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富三代引起人質事件,電影《逃離德黑蘭》就是根據這個拍攝的

2020-12-06 靜靜時光

1979年11月4日,伊朗霍梅尼的追隨者攻佔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作為人質,這些人質被關押了444天。這就是歷史上的伊朗人質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連選失敗。後來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逃離德黑蘭》,就是根據這個為背景拍攝的。

這個事件的引起者是當時美國的超級富三代大衛·洛克菲勒,當時就是他聯合好友基辛格成功說服當時的總統卡特,邀請已下臺的伊朗國王巴列維到美國治病。在廢王抵達紐約時,霍梅尼的追隨者被激怒了,才造成了伊朗人質危機。

大衛·洛克菲勒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的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這份家業是由他的爺爺約翰·洛克菲勒19世紀下半葉創辦的,他爺爺在事業的巔峰時期,他曾壟斷了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因此得來「石油大王」的稱號。他爺爺在1910年個人財富就已達10億美元,成為地球上首個億萬富翁。

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期,「洛克菲勒」就是「美國財富和權力」的同義詞。「富不過三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可是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如今,歷經100多年了,洛克菲勒家族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了六代 ,但仍未現頹廢和沒落的跡象,他的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洛克菲勒家族是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這源於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奠基者老洛克菲勒的教導有方。

老洛克菲勒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他很注重對兒子小約翰·洛克菲勒的教導,他經常通過書信的形式指點孩子。洛克菲勒一生給兒子寫了38封信。這38封信,是洛克菲勒一生的思想精華,在這些信中,他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財富感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兒子。

後來這些信公開了,彙編成一本書,叫《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裡沒有雞湯,都是扎紮實實的糧食。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家書,更像一位老者的智慧書,這裡面洋溢著眾多人生哲理。

洛克菲勒這些信札的價值,有「天才銀行家」之稱的艾倫·格林斯潘說:「比洛克菲勒家族富可敵國的全部財富還要寶貴。」

李嘉誠更是常年把這本書放在枕邊,比爾蓋茨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推薦這本書。

在王思聰20歲生日時,王健林把這本《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當作生日禮物送給了王思聰。

洛克菲勒用智慧結晶而成的38封信,不是說看了這本書,就能一夜暴富,立馬就成為像洛克菲勒那樣的頂級富豪。但這本書裡面的很多智慧,我們可以學來,用於教育孩子、用來為人處世,這對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幫助的。

