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點有一群受到救助的流浪動物等待領養。
記者 朱虹 文/圖
晚上走在靖江步行街,你經常會看到有一群人舉著宣傳牌,呼籲大家「領養代替購買」。他們都是「靖江小動物之家」的志願者,平日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業餘時間則是「靖江小動物之家」志願者群的一員。
「靖江小動物之家」的負責人蔣濤說,志願者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給流浪小動物一個遮風擋雨的「家」。市民如若有領養需求可與他們聯繫。
蔣濤是「靖江小動物之家」的資深志願者。「70後」的他有著一份體面的職業,說話也透著一股理性和沉穩。面對400人的志願者微信群,他既要參與群體的協調管理,還要承擔救助點的系列工作。
記者採訪時已近晚上9點,他和其他志願者才剛吃上飯。
「在救助點,我們請了專門人員做餵食、清掃工作,志願者主要負責觀察動物情況,看有沒有生病的徵兆,同時還要對一些『傷員』悉心照料。」說完,蔣濤又補了一句,「小動物們一旦生病就糟糕了。」
「靖江小動物之家」成立於2018年。在此之前,包括蔣濤在內的部分志願者在其他救助組織服務過,為了給這些小動物一個更好的環境,他們選擇獨立出來,從零開始。
給救助點選址就是一件讓志願者們十分煩心的事,要有足夠的空間,又要遠離居民區。幾經周折,他們在一處農場租用了近200平方米的區域。今年年初,他們還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給救助點做了「舊房改造」,從鋪磚到蓋瓦,樣樣親力親為。
想要救助流浪小動物,最難過的一關當屬資金籌集。蔣濤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志願者們都是無償幫忙,但工人工資、口糧、貓砂、治療等都要花錢,一個月至少需要一萬元,而這些錢都是志願者們自掏腰包,你一百我兩百地眾籌起來的。
救助點運營期間困難重重
蔣濤很喜歡小動物,自小養過的貓狗不計其數,現在家裡也有好幾隻貓,都是他從外面救助回來的。他說見不得小動物們在外流浪受苦,也是對生命的憐憫促使大家堅持到了今天。
救助中的困難很多,其中一個是動物救治困難。記得剛成立時,志願者們救回來一隻奄奄一息的貓,它的毛髮因為長時間待在骯髒的環境已經全部脫落,健康狀況非常差。但志願者們不願意放棄,精心照顧並堅持治療,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小貓才恢復了健康,後來順利被當地一戶人家領養。
採訪中,蔣濤說他不願公開救助點的地址,原因是擔心有人藉此故意遺棄動物。「之前有人知道了救助點的具體地址,偷偷把小動物遺棄到門口,人就跑了。很多都是還沒睜開眼睛的小奶狗、小奶貓,救活它們非常不易。」說到此,蔣濤嘆了一口氣。
接著蔣濤提起本月發生的事,有一名志願者在路上看到一隻約3個月大的受傷哈士奇,右眼的眼球都突出了眼眶。志願者將其帶到了寵物醫院,自費為其做了摘除眼球手術。如今,這隻哈士奇已經恢復了活力,看到志願者過來就撒嬌求抱,缺了一隻眼睛也不耽誤它展現調皮的本性。
蔣濤表示,能把這些流浪小動物從瀕死的狀態救回來,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若有領養需求可與他們聯繫
雖然救助點的動物們不斷被領養,但不時也有被收留進來的。如今救助點小動物的數量有100多隻。
「救助點的小動物大多數是中華田園貓、中華田園狗,一些人只想要品種狗,看都不看它們一眼。還有些人不要已成年的動物,想從小養起。」蔣濤說,在與動物們的日常接觸中,他感覺到小動物們其實很渴望與人類相伴,「救助點只要有人過來,狗狗們就特別興奮,圍著你走,拼命地用舌頭舔人,瘋狂示好。成年的動物年紀大了,但也懂事。」
記者看到一隻搖首擺尾的哈士奇,蔣濤說這是救助點的「釘子戶」,叫做「拐拐」,它已經待了2年。其實「拐拐」的品相很好,還是純正血統的哈士奇,但是它缺了一隻前肢,因而不受領養人待見。
為了幫助這些親近人類的小動物儘快找到一個溫暖的家,志願者們常常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布領養信息,蔣濤也會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在靖江步行街上舉牌子宣傳,上面寫著「領養代替購買」。
「雖然有意向的市民很少,但還是要堅持做下去,至少可以傳達出善待小動物的理念,即領養代替購買,以及如果不愛,請別傷害。」據悉,「靖江小動物之家」有一個同名抖音號,其他地區的市民如若有領養需求,可與其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