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洞博物館外觀
小學時學歷史,知道了我們中國北有北京人,南有柳江人,還有陝西的半坡人,雲南的元謀人,河南省的周口人,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最早的古人類。而早期的人類,不會蓋房子,大多是居住在洞穴裡的。如北京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山頂洞,元謀人住在上那蚌的小山崗洞裡,半坡人住在黃土高原的窯洞裡,同樣,我們的柳江人也是住在柳州通天洞中。說起柳江人,那是由一名服刑中的犯人最早發現的。
考古工作人員在發掘現場
那是1958年9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新興農場(當時為勞改農場)一個分隊的服刑犯在農場附近尋找肥泥,有人提出挖掘當地人稱為通天洞中的堆積土作肥料。服刑犯高舉火把,把通天洞照得通亮,他們一連挖了幾天,幾乎把洞裡的沉積土挖下三米深,挑出來放在地裡作肥料。他們挖著挖著,在離洞口18米處偶然發現一個完整的人的頭骨化石(缺下頜骨)。農場場長李殿得知後非常重視,即下令將化石裝箱妥善保護,由有關部門上報國務院,周恩來總理得知後立即通知當時正在廣西柳城縣作考古調研的中國科學院著名古人類專家吳汝康教授到現場考察。翌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有恆等人接著再進十米又發現了人的四個胸椎、五個腰椎、骶骨、右髖骨和左右股骨各一段。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也在這裡出土。這一發現,簡直是石破天驚,證明了柳江人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或晚期智人化石。
柳江人頭顱骨化石
消息傳開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趕到現場,在農場場長李殿同志引導下,對通天洞作了考察。柳江人化石送到北京後,經著名的人類學家吳汝康的研究,發表了題為《廣西柳江發現的人類化石》的重要論文,從此柳江人的聲譽傳四海。這一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轟動,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人類考古學家來柳州考察。而跟這個柳江人所居住的浴洞相距不到2公裡的白蓮洞,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從1961年至1990年止,共從洞穴堆積層中出土動物骨化石3550件,牙齒化石390枚和石器、石制裝飾等文化遺物。此外,還發現古人類用火遺蹟。這就補充了和豐富柳江古人類的生活軌跡。並由斐文中教授提議,建立了白蓮洞博物館,便形成了北有山頂洞,南有白蓮洞的稱譽。
這次來柳州,宣傳部作了安排,在緊湊的行程中,專門安排了參觀白蓮洞。
白蓮洞博物館內部的螺旋樓梯
汽車將我們拉到南郊12公裡的白面山南麓,一池碧水,倒影著一棟青灰色的多面異形體大樓,總體形狀像一艘方尾大船,也像一個箭頭,頭部呈三角形,背靠青山,周圍樹木叢生,芳草萋萋。走近觀瞧,整個展館建築有四層高,總建築面積9323平方米,為廣西第一例清水砼場館。一層為《地球往事——生物演化陳列》展覽。進入展廳,大屏幕播放的生命起源宣傳片,便開始娓娓講述一萬年前的地球故事,沿著牆上恐龍化石浮雕,步隨景移,巨幅的海洋生物海百合化石,配合中間的鐘乳石珊瑚叢、貝類化石,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久遠的時空當中。二層為《洞穴家園》,主要以介紹柳州的史前文化為主。作為享譽世界的「巨猿故鄉」,柳州在早起人類演化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伴隨人類文明的每一個進程,這裡均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層累。從柳江人遺址、白蓮洞遺址、柳江兩岸蘭家村遺址、響水遺址等,共同演繹了柳州70000年——4000年以來史前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
洞穴時代的柳江人生活
來柳州之前,我總在考慮一個問題,即柳州在我們廣西乃至中國,都是一座舉足輕重的工業城市,柳州有許多的龍頭企業,如柳鋼、柳機,他們的產品遍及國內,甚至遠銷到國外,特別是柳州產的汽車,奔馳在全世界的每一條道路上。即如人們的生活用品,像螺螄粉這樣小小的一碗米粉,也能遠涉重洋,為五洲人所垂愛,這一切,又都是柳州人的創造。為什麼柳州人的智能會如此高超?似乎都能從白蓮洞博物館裡找到答案。通過參觀館藏,不但讓人明白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柳州人的亙古,柳州文化的源遠流長,他們從遠古走來,從史前走來,甚至,這一碗深入大眾飄洋過海的螺螄粉,它的根源也來自於遠古,來自於史前,不見館裡珍藏著大量出土的螺螄殼化石嗎?說明他們的祖先,從史前就開始食用螺螄了,並且還會使用石器等工具來敲穿螺尾,或吸,或煮,或挑,總之他們不會是抓著一隻螺連泥帶殼去咀嚼吧?
這就是人類進步史,有創造,有傳承,才有進步,有發展!
(來自申弓微信公眾號)
作者簡介:
申弓,原名沈祖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小小說學會會長,中國小小說金牌作家得主。1981年起,曾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1000多篇(部),已出版小小說集《蜜月第三天》《粉紅色的信箋》《邀舞者》《沈祖連微型小說108篇》《聖潔》《男人風景》《申弓小說九十九》《做一回上帝》《母親的紅裙子》《有奈無奈》《得意忘形》《前朝遺老》《廣西當代作家叢書.沈祖連卷》《青山秀水》《東窗與西窗》等15部。曾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文學最高獎銅鼓獎、中國小小說最高獎金麻雀獎。部分作品入選《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成》《百年百篇經典微型小說》《微型小說鑑賞辭典》《中國新文學大系》《21世紀微型小說排行榜》等國家大書。有作品被譯為外文發表到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併入選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國家大學教材。曾供職於廣西欽州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