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老樓改造,配套增加了,8505戶居民住進「新家」

2020-12-21 京報網

透亮的窗戶,安靜的樓道,站在通州西營前街小區門前,住在這裡28年的老楊有一種感覺:一切都是簇新的,仿佛搬進了新家。


資料圖,張群琛 攝

記者從通州區住建委獲悉,「十三五」時期,通州區按照「自下而上、以需定項」原則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已改造老舊小區21個,建築面積75.2萬平方米,覆蓋戶數8505戶。

西營前街小區

老樓實現「逆生長」

位於中倉街道的西營前街小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曾經也是上檔次的住宅小區。然而,隨著樓齡漸長,管線老化、房屋漏水、道路坑窪等問題也不斷湧現。

怎麼能讓老樓居民住得舒心?2019年,西營社區啟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程,從安全保障、功能提升、環境整治等方面入手,集中解決居民最需、最盼的問題。屋頂平改坡、更換外窗、節能改造……一系列改造後,曾經髒亂差的老舊小區完全變了模樣。

中倉小區

廢棄鍋爐房變身社區家園

「居民需要什麼,老樓改造什麼。」 2018年,北京市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主要實施「六治七補三規範」,採用「菜單式」改造的方法。

「在北京市整體方案的基礎上,通州區提出優先實施原則,優先實施12345訴求集中、非節能、成片區改造項目,把老舊小區改造這件好事真正做到群眾心坎上。」通州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正在進行的中倉小區原廢棄鍋爐房改造,便是一次傾聽居民訴求的行動。中倉小區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小區,居民一直反映養老設施少,休閒設施少,生活有諸多不便。然而,要在老小區裡擠出空間增建配套設施,談何容易。2019年10月,街道提出把小區中心一座廢棄鍋爐房改造成社區家園中心,居民都舉手稱讚。

「這也是全區首個社區家園中心,預計年底前能完成主要改造內容。」上述負責人表示,「變身」後的家園中心,將擁有養老、醫療、休閒等功能。

玉橋南裡北區

增設14處便民服務設施

借鑑「勁松模式」,通州區也確定了兩個老舊小區試點項目,在改造中引入社會資本。其中,在玉橋南裡北區,引入的社會資本將用於8700平方米黨建廣場和活動場地的改造,並增設14處便民服務配套設施。在怡樂園二區,計劃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將原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禮堂和活動廣場改造為地上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左右的社區級鄰裡中心。

目前,玉橋南裡北區的改造已基本完成,預計本月將達到運營條件。怡樂園二區的改造計劃2021年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同步實施。

