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 在 前 面 ✕
#關於合肥年味 | 我只用美食說話#
來合肥玩的吃貨們總免不得要問上一句:
「合肥有什麼好吃的?」
提起這合肥美食,我就不得不來和大家好好說一說了。
到合肥,李鴻章大雜燴、廬州烤鴨、徽州臭鱖魚、曹操雞等是遊人必嘗的美味佳餚。但要說合肥的傳統特產,就要數那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的合肥四大名點了。麻餅、烘糕、寸金、白切統稱為合肥四大名點,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
合肥四大名點之一,歷史悠久,麻餅形如月餅,表面金黃.圓邊淺黃,表皮芝麻顆粒飽滿,分布均勻,食之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
合肥四名點之一,始於北宋末,具今八百年歷史,烘糕採用用糯米制米粉佐白糖、化豬油、飴糖熬糖汁,米粉與細砂糖混合用木製擀筒擀均勻,再放入鍋內蒸至軟、硬、散程度切片,烘糕主要特點香、甜、酥具潤肺消喘功效,相傳早北宋代合肥產種形似銅錢實餅,名金錢餅。
合肥四名點之一,筆桿般粗細,約寸,故名寸金,寸金特點表層脆,芯酥軟,粗細勻稱,全身白淨,軟,粘牙,入口香甜具橘餅、桂花特香氣,脆、甜兼得。
合肥四名點之一,白切用精緻糯米拌芝麻、白糖壓緊,用刀切片。白切特點:乳白透明片,薄甜脆拌芝麻,故是香、甜、脆三味俱佳優質名點。
又名廬江大彎餃,是安徽省合肥地區漢族傳統小吃,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合肥市三河鎮及合肥市市區部分地區均有。以秈米粉製成餃皮,豬五花肉及調料製成餡心,成餃後油炸而成。色澤金黃,外皮微酥脆、餡心味鮮美。已有近百年製作歷史。剛出鍋的米餃,形如彎月,色澤金黃,白泡泛起,外層餃子皮焦酥鬆脆,裡層的餃子皮軟糯嫩滑,而餡鮮美,實在是一種層次豐富的特別的口感。本地人又把它叫做「大彎腰」。
米餃只有當頓才好吃。所以即使米餃很好吃,我每次想帶去給舍友嘗嘗都不行呢。來合肥一定要趁熱吃哦。
曹操雞,又稱「逍遙雞」,是始創於三國時期安徽合肥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此菜系經宰殺整型、塗蜜油炸後,再經配料滷煮入味,直燜至酥爛,肉骨脫離。出鍋成品色澤紅潤,香氣濃鬱,皮脆油亮,造型美觀。吃時抖腿掉肉,骨酥肉爛,滋味特美,且食後餘香滿口。因而,以其獨具一格風味,受到來合肥旅遊的中外食客好評,曾留言讚美:「名不虛傳,堪稱一絕」。現今「曹操雞」這道美餚,尤以合肥逍遙酒家烹製最為出名,仍以當地優質仔雞為本,並配以曹操家鄉——安徽毫州出產的古井貢酒與天麻、杜仲、香菇、冬筍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蔥姜等18種開胃健身的輔料製成。
李鴻章大雜燴,是合肥名菜,此菜風靡全國,因此菜跟李鴻章有關,故名李鴻章大雜燴。
李鴻章大雜燴這道菜很有講究,且事先要做過「前期工作」,如以雞雜、肚片、火腿、麵筋、香菇、山筍、海參等墊底,用麻油酥燒,然後裝入陶盆,點以白酒、醬油等佐料,放在炭基上用文火慢燒,直至油清菜熟方原盆上桌,十分講究。合肥名廚對傳統的「大雜燴」在製作工藝上加以改進,用水發的魚翅、水發海參、水發魷魚、油發魚肚和乾貝、熟白雞肉、熟豬肚、熟火腿、淨魚肉、鮮香菇、嫩筍、水腐竹、鴿蛋,加蔥段、薑片、紹酒、精鹽、味精、雞精粉、白胡椒粉、白糖、蛋清、溼生粉、熟豬肉、雞湯、熟雞油為原料,所做的新式「大雜燴」,鹹鮮可口,醇香不膩。
料足怎能不味美,我就很喜歡吃這道大雜燴~
廬州烤鴨是一道安徽的漢族名菜。原系宮廷御膳美食,明時流入豪門至民間。該產品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鬱、皮酥肉嫩、鹹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桶鮮魚、桶魚,醃鮮魚,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製作過程有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醃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醃製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雖然我不喜歡吃臭鱖魚,但這道菜卻是我爸比最喜歡的。
安徽美食說不盡,徽菜實數一大菜系,全家福、鳳還巢、炒鱔糊、楊梅丸子、沙地鯽魚、銀芽山雞、紅燒划水、五色繡球、三蝦豆腐、翡翠蝦仁、紅燒大烤、蜜汁火方、腐乳炸肉、雪映紅梅、火腿燒邊筍、松鼠溜黃魚、砂鍋鴨餛飩,一品鍋、刀板香、醃鮮臭鱖魚、虎皮毛豆腐、問政筍、火腿燉甲魚、清蒸石雞(即石蛙)、楊梅圓子、鳳燉牡丹、荷葉粉蒸肉、青螺燉鴨、中和湯……光是想想,我就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