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一些人眼裡,西方的月亮總是比中國的圓。洋品牌一來到中國,身價似乎拔高了好幾倍。但說起中國製造,便是「便宜、劣質、海量、仿冒」等的代名詞。值此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之際,本報推出這篇報導,就是要用事實還原一些洋品牌的真實面目,還中國製造一個公正。
□ 本報記者 王 嘉
近年來,進口食品逐漸褪下了神秘的面紗,走進了普通消費者的生活,甚至成為了一種消費時尚。據國家統計局研究資料顯示,近5年來,我國進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在15%左右。許多大超市都設有進口食品專區,貨架上的商品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大街小巷,進口食品專營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此之外,各大電商平臺也針對進口食品展開了博弈。1號店設有進口食品、進口牛奶專區,而在淘寶上搜索「進口食品」,相關商家也多達上千家。
在不少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印象中,進口的零食、飲料不但味美,而且安全可靠。那麼,進口食品真如消費者認為的那麼有保障嗎?其實不盡然。
乳製品依舊是重災區
從1-4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名單中可以看出,乳製品依舊是質量安全的重災區。
1月,來自波蘭、德國、紐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的31個品牌共53626千克產品因大腸菌群超標、超過保質期等不合格原因,予以銷毀或退貨處理。2月,來自紐西蘭、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3個品牌5780千克產品因蛋白質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等不合格原因,予以銷毀或退貨處理。3月,來自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11個品牌18127千克產品因標籤不合格、菌群總數超標等不合格原因,予以銷毀或退貨處理。4月,來自法國、美國、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的16個品牌179985千克產品因亞硝酸鹽超標和酵母菌群超標、黴菌超標等不合格原因,予以銷毀或退貨處理。
這其中,廣州市瑞姆食品有限公司進口的紐西蘭嘉仕寶巴氏殺菌高鈣脫脂牛奶,分別於1月和2月因大腸菌群超標兩度上榜;由上海皆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進口的貝利維拉木桶製作原味黃油,分別在1月和4月因超過保質期和水分不合格超標兩度上榜,等等。
在這些數據中,不得不提一下嬰幼兒配方奶粉。這兩年「海淘」模式在中國急劇升溫,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海外嬰幼兒奶粉。據不完全統計,「海淘」奶粉佔據了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30%的份額。消費者為什麼對國外奶粉趨之若鶩?這是因為他們更相信海外奶粉的生產標準和加工工藝。但是從3~4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名單中來看連續兩個月都出現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身影,其中4月由溫州市糧油食品對外貿易有限公司進口的1891千克阿根廷維達樂幼兒配方奶粉3段800克/罐、維達樂較大嬰兒配方奶粉2段800克/罐、維達樂嬰兒配方奶粉1段800克/罐都違規添加了化學物質硫酸鐵。紐賓樂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進口的68千克紐西蘭艾卡娜幼兒配方羊奶粉3、艾卡娜較大嬰兒配方羊奶粉2、艾卡娜嬰兒配方羊奶粉1也因包裝不合格、灰分超標而榜上有名。
記者發現,在淘寶網站有售賣因灰分超標而上榜的艾卡娜幼兒配方羊奶粉3,當被問及店內在售產品是否是正規進口和是否涉及有問題產品時,店主一再保證是正規渠道進口,卻不肯回答是否有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證書。
知名品牌上「黑榜」
從1~4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名單中可以看到,前4月全國檢出質量不合格進口食品超千批,這其中不乏知名品牌,令人觸目驚心。
1月,韓國樂天夢巧克力塊被查出銅超標;新加坡4批美祿(固體飲料)被查出違規使用化學物質微生物。
2月,美國嬰幼兒輔食、零食品牌禧貝和嘉寶,分別因違規使用菌群和標籤不合規被勒令退貨;臺灣杜小月紅曲豆腐乳大腸菌群超標。
3月,永和豆漿因被檢出轉基因成分,這是自2011年至今永和4年內三陷轉基因門;中國免稅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荷蘭進口的萬樂珠珍寶裝果汁糖,超範圍使用、違規使用化學物質花青素;從德國進口的過八點薄荷巧克力,超範圍使用、違規使用化學物質轉化酶;被國人熟知的美國知名蛋糕粉貝蒂妙廚被檢出鋁超標。
4月,知名企業中糧集團旗下電商平臺「我買網」赫然在列。相比其他食品進口商進口產品被檢出黃麴黴毒素B1超標、包裝不合格、大腸菌群超標、食品添加劑超標等原因,我買網從荷蘭進口的卡斯芝士洋蔥小麥餅乾,竟然被檢出含有違規使用化學物質罌粟籽。
業內專家提醒,消費者應理性購買進口食品,不要盲目相信國外品牌,在購買進口食品時,儘量避免購買「三無」產品。注意查看包裝上是否有中文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