(原標題:通州老樓改造了 配套增加了 8505戶居民住進「新家」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趙瑩瑩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小崑山鎮第二期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復工,4310戶居民年底將住進「新家」
    小崑山鎮第二期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復工,4310戶居民年底將住進「新家」 2020-05-25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通州棚戶區412戶家庭搖號選房
    北京通州棚戶區412戶家庭搖號選房 京華時報  作者:周宇
  • 北京通州2200戶居民的老社區將換新裝,計劃明年3月開工
    「聽說您家的老社區要改造了?」「沒錯!說不定咱家就是下一個『網紅打卡地』呢!」記者一走進通州區玉橋北裡社區,就聽見一位居民熱情地向客人介紹這裡即將換新裝的消息。記者獲悉,近日,通州區玉橋北裡社區公共空間提升項目實施方案已得到北京市發改委的批覆。
  • 首批棚戶區居民開始選房
    首批棚戶區居民開始選房 ——2172戶通州居民明年收房安置房單價6000元/平方米據了解,被選房京貿家園全部為南北通透的純板樓,目前已經全部封頂,售價每平米6000元,預計在明年11月30日向選房居民交房。 昨天(9日),通州區上營棚戶區居民開始選房,這也是本市啟動棚戶區改造以來進行的首次選房。
  • 通州3大棚改拆遷項目又傳新消息,涉多戶居民住宅!
    獲悉,近日,通州多處棚改拆遷項目取得了新進展。 東方廠二期棚改 9月21日上午,玉橋街道東方廠周邊二期棚改國有土地住宅徵收項目正式籤約選房。
  • 讓居民體驗破舊立新的喜悅——我市紮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綜述
    如今,主城區33個老舊小區共完成改造面積56.66萬平方米,6472戶居民住進「新」房子。統籌規劃改善環境雜物亂堆放、消防配套設施不齊、排水不通暢……老舊小區建成已久,這些問題給小區居民帶來諸多隱患和不便。
  • 北京各區最新拆遷計劃公布
    不到3個月的時間,2095戶居民在預籤協議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已有40棟樓的預籤比例達到了85%,其中4棟樓的預籤比例達到了100%。天壇周邊簡易樓居民可以選擇購買的對接房源位於東四環附近,因安置房源有限,按照「先籤先選」的原則選房,選完為止。目前小區一期10棟樓已經接近封頂,二期還有8棟樓正在進行基礎施工。一期預計2017年6月交付使用。
  • 東四十條「筒子樓」改造交房 老住戶點讚
    原標題:東四十條「筒子樓」改造交房 老住戶點讚 「盼了多年的安居夢實現了!」 「危樓舊貌換新顏,能在這兒安享晚年了!」在東四十條25號樓住了近40年的孟月蘭今年68歲,說起老樓的變化,她笑得合不攏嘴。這棟建於1953年的「筒子樓」近期完成改造交房。
  • 40年老樓裝上電梯,西三旗街道這三個樓門的居民坐電梯上下樓
    7月初,在海澱區西三旗街道冶金研究院社區,小營東路5號院3號樓3個單元老樓加裝的新電梯正式運行,45戶居民開啟了坐電梯上下樓的新生活。「原來孩子們都勸我搬家,接我去有電梯的新房裡住。可我捨不得這裡的老鄰居、老朋友,一直盼著老樓加裝電梯的好政策能落實到我們這兒來。現在好了,夢想成真,上樓不用再吭哧吭哧爬樓梯了。」家住5層、今年66歲的韓世偉大爺說。據介紹,冶金研究院社區建於上世紀60年代,居民以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的退休職工為主,年齡大多都在70歲以上。小營東路5號院共有9棟樓,居民都盼著能加裝電梯。但只有3號樓和6號樓具備施工條件。
  • 南充南門壩舊城改造 1346戶居民選新房
    昨日,引人關注的南充市順慶區南門壩棚戶區改造工程傳出喜訊:歷時4天的順慶區南門壩棚戶區改造工程第三批居民還房現場會落幕,1346戶棚改回遷居民笑眯眯地選中了自己心儀的住房。據順慶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棚戶區改造指揮長王潤生介紹,南門壩棚戶區改造工程是南充市最大棚改項目之一,隨著第三批居民的順利選房,標誌著南門壩舊城改造工作基本結束,「昔日的南門壩棚戶區,如今已經蝶變為現代新城,成為了南充新的城市地標。」  即將遷新居 居民笑呵呵  72歲的趙永德夫婦,從2011年開始一直在外租房生活。
  • 前三門40多年老樓煥新:「家裡終於能擱雙開門冰箱了!」
    和平門外東街5號樓老樓改造後,王永良夫婦家的餐廳和廚房比以前寬敞多了。本報記者 鄧偉攝普通的暖水瓶旁,立著一臺簇新的雙開門冰箱,這是王永良在和平門外東街5號樓改造後新的家居面貌,新中有舊、舊中有新。隨著社會發展和北京城市建設的推進,方莊、回龍觀、亞運村……規模化的住宅樓成片崛起,前三門社區的「明星」光環漸漸褪去,歲月的侵蝕更讓這裡變成了老舊小區的典型:雨季漏水、冬季漏風、水管堵塞、樓道髒亂。「房子小,設施破舊,有些老人就搬走了。」同在5號樓的老住戶王京民說起,5年前開始,大家希望老樓改造的呼聲越來越高。
