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觀察雜誌》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文章:遠程獵殺敵人的驅逐艦:世界上最危險的反艦飛彈。
文章稱,巡航飛彈雖然在歷史上主要被用於對地攻擊,但在今天卻提供了遠程摧毀敵艦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可預見的未來,海上衝突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哪一方擁有最強大的反艦巡航飛彈。
這些武器的屬性包括彈道-具有更高的複雜度和末端掠海階段可提高其生存力,速度-更快的飛彈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並更難以攔截,負載-載有更多爆炸物的飛彈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其他珍貴的屬性包括:射程-允許發射者在更廣闊的區域內攻擊目標並超越目標自身的報復範圍進行攻擊,隱身-使飛彈即使在高空飛行時也更難以發現,以及機動性-使飛彈更難以被瞄準。對於從軍艦和飛機上發射的巡航飛彈,更輕便,更緊湊的設計也很重要,可以允許發射平臺部署更多的火力。基於這六個因素,《軍事觀察雜誌》網站給出了目前世界上正在服役的反艦巡航飛彈中最危險類別的評估,這對海上力量的平衡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想像圖
「鋯石」(Zicron)
俄羅斯「鋯石」飛彈於2019年的最後幾個月開始服役,恢復了俄羅斯在反艦巡航飛彈能力方面的領導地位。俄羅斯曾在冷戰時期使用P-700和Kh-22等飛彈保持了這一地位。
該飛彈的終端速度為9馬赫,比它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快了幾倍,而且機動性極強,幾乎無法被攔截。據報導,這種飛彈得益於等離子隱身塗層,使其難以在遠距離被探測到,而且飛彈結構緊湊,可以從俄羅斯軍艦上的標準垂直發射單元發射出去。由於尺寸較小,可以在單個蘇聯時代P-700飛彈的發射位置中容納四枚「鋯石」飛彈。 「鋯石」撞擊的速度之快加上其高精度,使得它只需一次打擊就可以將敵軍戰艦撕成兩半,而且一發就可擊沉更大的戰艦。該飛彈的能力始終領先於任何競爭對手,並且該平臺在整個頻譜範圍內都保持了出色的性能。
Kh-32
這種先進的空射巡航飛彈將從2016年開始服役,可以接近高超音速,以4.6馬赫的速度撞擊目標。一些報告表明,該飛彈能夠達到超過5馬赫的速度,但尚未得到證實。
該飛彈的射程為1000公裡,由俄羅斯的Tu-22M3M戰術轟炸機搭載,這是俄羅斯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的新型飛機。Kh-32專為突破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而設計,可以在40公裡的高度上飛行-在美國保護航母打擊群的SM-2艦空飛彈可到達的高度的上方。
該飛彈的軌跡很難攔截,在其進攻的最後階段進行陡峭的俯衝-以極高的速度從上方直接攻擊目標,這使得對敵方雷達探測更加困難。該飛彈因具有極高的高度,速度,射程和先進的抗電子戰能力而倍受讚譽。一架Tu-22M3M中型轟炸機可以攜帶三枚這型飛彈,甚至一個較小的轟炸機中隊就可以攜帶足夠的飛彈消滅整個航母打擊群。
中國的YJ-18反艦飛彈
YJ-18
在「鋯石」飛彈服役之前,中國的YJ-18被認為是現代水面戰艦部署的最強大的反艦巡航飛彈。該飛彈被集成到人民解放軍海軍的052D型和055型驅逐艦上。後者最多能夠部署超過100枚這種飛彈。YJ-18飛彈於2015年被首次部署,由於其遠程和高衝擊速度的結合而在現代反艦巡航飛彈中脫穎而出。在最終階段加速到3馬赫速度之前,該飛彈以亞音速巡航覆蓋了大部分射程。這種最終速度足以一擊就將大多數軍艦撕成兩半,這可能比飛彈的300千克彈頭造成更大的傷害。結合先進的反電子戰能力和高機動性,該飛彈極難攔截,對敵方水面艦艇構成嚴重威脅。
蘇聯的P-700反艦飛彈
P-700
蘇聯的P-700是有史以來最重的巡航飛彈之一,是當時最重要的反艦巡航飛彈,至今仍能夠對水面艦艇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該飛彈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射程約650公裡,可攜帶750公斤的巨大彈頭。
這款飛彈在概念上與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所攜帶的P-270相似,但更大更強大,並具有獨特的制導模式。當齊射時,一枚飛彈會爬到更高的高度並為其他飛彈指定目標,所有飛彈都通過數據鏈連接形成一個網絡。它們以超過2.5馬赫的速度飛行,並由於其7000公斤的巨大質量產生了可觀的動能,因此它們通過一次直接命中就能消滅絕大多數敵艦。P-700的彈載計算機裝有抵抗敵人電子戰的系統,可確保很高的殺傷力,並可配備核彈頭。
然而,P-700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它的尺寸是軍艦上常規巡航飛彈的四倍。結果,即使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面戰艦,俄羅斯的基洛夫級巡洋艦也只能攜帶20枚這種飛彈,甚至驅逐艦都沒有辦法容納這款飛彈。
中國的YJ-12反艦飛彈
YJ-12
作為中國的新一代反艦巡航飛彈之一,YJ-12於2015年面世。它是一種輕型短程飛彈,可用於轟-6轟炸機和殲轟-7戰鬥轟炸機。儘管中國似乎更專注於彈道飛彈而不是巡航飛彈來提高其轟炸機的反艦能力,但YJ-12卻是此類飛彈的輕型對手。該飛彈性能卻相當優越,可以達到4馬赫的速度。
YJ-12飛彈可在380公裡的範圍內與目標交戰,並因其高速度,高機動性和500公斤重的彈頭而備受讚譽。
作者:微胖 版權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內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