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相傳遠古時期,舜帝曾經冊封天下十二座名山,醫巫閭山就是其中地理位置最北端的一座。歷史上,醫巫閭山以北都叫做東北。我們現在所說的東北,是山海關以北,漠河以南,烏蘇里江以西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而所說的大東北,還包含了內蒙古的蒙東地區。大東北,三面由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環繞,廣闊的平原地區則穿插排布著松花江、嫩江以及遼河等數條河流。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就在這白山黑水之間。「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落在飯鍋裡」,過去,東北人總是樂於用這樣的詞句來描繪這片富饒的黑土地。(《振興東北》紀錄片)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地區(赤峰市、興安盟、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土地面積為126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2004年GDP總量1.6萬億元,佔全國的11.76%,人口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9.18%,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自然地理單元完整、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歷史近似、經濟聯繫密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地理與自然資源
東北地區南北跨越17個緯度,東西橫貫20個經度,呈三面環山、中部敞開的地表結構。東北地區是我國森林面積最大的區域,自然景觀以森林和草甸草原為主;土壤類型複雜,黑土為其代表性土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區域之一。
東北三省土地總面積約佔全國的8.3%,2002年全區耕地面積為21.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68%;人均耕地面積0.309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倍。東北三省礦產資源分布廣,種類繁多,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4種,佔全國已探明礦種的64%,其中有近60種為大中型礦床。累計探明儲量佔全國首位的有石油、鐵、金、鎳、錳、鉬、菱鎂、金剛石、石墨等;居全國前五位的有銅、鎂、鉛、錫、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鐵礦保有儲量為1241.6億噸,佔全國儲量的1/4;石油儲量佔全國1/2以上;煤炭669.1億噸,佔全國9%,油頁巖儲量211.4億噸,佔全國68%。
東北地區是全國重點林區,現有林地面積4393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為37億立方米。東北林區木材品種齊全,林質優良,樹的種類有100多種。全區有野生動物1000餘種。除飛龍、雕、天鵝、東北虎、鹿、紫貂等30餘種珍稀動物外,經濟價值較高的還有林蛙、花尾棒雞等。森林野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400多種,可食用植物1000多種。東北地區天然草原野生植物也比較豐富,已查明的野生經濟植物就有800餘種。這些野生植物的潛在價值在數百億以上,堪稱我國的「生物資源寶庫」。
建國初期,東北是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搖籃,為國家重要戰略物資儲備和工業化建設奠定了紮實基礎,「一五」和「二五」時期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中有56項分布在東北,後來又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尤其在裝備製造業方面形成了強大的基礎,是「共和國的總裝備部」。目前,東北地區汽車產量佔全國的1/4,其中重型卡車產量佔全國的1/2,船舶產量佔全國的1/3。同時,東北地區還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大量的國有企業通過改制和結構調整,取得了許多豐富的經驗,為改革和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但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後,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技術基礎和制度環境明顯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同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也不斷出現,並在局部地區形成比較尖銳的態勢。這一過程的出現,既有制度變遷的原因,也有經濟和技術的原因,更有資源環境的問題。(摘自金鳳君等著《東北地區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形成過程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繼沿海開放、西部開發戰略之後,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考慮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以2003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為標誌,實施振興戰略已經三年了。
· 黨的十六大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開採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 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先後赴東北三省就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進行調研
· 2003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思路
· 2003年9月10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 2003年12月,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成立 <<<更多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效應開始顯現
以2003年10月下發的《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為標誌,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已經三年多了。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步伐加快,對外開放度提高,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就業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可以說,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是東北三省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經濟步入快車道。一是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與全國差距逐步縮小。2005年,遼、吉、黑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為12.3%、12%、11.6%,比2003年分別加快0.8、1.8和1.4個百分點。2003、2004和2005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分別為10.8%、12.3%和12%,比當年全國各地區加權平均增長速度分別低1.3、 1.1和0.88個百分點,差距逐年縮小。 <<<更多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出臺 蒙東地區納入振興規劃
2007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批覆全文專題報導),要求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8月20日,《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發布,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這片面積為145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為1.2億人的土地,今後無疑將引來更多關注的目光。
根據規劃,我國將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體制機制較為完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城鄉、區域發展相對協調,資源型城市良性發展,社會和諧,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不僅僅包括東北三省,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
內蒙古對於把蒙東地區列入東北振興規劃非常積極,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急於藉助東北振興的政策發展本地。
從地理上看蒙東地區和東三省是一個整體,內蒙古高原是東北的一道屏障,東北許多河流如黑龍江、松花江等都發源於這一帶,從資源的接續問題、能源需要問題上考慮,東北振興離不開蒙東。
編輯:肖亭 來源:振興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