這本書,不同年齡段的人看了都會受益。成年人閱讀,可以自我完善,提升自我,是成年人的修身指南。孩子閱讀,可以讓他們從小獲得拼搏精神。這套書也不貴只要36元。不過一頓飯的錢,但卻可以讓你學到超多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美國使館在伊朗:電影《逃離德黑蘭》
    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但電影的呈現卻顯然宣揚了西方中心主義, 將東方世界野蠻化、醜化和異國情調化了, 具有強烈的東方主義色彩。東方主義是建立在關於「東方」與「西方」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區分基礎上的一種思維方式。以東方主義為視角, 從電影主題、人物建構和環境建構等三個方面分析電影《逃離德黑蘭》中的東方主義元素。
  • 1979年德黑蘭人質事件
    11月29日發生的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衝擊事件,使人不禁想起1979年美國駐伊朗使館人質事件。  1979年2月,流亡國外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領導了一場伊斯蘭革命,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
  • 探析:內賈德是否參與40年前德黑蘭人質事件?時間年齡都吻合
    其實伊朗與美國並非深仇大恨,只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仇恨美國,兩國關係迅速惡化,期間還發生一件事,更加劇了美伊之間的仇恨,此事就是「德黑蘭人質事件」,也叫「伊朗人質事件」。此事件已經過去40年,美國始終念念不忘。但近年來,美國有人認為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曾經參與40年前的「德黑蘭人質事件」。那麼內賈德到底是否參與1979年「德黑蘭人質事件」?
  • 德黑蘭往事:伊朗人質危機與美軍營救行動的失敗
    儘管伊朗國王頒布了戒嚴令禁止,但卻換來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德黑蘭,高喊「燒死國王」等口號。隨後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爆發流血衝突,導致數十人被擊斃,史稱「黑色星期五」。  到了1978年末,不堪重負的巴列維王朝被迫下臺,並於1979年1月6日離開伊朗。2月1日,流亡海外多年的霍梅尼就重返德黑蘭,在數百萬人的歡呼中加冕為第12代伊瑪目與伊朗最高領袖。但這並不是苦難的結束,而只是混亂的序曲。
  • 伊朗人質事件40周年,德黑蘭前美國大使館展示新反美宣傳畫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並扣押了館內的美國外交人員,該事件被稱為伊朗人質事件。40年後,在美國再度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的背景下,伊朗保守派舉行了對此次事件的紀念活動。
  • 英國電影學院獎揭曉 《逃離德黑蘭》力壓群雄
    由美國導演、演員本-阿弗萊克執導的《逃離德黑蘭》,繼在北美本土橫掃製片人工會獎、演員工會獎和導演工會獎之後,再度贏得英國電影界的賞識,一舉奪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三項重要大獎,成為本屆「英國奧斯卡」的最大贏家。史匹柏的《林肯》之前雖以10項提名領跑提名名單,但最終只得到最佳男主角一個獎項。
  • 逃離德黑蘭!
    或許只有落地中國的那一刻,這場鼠年之春上演的逃離德黑蘭的電影才算落幕。
  • 驚心動魄的失敗,真正的折戟沉沙,美國營救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
    這些激進的舉措本來並不好推行,但恰逢趕上了石油危機引起的石油價格暴漲,伊朗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工業企業表現非常活躍,表明上看起來的確是一片欣欣向榮。 就是現在伊朗的工業基礎,也是巴列維時期打下的。
  • 憲監會粉碎穆薩維希望 德黑蘭或複製"人質事件"
    此外,伊朗四個親政府的學生社團23日下午在德黑蘭英國使館外舉行示威集會,抗議英國等西方國家幹涉伊朗內政,並威脅可能「複製」1979年美國使館綁架人質事件。禮薩·巴列維一度哽咽革命衛隊揚言武力鎮壓美國媒體6月23日報導稱,近千名穆薩維的支持者6月22日下午不顧禁令,聚集在德黑蘭市中心的Haft-e
  • 好萊塢的一些改編都引起了人物原型的不滿!
    《逃離德黑蘭》Argo (2012) IMDB評分7.7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因為《逃離德黑蘭》贏得了三項奧斯卡金像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獎。但是影片中的內容是非常不準確的,尤其是在整個解救人質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加拿大的作用。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曾親口回應《逃離德黑蘭》實在編造東西,他說:「我的判斷是,這種英勇而出色的舉動應該歸功於90%的加拿大人,而電影實際上忽略了加拿大人的任何貢獻。」
  • 首次電視直播的反恐行動,SAS揚名之戰,伊朗使館人質事件
    其中一名記者為寫關於德黑蘭美國使館人質危機的報導在採訪伊朗的文化官員。這下可好,自己也成故事裡的角色了。而武裝分子襲擊使館,也是受到德黑蘭美國使館事件的啟發,打算依樣畫葫蘆來這麼一回。武裝分子在佔領使館時開了槍,那名被制服的駐使館的英國警員也及時按下身上對講機的緊急呼救按鈕。這使得英國警察迅速獲知有情況發生並作出對應包圍了使館。
  • 尤裡卡:逃離德黑蘭禁忌,去大馬士革末日狂歡
    一部電影南疆回到北京,恰巧看到一部2017年的伊朗導演阿里·蘇贊德的電影--《德黑蘭禁忌》(Tehran Taboo),思緒又拉回了兩次伊朗的經歷。這次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直接飛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這座城市的五味雜陳我之後會專門來說說,這次還是說電影,會有輕微劇透。電影講述了在嚴苛宗教環境下的伊朗,三個女性的暗黑命運。電影的尺度相對伊朗的宗教環境來說,估計導演和演員都得被絞刑。
  • 逃離德黑蘭禁忌去大馬士革末日狂歡
    這次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直接飛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這座城市的五味雜陳我之後會專門來說說,這次還是說電影,會有輕微劇透。電影講述了在嚴苛宗教環境下的伊朗,三個女性的暗黑命運。電影的尺度相對伊朗的宗教環境來說,估計導演和演員都得被絞刑。
  • 1979年伊朗扣押美國人質事件——美伊關係惡化的根源之一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在美蘇冷戰之中,兩國爭奪的關鍵地區之一便是伊朗。憤怒的伊朗人民認為美國人試圖救濟這位剛剛被自己推翻的國王,他們衝進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控制了整個使館區,並扣押了60名外交人員作為人質。此事本來可能只是個短暫的外交衝突,但霍梅尼在使館事件之後立刻表態,聲稱美國大使館是陰謀的產生地,他們試圖推翻共和國。事態很快升級為國際衝突。美國總統卡特進行了強有力的報復,他對伊朗實行石油禁運,並凍結了120億美元的伊朗資產。
  • 40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經典電影推薦
    10.刺殺賓拉登本影片根據911時間的一手真實資料拍攝。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後, 美國發動追捕和獵殺行動,目標是蓋達組織頭號人物——奧薩馬·賓·拉登。通過1996年首次經金光林導演拍攝成舞臺劇『Come and See Me』並根據實際調查資料與採訪記錄等,2003年被正式搬上銀幕。但由於案發不過才過了短短十年,案發地區華城及當時相關者、受害者家屬依然很敏感,加上還未結案,尤其源自真人真事,這無疑表明這是一個敏感指數頗高的素材。因此,負責拍攝的導演亦深感為難。
  • 澳門「捕狼2019」:演練應對酒店人質劫持事件
    中新網3月22日電 據澳門特區政府網站消息,為加強澳門警方、相關特區政府部門及博彩企業,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訊息通報、聯合指揮調度,及協調應急能力,22日凌晨,澳門共計10個部門及機構,舉行了代號「捕狼2019」娛樂場突發事件演練,過程順利。
  • 澳門「捕狼2019」:演練應對酒店人質劫持事件(圖)
    圖片來源:澳門特區政府網站  演練模擬在路凼城威尼斯人酒店的某貴賓廳內,發生一宗多人持械尋仇、搶劫及挾持人質事件。事件中有6名匪徒強闖貴賓廳,砍傷3名賭客,期間共搶去300多萬籌碼,現場一度混亂並有多人跌傷,保安員隨即進行疏散,並將事件通知澳門司法警察局及博彩監察協調局。博監局經了解事件後,隨即啟動重大事件聯動機制。混亂中,先後有3名匪徒逃離現場。
  • 強烈推薦五部根據真實恐怖襲擊事件改編的電影
    《六天》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1980年伊朗駐倫敦大使館遭六名恐怖分子襲擊,而SAS(特種空勤團)戰士等和恐怖分子的對峙持續將近六天,第六日最後的反擊開始---《火狐一號出擊》 1976年6月27日,四人劫持了一架法航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