結合「四史」學習,推動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積累的成果化作「讀史明理」的鮮活素材。如青浦區結合基層文化生活需求,推出一批滬劇、小品、脫口秀和紅色情景黨課,金山區則基於「村村有村志」的特點,將村史納入宣講內容,將愛國愛鄉情懷融為一體。

紅色文化在上海的熱度,更吸引一批企業、平臺參與進來,共同打造上海的紅色文化產品矩陣。在《上海市加快發展紅色旅遊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引領下,一條條紅色旅遊線路將散落上海各區的紅色地標、紀念館等連點成線、連線成片。而B站等頗受年輕人歡迎的網絡平臺更積極策劃播映《領風者》《追夢者》等紅色主題動漫。

三年的努力還只是一個開始,上海這座見證建黨百年風雲歷史的城市,未來還將通過深化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打響上海的紅色文化品牌,延續屬於城市和人民的光榮與夢想。(記者 黃啟哲)

相關焦點

  • 第二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分賽舉行首場入圍...
    高彬翔在講話中強調,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是上海文化最有價值的核心基因,也是上海鮮明的城市標誌。第二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此次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分賽廣泛挖掘全市優秀文化創意企業和設計人才,有助於將上海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轉化為紅色文化產業優勢。
  • 第二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分賽舉行首場入圍...
    高彬翔在講話中強調,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是上海文化最有價值的核心基因,也是上海鮮明的城市標誌。第二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此次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分賽廣泛挖掘全市優秀文化創意企業和設計人才,有助於將上海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轉化為紅色文化產業優勢。
  •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原標題:紅色地標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淮海中路1258號,一幢褐色磚頭裝點的聯排公寓。望向三樓,弧形陽臺兩側配以細長窗戶——典型的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寫下《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聶耳,曾居住於此。
  •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原標題:紅色地標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淮海中路1258號,一幢褐色磚頭裝點的聯排公寓。望向三樓,弧形陽臺兩側配以細長窗戶——典型的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寫下《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聶耳,曾居住於此。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虹口將籌建上海紅色文化研究會
    為此,該區制定出臺了《關於全力打響文化品牌 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記者在該《行動計劃》中看到,該區在未來三年內將圍繞「先進文化策源地」,打響紅色文化品牌;圍繞「海派文化發祥地」,打響海派文化品牌;圍繞「文化名人聚集地」,打響文化名人品牌;圍繞弘揚城市精神,打響城市品質提升和公共文化空間品牌;圍繞文化惠民,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系列品牌;圍繞加快文創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文創產業品牌等六大品牌,將虹口打造成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核心承載區之一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成果①上海「紅色文化」為何永葆青春
    【編者按】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標誌,也是增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依託。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須打造一批可感知識別、有內涵價值,在國內叫得響、在國際立得住的知名文化品牌。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城市文化特質更加凸顯,人文內涵更加厚實、文創產業更加發達、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優秀人才更加集聚」。如今3年即將過去,上海拿出了怎樣一份答卷?我們對此進行專題走訪。
  •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紅色地標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淮海中路1258號,一幢褐色磚頭裝點的聯排公寓。望向三樓,弧形陽臺兩側配以細長窗戶——典型的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
  • 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我越來越意識到,紅色文化已經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奮鬥歷史與生活日常,觸手可及又蓬勃向上。」
  • 「人文」添底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人文」添底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落實人文松江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十四五期間,松江將建成「二陸讀書臺」等文化地標,編纂「一典六史」,厚植「上海之根」歷史文化底蘊。
  • 設計創新技術升級 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形成文化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徵,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三大重點任務——全面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
  • 「人文」添底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落實人文松江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十四五期間,松江將建成「二陸讀書臺」等文化地標,編纂「一典六史」,厚植「上海之根」歷史文化底蘊。在人文旅遊方面,和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齊頭並進。同時,以上海科技影都為核心,推動「科創芯世界窗」異質雙核發展,打造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的主要承載地、上海文化大都市影視特色功能區。
  • ...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 李強: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
    李強: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 12月11日至12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舉行學習討論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密聯繫實際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信仰的力量》重溫紅色記憶
    另一方面,《信仰的力量》參考黨史學術研究成果,對說明文字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增補修訂,以使廣大共產黨員能夠更好地重溫「紅色記憶」,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之光、信念之光。(德國波恩艾伯特基金會圖書館館藏)中共上海黨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光壽評價,《信仰的力量》是一部集中展示革命先輩純潔初心和崇高信仰,主題鮮明、資料珍貴、內容鮮活、形式新穎的黨性教育教科書。「初心的純潔源自信仰的崇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源自哪裡?
  • ...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 上海將這樣打響服務、製造、購物、文化「四大品牌」
    ,不斷彰顯功能優勢、增創先發優勢、打造品牌優勢、厚植人才優勢,著力構建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優勢,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加快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全面打響,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城市文化特質更加彰顯,文創產業更加發達,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文化人才更加集聚。到2020年,文創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以上,打造2個以上平臺級新媒體、2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 上海將這樣打響服務製造購物文化「四大品牌」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相結合,聚焦打響品牌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難題,充分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不斷彰顯功能優勢、增創先發優勢、打造品牌優勢、厚植人才優勢,著力構建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優勢,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創造力
  •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行動計劃》發布會
    上海擁有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源遠流長的紅色文化基因,關鍵是要用好用足這些資源稟賦優勢。我們提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專項行動」,就是要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以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總源頭為目標,從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上海現存400多處革命遺址遺蹟,正規劃籌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加強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研究、深化建黨偉大業績傳播、打造建黨主題文化精品、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宣傳、深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開發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等多個維度切入,推動
  • 用微影視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7月26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王國平導演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微影視作品研討會」在上海社聯召開。作為出生於上海的本土導演王國平尤其鍾情和專注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題材的探索和研究,他是目前上海拍攝三大文化題材作品最多和最全的影視導演,他創作的MV《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又見茉莉花》等一系列作品,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作出了積極貢獻。
  • 上海奉賢:沉心厚植「賢文化」爭當文化品牌「排頭兵」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上海將緊扣工作主線、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導向、弘揚主流價值,瞄準最高標準、打響文化品牌,圍繞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戰略目標,堅持走面向未來的文化強市之路,開創本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