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技報導 李文瑤】一所大學能有多大的派單能力?江南大學給出的數字是可同時容納300至400人自助取快遞,日均派件量6000單,單日派件量最多達到1.6萬個快遞包裹。而一個大城市普通的快遞網點,日均的派件量也就1000-2000個包裹。江南大學的派單能力已經可以比肩一個大城市的普通快遞點。
如果要問這是怎麼做到的?那麼就要來看看江南大學與菜鳥網絡共同建立的菜鳥驛站「快遞超市」了。
在「快遞超市」,快遞包裹到菜鳥驛站後,通過PC端和無線設備,可實現快遞包裹低成本的快速出入庫,各類包裹、公務件的分類處理。包裹入庫後,學生會收到系統發送的取件通知,可進自行進入菜鳥驛站查找包裹,在可視化的環境下,憑學生卡、手機驗證碼等信息帶包裹出庫。通過菜鳥電子面單系統,菜鳥驛站還為學生提供各類在線寄件入口,並實現快遞面單免手寫。
江南大學網購學生的日常流程是:只需自己可以進倉庫找到包裹,刷個卡或者掃個碼就能完成籤收了。熟練的話,整個過程一分鐘即可完成。
而在2013年之前,江南大學還是另外一番景象。江南大學後勤部負責人陳曉春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上課期間教室裡電話聲此起彼伏,全是快遞打來催促拿快遞的。校園裡面隨處可見在路上打開包裹的學生,導致校園垃圾橫飛。各種騎著電動車送貨的校外人士進入學校,也危及師生人身安全。還有頭疼的事,當快遞人員與老師、學生發生糾紛的時候,都投訴到學校的後勤,導致後勤部門每天都疲於應付這類投訴糾紛。
為了解決校園快遞管理難題,江南大學聯合無錫郵管局、無錫市快遞協會共同設立了一個公共的快遞代收場所,中國郵政、EMS、四通一達、順豐等十餘家主流快遞企業入駐。徹底解決了校園內快遞車隨意穿行,老師學生經常上課間被叫出去取快遞的尷尬場景。
快遞規範和校園安全管理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另一個問題又來了。由於江南大學同學太愛買買買,每天高峰期取快遞都要排長隊,取個快遞需要等上半個多小時是常有的事情。快遞派送浪費時間效率極低。
而這也促成了江南大學與菜鳥網絡的合作。在引入菜鳥網絡智慧物流系統之後,學校對取件和寄件的模式都進行了調整,師生自主找件、取件的超市化運行模式,大幅提升效率、緩解高峰期排長隊現象。
根據菜鳥網絡掌握的數據來看,雖然目前高校包裹數量在總體快遞包裹數量中佔比還不到10%,但從整體菜鳥驛站的數量來看,高校包裹數量已經達到了三分之一。菜鳥驛站總經理梅鋒峰認為,大學生群體將是未來消費的主體,對於消費發展趨勢將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也是菜鳥網絡關注大學生群體的重要原因。同時,關注校園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它的單量比較大,規模比較集中在一個地方,有很多高科技的手段、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在學校的場景得到充分的體現。再一個就是在學校可以為學生的這種創新、創業提供很多實踐的機會。
目前,江南大學每天的處理量大概是5千件左右,而在去年的雙十一中一天便處理了79000件快遞包裹,這在以往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在田備看來,要達到這樣的能力,一是要有校園信息化的平臺做支撐,基礎設施要好。二是物流的環境好,送來的物品和快遞不是堆在地上,而是上貨架,收件人不用再擔心包裹被淋溼或者丟失。三是要有發展、改善的意願和行動。
而在今年,這樣的校園物流平臺將再度升級。4月27日,菜鳥網絡宣布將聯合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幫助中國高校權利打造智慧校園。
江南大學副校長田備指出,智慧校園建設正成為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前進方向,與菜鳥網絡合作建設智慧校園,雙方將共同利用創新的思想和技術,改變高校管理模式。在「智慧物流」方面的合作,是菜鳥網絡與江南大學共建智慧校園的第一步。
據了解,智慧校園計劃是基於菜鳥校園驛站的升級服務。菜鳥驛站是菜鳥網絡構建的一張末端綜合服務網絡,由社區菜鳥驛站和高校驛站等構成。菜鳥網絡CTO兼快遞事業部總經理王文彬表示,校園是基於教學樓、宿舍、食堂道路等基礎設施形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環境。隨著電商產業的高速發展,快遞和寬帶、食堂等一樣正成為高校的基礎服務。基於智慧物流和大數據等現代商業基礎設施,菜鳥網絡將助力大學校園向智慧校園和未來校園邁進。
而截至2016年3月,菜鳥網絡已經覆蓋超過50%的高校,全年服務校園用戶1500萬人。菜鳥驛站總經理梅鋒峰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內,菜鳥網絡計劃幫助100所高校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同時,在建設智慧校園方面也將積極接入阿里巴巴集團下的多種資源,包括支付、零售和物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