  • 北京東城區:老胡同華麗轉身展現新時代風貌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北京東城區在胡同治理過程中,破解老難題,探索新途徑,創造新經驗,讓昔日擁擠不堪的老胡同實現華麗轉身。記者近日來到東城區調研,探訪這一歷史性的變遷。   民生為本,建設好胡同人家   北京的秋天,藍天白雲映襯青磚灰瓦,胡同裡鳥鳴花香、綠蔭濃重,正是最美時節。
  • 北京通州:創意菌菇住進「魔幻太空艙」 室外寒風凜冽 艙內溫暖溼潤
    記者前往位於通州區漷縣鎮大香儀村的幾個溫室大棚,小白平、黃金針菇等十幾個菌菇正在悄然生長,經過簡單的技術處理後,這些品種的菌菇將住進「魔幻太空艙」,然後從大棚移居室內,甚至還走進北京多所學校課堂,用於農業知識科普。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通州漷縣鎮大香儀村一個300餘畝種植基地裡,幾棟溫室大棚裡種著西紅柿、草莓、各種葉菜,但這裡主要盛產的還是食用菌。
  • 北京:421個小區配電網陸續改造,未來30萬戶居民將告別用電掉閘
    在昌平區北七家鎮燕丹教師樓住了24年的琚希鳳阿姨,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新變化。她家住的老樓電纜老化、電容量不足,夏天一開空調就容易跳閘斷電,直到今年配電網徹底改造。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獲悉,今年10個老舊小區配電網改造計劃已基本完成,明年126個擬改造小區已啟動前期準備工作。
  • 北京一居民樓樓齡近六十歲 居民盼居住安全有保障
    外牆脫落 管道滲漏 樓體下沉 政府曾有改造計劃 居民未達成一致擱淺「這棟樓是1958年建的,到現在將近60年了,越住越不順心。」一位家住西城區馬連道東街2號樓的居民提到自己的住房環境,一肚子苦水。北京晨報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該小區2號樓、8號樓管道老化,樓道內汙水橫流,多處外牆脫落,有的地方甚至露出鋼筋。
  • 老樓蝶變:一攬子方案、「菜單式」改造 精準抓痛點長效建機制
    老小區煥新並不容易,在實施中存在產權複雜、居民意見不統一和後期維護三大難題。以朝陽區為例,全區181個老舊小區共涉及974家產權單位,大量單位經營困難,甚至已經倒閉,居民區隨之被棄管。產權單位連維護環境都捉襟見肘,更不可能出資進行大規模改造。即便由政府出資進行改造,後期也面臨著缺少管護的難題。
  • 5個老舊小區改造讓鮁魚圈的「老」居民樂享「新」生活
    市政小區不買房不搬家,老房轉眼變新房。這是居住鮁魚圈市政小區居民的新感受。最近,他們居住多年的小區有了大變樣:多年鏽蝕漏水的供水管道換成了新的,居民樓重新粉刷,安裝了路燈,重新鋪設了路面,小區內秩序井然,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鮁魚圈市政小區居民:原來破舊不堪的小區,現在感覺改變了,像是新建的樓房似的,完工之後給我們簡單試電的時候,老百姓都有一種過年的氣氛。
  • 鞍山路兩老樓啟動房屋徵收 近百戶居民籤協議
       早報訊 昨日,家住鞍山路11號的李鎮清順利辦完交房手續,住了34年的老式套房終於「住到頭」,她將拿著100多萬元的補償款,去兒子住的小區買個套二房。據介紹,市北阜新路街道鞍山路11號和15號兩棟老樓啟動房屋徵收,近百戶居民爭相籤協議辦理交房手續。
  • 青島市市北區:老樓舊貌換新顏 提高居民幸福感
    青島市樓院改造提升作為一項惠民利民工程,一直備受關注。前不久,青島市市北區鎮江路街道的幾處老舊樓院已經完成了外牆加裝保溫層等工作,舊貌換新顏,不僅為美化了轄區環境,讓居民們更真實感受到冬天的「溫暖」,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家住市北區北仲路57號的王阿姨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由於老樓建成時間長,許多硬體設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
  • 北京這些老舊小區即將整治!名單……
    電梯安裝單位為居民進行電梯卡發放儀式,居民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據了解,朝陽區柳芳南裡10號樓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6層磚混住宅樓,有54戶居民。3部電梯由房地天宇公司代建安裝,居民有償乘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