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味在西關」,領略廣州美食少不了去西關走一趟。去上下九,按攻略前往人頭湧湧的寶華路?而就在隔壁的正宗西關味道老街卻常被人錯過,它就是老街坊們捧場而又不張揚的——「多寶路」。
西關是個很有歷史的區域,西關有「三寶」:寶源路、寶華路、多寶路。這裡的每一條路都有很多故事,走進多寶路,你會發現真是路如其名,「寶貝」多多。
「多寶路」名字的由來,來自於一位出生於廣東順德的晚清名臣——鄧華熙,他曾任過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撫、山西巡撫等職,官至二品大員。曾兩次向道光帝薦讀《盛世危言》,後來辭官回廣州居住。孫中山建立民國後第一個拜訪的人便是他,還曾向其請教治粵之策。
鄧華熙辭官回廣州之後,一直住在現今多寶路附近,因為他威望頗高,後來受街坊推舉為街道命名,他便取名為「多寶」,也稱多寶大街。後來多寶大街與寶慶新街合併,就叫「多寶路」了。和旁邊叫賣聲喧囂的寶華路不同,多寶路就像個內向的小妹般,內斂又安靜。
從街口開始,甜品店便三兩步就出現一間,店面雖不大,但都是經營多年的老字號。
「仁信甜品」是廣州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了,主打各種奶製品,當家甜品雙皮奶、姜撞奶是進店必點的招牌。
這一間「開記甜品」,也是正宗的老西關味道,尤其是招牌的香草陳皮綠豆沙是祖傳四代的秘方傳承,椰汁黑糯米和手磨芝麻糊也是獲過獎的,很值得一試。
「麗的面家」是一間港式管理的粵式麵館,店面有老派的港式風格,就是90年代TVB裡面經常看到的那種樣子,是香港米其林一星「何鴻記粥面專家」的老闆和香港著名節目黃麗梅(梅姐)一起創立的,還有美食家蔡瀾的加持,是專做廣式竹升面和燒臘的餐廳。
竹升面這種尋常小吃老城區隨便一條街上都有,但也就是這種最普通的東西反而要做到老廣認可的並不是太多,道理如同有人說過「一碗家常蛋炒飯才是最見廚師的水準」一樣。
「麗的」竹升面很彈牙並有濃濃的蛋味,湯頭清澈不渾濁但是濃鬱鮮甜,很多對粵式竹升面不是太喜歡的人都會覺得這間店出品好吃,有水準。雲吞飽滿爽口又鮮甜,燒臘夠香且汁水飽滿,就連粥也是下足料和工夫熬出來的,價格不親民,但對食材的認真讓人吃過後覺得絕對物有所值。
粥也是一定要試的日常美食,或許全國也只有廣東會將一碗平淡無奇的白粥變化出千種滋味。當你看到廣州食店招牌上那一連串的各種粥名,會奇怪它到底是粥呢還是一味菜呢?
雞粥、魚片粥、柴魚花生、艇仔粥、狀元及第粥等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白粥竟被玩出上這麼多花樣。綿滑的粥底,加入新鮮的各種食材,鮮美又滋養。
腸粉是廣州最有群眾基礎的小吃,這種價格親民在廣州稀鬆平常的食物,在離開廣東後卻難覓蹤影,來廣州一定要試試。材料並不複雜,但是米漿的配比和豉油的熬製,每家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如果誰家直接將超市買來的豉油直接淋上去,簡直就是尋死的行為。
這間「生記腸粉」開了二十幾年,懷舊的老鋪裝修,一桌一凳都彰顯西關情懷。主打西關布拉腸,就是將磨好的米漿薄薄的攤在布上,再鋪上喜歡的材料,比如牛肉、豬肉、香菇等等蒸熟,淋上特別調製的豉油而成。
生記的豬肝腸粉很出色,豬肝剛剛斷生,口感厚實但不發硬,粉皮也夠薄,淋上獨門豉油後趁熱吃,裹上了豉油的粉皮和肉類組合,鹹甜而有回味。
涼茶也是廣州的一大特色,外地朋友不一定知道廣州的腸粉,但是一定聽過廣州的涼茶。涼茶的知名度在省外不亞於老火靚湯和生猛海鮮。在廣東以外的地方,大家都將涼茶等同於王老吉那樣的飲料,而當來到廣州喝上一杯之後,紛紛大呼:這麼苦,明明是中藥!
很多人也無法理解廣州人愛喝這麼苦的茶湯,這分明就是自討苦吃。
廣州的溼熱天氣讓身體容易出現一些小毛病,比如上火、感冒等等,輕微的頭疼腦熱一杯涼茶下肚很快就好了,不需要去看醫生,普普通通的一杯涼茶可以解決市民日常的很多健康問題。
君不見廿四味、癍痧、五花茶、菊花雪梨在廣州街頭遍地開花,已經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廣東四大發明的「粥粉面飯」之外,多寶路上也有不少粵菜美味可供選擇,這裡食肆密集,有的一棟樓裡面就開有好幾間餐廳。
除了眾多的平民小吃外,也有不少的歷史古蹟可以看,曾經的西關居賈之多,為廣州之冠。作為「西關三寶」之一的多寶路上現在仍有一些明清時的舊建築。
多寶路219號為中國致公黨中央黨校舊址,現為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紀念館,講述著一段被淹沒的輝煌歷史。
多寶路179號為民國時財長杜海和的公寓, 高大的羅馬式立柱,歐式建築風格非常顯眼。
在民國時期,多寶路一帶除了富商之外,還有很多粵劇明星、書畫家等都居住此地,眾多的文人雅士常常聚在多寶路交流雅興。
粵劇界很多明星都在這條街居住過,何非凡、林少群、林錦屏、羅君超、黃不滅等等,也因為很多粵劇界人士在這裡,1958年的時候,粵劇名家白駒容還在多寶路上捐資建了一所養老院,為諸多的粵劇界老人安排晚年的生活。
但現存粵劇藝人的住宅不多,多寶路77號為武打小生千裡駒的故居。
相較於高樓林立的新城區,廣州的老城區可能新舊建築交錯在一起而顯得雜亂無章,但又往往是這些大小新舊不一的店鋪、幾十年如一日為街坊服務的老字號,成為老街的靈魂所在,哪怕就是街坊的瑣事拌嘴都顯得親切。
普通市民的生活就如這條街上最多的美食一樣,鐘鳴鼎食不常在,粗茶淡飯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