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文化休閒內涵,而城市的特色街區就是其核心載體,也是代表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標。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把場景營造作為深化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城市更新的著力點,以玉林愛轉角、巷子裡、音樂大道等特色街區打造為代表,運用「美學 體育 文創 消費」的概念,對多個城市空間進行提檔升級改造,打造出了一批獨具「老成都、蜀都味、國際範」的特色街區,創構了一幅專屬武侯的生活美學圖景。
場景營造 消費升級在美學體驗中完成
在玉林四巷,你隨處可見居民們搬著小板凳,圍坐在一起享受最愜意的成都慢生活,這裡的每一個「卡卡角角」都蘊藏著成都人文社區獨有的生活氣息和場景。
作為新型社區文化綜合體,玉林街道的「愛轉角」文創街區提供了文創與小店經濟共融的新型社區消費場景。在這裡多呆一會兒,你會看到,即使夏日炎炎,也擋不住爺爺奶奶們相約下午的評書表演;小朋友們和父母來到這裡,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手工皂;「80」「90」後會來到旁邊的咖啡鋪,點一杯冰美式,趕走夏日的黏膩。
傍晚降臨,當你走到玉林三巷的轉角,會看到一座木質白頂的「玻璃盒子」,與灰撲撲的舊巷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打開了哆啦A夢的任意門,來到了夏日的京都。
燈光透過白色的屋頂輻散出去,與屋外的兩棵老樹交織,樹影與居民樓的燈火彼此纏繞,不做一板一眼的界限劃分,讓社區的每個部分都相互延續。圍繞這棟建築走一圈,你還會發現,根本找不到這家「日式店鋪」的招牌在哪裡,只看到老爺爺們安逸地坐在長凳上悠閒地下著象棋。
這不是一間網紅店,而是一家為社區殘障人士設計的友好空間,叫做「巷子裡」。即便周圍的居民們可能不知道這間房子裡能幹什麼,但它還是成為了居民們放鬆休憩的神秘空間。
從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咖啡師田聰守候在這裡,為來打卡的市民和附近的居民做咖啡。田聰告訴記者,「巷子裡」是一個開放型的空間,每天下午是一天人流的尖峰時段,最多的時候一下午他需要製作100多杯咖啡。
「大家來到這裡,拍照喝咖啡聊天,這裡成為一個交流的窗口,許多人將更多開放性的有趣故事都帶到這裡。」玉林東路社區負責人楊金惠認為,老年人、青年人、兒童都能在這個兼具包容性與實用性的場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透明房子,白色的弧形頂篷與原木色的空間外貌散發著新的氣息,為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更多休憩、放鬆的「魔力」。住在周邊的居民,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都能在這裡稍坐片刻,感受生活的「溫度」。
多元場景 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步伐
最近成都街頭藝人正式回歸。首批開放的七個點位中,武侯區的來福士和大悅城點位出現了許多街頭藝術表演者,無數路人駐足欣賞。隨性而動的街頭音樂固然令人陶醉,但這不過是音樂武侯的冰山一角。對於武侯來說,音樂已經融入到武侯人的血脈之中,音樂在武侯隨處可聽。
走進位於音樂大道旁的絲竹路,你會看到各種音樂元素,仿佛是哪位音樂大師匆匆走過,把音樂具象化地灑落在了街上的每一處。除了街頭巷尾供人觀賞的「音樂」,絲竹路也少不了開放的音樂場地。絲竹路旁邊的老馬路就有這樣一個全民參與的音樂大會。「仲夏鄰裡節」「老馬·醉音樂」「社區音樂節」「趣味運動會」「遊園會」……老馬路社區的居民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事要忙,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活動要參加。老馬路社區還自己組織了一支民間樂團,樂團成員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這支樂團每次的現場演奏會都能帶來中西合璧的音樂享受。
聽完歌就著晚風,逛逛夜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大悅城,大悅青年共享集市最近開市。每晚這裡擺好了統一的桌子、桌布以及帳篷,構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吸引眾人駐足。在這裡,你能找到設計精緻的首飾、手機殼,便宜划算的二手物品。在夜市裡我們也能看到城市實實在在的煙火與活力。
最近成都的酒館酒吧開始復工,成都人的夜生活也終於回來。逛完夜市再去九眼橋酒吧一條街喝杯酒吃頓夜宵,時間剛剛合適!作為成都夜生活的地標,九眼橋酒吧街上匯聚了100多家各式各樣的酒吧,無論你是喜歡熱鬧還是安靜,無論你想跳舞狂歡還是小憩聊天,都可以找到一處適合自己的地方。
據介紹,今年武侯區正高標準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將著力打造「天府錦城」特色節點、「宜業宜居」功能體系和「天藍水碧」生態美景,進一步優化城市形態、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發展。
辦賽營城 讓體育運動 融入大眾生活
拆除160米沿街實體圍牆,破除5848平方米硬化地面,增添1600平方米綠化面積,設計2400平方米七人制足球場……拆違建、拆圍牆,增綠地,位於武侯區的「五大花園」片區正在悄悄大變身。6月30日,記者來到晉陽街道發現,經過「兩拆一增」的改造,吉順街運動公園已經對市民開放。
吉順街運動公園位於人口密集、環境老舊的「五大花園」片區,這裡曾是被圍牆圈起來的一片沒有生機的荒蕪之地。由於修建時間久遠,規劃不完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較低,周邊群眾缺乏休閒運動場所。
「我們遵循群眾的需求,突出公園城市特點,聚焦成都大運會做優城市生態,做『兩拆一增』工作。」晉陽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兩拆一增」將原本堆放建築垃圾的空地變為居民休閒娛樂運動的「後花園」,構建出運動休閒兩相宜的城市空間形態。同時,拆除公共區域的圍牆,結合地塊形狀設計規劃了七人制足球場,修建公共廁所及管理用房,鋪設座椅與健身設施,完善的公建配套,讓居民在感受到有型的環境美化和提升的同時,也感受得到不一樣的便利,提升「兩拆一增」的附加值。
「環境安逸,每天都會帶著娃娃來這裡耍一會」。開放的吉順街「運動公園」,讓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直呼巴適,也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了更加鮮活而生動的感知。
今年以來,武侯區利用城市邊角地、街頭綠地以及其他閒置地,建成了多個具有體育鍛鍊和休閒健身功能的社區體育公園。「下一步,我們將借大運會舉辦之機,圍繞城市有機更新,推動區域設施完善、交通優化、生態改善,把賽事籌辦同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功能品質優化、民生社會事業改善等有機結合起來,讓體育運動真正融入生活,增強居民幸福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區文體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鄭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