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和平論壇午餐會演講時表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不會因仲裁結果受到任何影響。新華社記者才揚攝
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世界和平論壇16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與會中國專家指出,日本近期積極插手南海問題,目的之一是減輕其在東海、尤其是釣魚島問題上面臨的壓力。只是,日方這麼做很難如願。如果日本真想改善中日關係,就不要在兩國間製造新的分歧。
【日方難以如願】
早有國內外專家指出,日本之所以積極插手南海事務,玩的是「圍魏救趙」把戲,重要動機之一就是把中國和國際社會的關注點牽制在南海,從而減輕日本在東海、特別是釣魚島海域附近的壓力。
在世界和平論壇「亞洲安全框架與中日關係」小組討論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認為,日本或許陷入了一個嚴重的認識誤區。
「南海和東海實際上確實是『連通』的。南海問題升溫,東海問題會隨之增加壓力。如果日本插手南海問題的話,各方壓力會回傳到東海,」高洪告訴新華社記者。
「但是,這個連通部分的中間是一個『單向閥門』,」高洪強調,「也就是說,南海問題升溫會導致東海壓力增大,但如果有一天在南海問題上各方壓力都降了下來,東海問題的壓力會隨之降下來嗎?我認為不會。」
【背後政治野心】
中國前駐日本大使、原聯合國副秘書長陳健認為,近年來日本政治發生了二戰後最劇烈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希望藉助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從經濟大國變成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經多次談到,他的歷史使命就是在任內修改憲法,使日本在亞太安全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陳健說,「日本政府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不僅炒作中日之間的島嶼爭端和中國威脅,而且還要插手南海問題,中國媒體把它叫做『刷存在感』。」
二戰期間,日本非法侵佔中國南海島礁。二戰結束後,中國收復南海諸島並恢復行使主權。「日本插手南海事務,是對二戰成果的反對,中國人民絕對不會答應,」陳健說。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16日在世界和平論壇首場大會上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也表示,日本曾佔領南海島嶼,在南海仲裁案上並不適合介入。「日本和美國基本上應持靜觀態度,不應向中國和菲律賓施加壓力、敦促它們接受仲裁結果。」
如何改善中日關係?陳健認為,日方不應再在兩國之間製造新的分歧。「我們兩國之間已存在釣魚島問題,日方不應把南海問題變成中日之間新的爭議點。」
【做好風險管控】
對於安倍政府妄圖修憲的意圖,東京財團研究院主任、原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員小原凡思並不認同。「學界很多人都是反對安倍修憲的,但最後做決定的還是政府。」
至於日本普通老百姓,「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與鄰國的領土爭端」,小原說,「現在的中日關係冷卻或者惡化,我們也感到非常失望和難受」。
提及近幾個月中日軍艦和軍機在東海發生的摩擦,小原呼籲兩國要消除誤解,儘快啟動兩國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協商。(鄭昊寧)(新華社專特稿)
點擊查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