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管理專業是隨著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旅遊產業的發育而建立的一個新型學科。在我國,這門學科的產生只有二十年的時間,但已成為管理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科部門。旅遊管理已與工商管理並列,是管理學下的一級學科。
旅遊學概論、旅遊管理學、旅遊政策與法規、旅行社業務、旅行社管理、旅遊地理學、旅遊心理學、旅遊經濟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遊市場營銷、旅遊英語、旅遊會計學、酒店管理學、酒店餐飲學、旅遊學概論、旅遊文化學、旅遊資源開發管理、景點規劃與管理、旅遊安全學、旅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生態旅遊、旅遊客源、地區概況、旅遊財務管理、旅遊項目管理、旅遊信息系統、微觀經濟學等。
該專業培養適應新形勢旅遊企事業單位需要的一線服務與管理類專門人才,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較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具備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發展基礎,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從事旅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一)具有從事旅遊服務的基本知識及職業道德,熟悉相關的法
旅遊管理專業律法規;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禮貌待客,誠實守信,吃苦耐勞。
(二)了解旅遊服務部門主要崗位的服務流程及用語,能提供恰當的接待服務。
(三)具備主要崗位的服務技能,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具有在服務崗位使用外語與客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四)具備使用、維護及保養基本設施設備的知識與能力,能較嫻熟地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業務溝通和規範服務。
(五)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具有繼續學習,應用新技術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自我創新,勇於創業的能力。
(六)能取得與本專業相關的2張(或2張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
華僑大學旅遊學院
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
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系
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
旅遊與休閒管理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行社、旅遊景區、旅遊諮詢公司、旅遊電子 商務企業、旅遊規劃策劃機構、主題公園的旅遊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工作;或旅遊與休閒行業的自主創業。
具體如下:
1. 旅遊行政管理部門
2. 旅行社
旅行社各職能部門分為:業務部、計調部、接待部、導遊部、外聯部、財務部等。
3. 旅遊諮詢公司
主要業務包括:出境旅遊諮詢、國內旅遊諮詢旅遊管理專業、旅遊中介、商務考察諮詢、移民及留學諮詢、代訂全國各地酒店、代訂旅遊(商務)用車、會議會展、旅遊顧問、導遊培訓服務等。
4. 旅遊電子商務企業
旅遊業被認為是對網際網路敏感度最強的產業之一,與金融、軟體和網上書店一起被稱為最適合在網上經營的四大行業,由此可見,旅遊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前景看好。旅遊電子商務企業主要業務範圍包括提供旅遊信息,預訂酒店、機票、旅行線路及商旅實用信息查詢檢索等,比如,攜程旅行網和藝龍旅行網是國內外知名的旅遊電子商務企業。
5. 旅遊規劃策劃機構
畢業生可從事旅遊規劃與策劃,旅遊規劃策劃機構主要包括旅遊業發展規劃、旅遊景區規劃、旅遊策劃等業務。
6. 旅遊營銷策劃企業
新興的旅遊營銷策劃企業,是從原旅行社的業旅遊管理專業務部的營銷策劃工作延展擴大成為獨立的的旅遊市場的營銷策劃企業,是旅遊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從新分工產生的旅遊新行業。業務包括旅遊景區、大型旅遊演出、大型旅遊活動、旅遊線路以及旅遊目的地的市場營銷策劃;也從事會展的組織營銷業務。
7. 旅遊景區
畢業生可從事旅遊景區的經營和管理。
8. 主題公園
畢業生可從事主題公園的經營和管理。
9. 旅遊、休閒俱樂部
畢業生可從事諸如高爾夫俱樂部、健身俱樂部、攀巖俱樂部、沙灘浴場、沙漠滑沙俱樂部等行業的經營和管理,除此之外還有酒吧、KTV等娛樂場所的經營和管理。除上述傳統的俱樂部外一些大中城市或旅遊目的地也出現了中小型的適應當前休閒消費發展的俱樂部、「屋」、「吧」等,如:陶藝俱樂部(陶吧)、蠟染吧、釣魚俱樂部、烹飪俱樂部等。
10. 旅遊度假村
旅遊度假村是集娛樂、住宿、餐飲、歌舞廳、會議廳、大型停車場於一體的旅遊場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是度假休閒旅遊的好去處,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旅遊與休閒管理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旅遊度假村的經營和管理。
11. 旅遊職業中學、旅遊職業中專教學工作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對旅遊基層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各地旅遊職業中學、旅遊職業中專或職業中專、中學的旅遊班發展較快,從事旅遊中職教育也是旅遊本科畢業生就業不錯的選擇。
12. 旅遊與休閒行業的自主創業
旅遊相關各式各樣有個性旅遊紀念品商店,經濟型特色化的旅遊小飯店,有文化品味的酒吧與茶館,風味餐飲、小吃業,前面談到的陶藝陶吧、蠟染吧,教授種植花草、製作盆景的園藝吧,插花的花吧,攝影的攝吧等。城市與旅遊目的地的旅遊與休閒的自主創業可說是萬紫千紅,從當代人的旅遊與休閒消費需求中調查分析可以尋求到許多創業門道。
13. 走向鄉村,參與開發鄉村旅遊與休閒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