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與幾位老友到長沙南城遊走,回來好多天了。有兩處地方,總在自己眼前浮現,抹不去,忘不了。這是兩處與書有關的地方。一處是孩子們念書的泰禹小學。一處是市民們購書與讀書的德思勤24小時書店。
那天,一走進這個小學,我的眼睛就不由得睜大起來,面前的校園,太美了!仿佛走進了一個童話世界。學校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時期開學的。一進校園,就見到一個童畫味極濃的一排供孩子們洗手的洗手池。一條用彩色馬賽克裝點的飛龍架在水池上面。一個個水龍頭就安在這條龍身上。校園開闊、潔淨、美麗。有草坪、樹林、雕塑。幾棟建築,分工明確。整個校園,設計者匠心獨具地把它裝扮為一隻騰飛的鳥。雖是小學,竟有體育館、美術館。更使你無法想到的,還有泥塑工坊。我們來到時,見到很長的一個工作檯上,許多孩子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玩著泥巴,塑著自己喜歡的各種動物和人物。只見一坨坨泥巴,在一雙雙小手裡,不一會就變成了形態生動的狗、豬、貓……穿過這個工作檯,我們走進了他們的泥塑作品陳列室。一條長長的龍舟上,排列著數十個形態逼真地泥人雕塑,正在奮力划槳吶喊。陪同的老師問我:「你猜猜,這龍舟有多長?」我看了看,答道:「六米左右。」「對,六點一米。寓意孩子們的節日:六一。」「這都是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我問。指導老師很是自豪地告訴我:「全是孩子們的作品。我的作品,放在那邊呢。」我們跟著她,來到了陳列她的作品的木架前。其中一組一男一女一孩子的雕塑,神態生動得令人至今難忘。這位女老師坦露心跡地告訴我:「這一男一孩子,是我最親的人。其中的那個女的,像我嗎?」啊,我似乎一下明白了什麼。她的創作是從她最親的人、自然也是最熟悉的人開始啊!這陳列室裡,還有一個燒制泥塑的爐子呢!真可謂全副武裝。
泰禹小學的校園美麗,泰禹師生的胸懷更為開闊!他們的老師還帶著孩子們、帶著孩子們的作品走出國門,先後到日本、荷蘭訪問、交流……聽著,看著,這些,那些,在我心頭掀起波瀾。許多往事,止不住地往心頭湧!六十多年前,我和面前洋溢著幸福笑容的孩子一般大的時候。在家鄉的一座小學念書。春荒時,每日清晨,吃一點蔬菜拌一點糠粉煮的糊糊去上學,中午挨餓,到下午放學走回家時,雙腿餓得發軟。六年級,全班其他同學,都戴上了紅領巾,成了少先隊員。唯有我……這時,學校裡要把我們班,建成紅領巾班。班主任老師,也是少先隊員輔導員,找我去,不解地問我:「你怎麼這麼不上進,連入隊的申請都不寫呀?」我「哇」的一聲,在老師面前哭了:「我家裡窮,交不起三角六分錢的紅領巾費呀!」老師沉默了。後來,他為我代交了三角六分錢紅領巾費,使我成了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面前泰禹小學這美麗幸福的景象與六十多年的我上學時的景象,交替在我面前湧現……我們中華大地,這片古老的國土,這一個甲子間的變化,是多麼的翻天覆地呀!
我正在校美術館欣賞孩子們的作品時,突然有人領著一位女士走到我的面前。「我當年演過你的作品呀!」「這……」我一下愣住了。她告訴我,她幾歲的時候,在花鼓戲《碧螺情》裡演過女主角金竹的女兒歡歡。一段往事,於是又浮現到了我的面前。那年,《山道彎彎》在文壇著實火過一把。一時間,電影、電視劇、京劇、歌劇、廣播劇、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一齊把這部小說改編上演、上播、上映。河北梆子還晉京演出。湘鄉縣、望城縣花鼓劇團分別將其改編為花鼓戲《碧螺情》與《新螺女》上演。湘鄉縣改編的《碧螺情》,連演百場不衰,獲得省裡的大獎。「你是湘鄉的?」我問。「不,我是雙峰的。當年,我們縣的劇團也演這個戲。」歲月如流水啊!當年這位只有三、四歲的小演員,如今已是四十大幾的大嫂了。這次意想不到的相遇,送給我意外的驚喜,也讓我無比的感嘆!
就在這座學校不遠的地方,有一家書店,名叫德思勤24小時書店。顧名思義,是一家全天候不關門的書店。創辦者有一個極具思想高度的口號:為城市點一盞不熄的燈!
走進這家書店,見到面前的場合,我驚訝了!曾經,我到過北京、上海、廣州的一些書店,場面這麼大,環境這麼雅的,還真不多見。店裡,除陳列著不知多少萬冊書籍之外,還有若干個供來店讀書、品書者使用的環境優雅的場所。書店創辦者是一位取有男性名字的女士,叫高毅。她告訴我,書店所在地,是一個高端的創意小區,匯集了從天南海北懷惴著美好夢想來的年輕人。夜幕落下,他們中的許多人,就走進了這裡,整夜整夜的,在這裡思考,在這裡完善他們的創意。這裡是他們創意落地的前沿陣地。這裡是他們圓夢的福地。
人老了。常常會觸景生情,回想往事。我十七歲進軍營。在部隊迷上文學。可連隊裡只有一個一、兩千冊圖書的閱覽室。那點書,很快就被我啃完了。駐地在海邊,不遠處有一個勞改農場。農場有一個圖書室,書比我們連隊圖書室多。為此我常常往那裡跑。為了方便看書,我送給了管理員一雙部隊發的軍鞋,被人告發後,說我送鞋給勞改釋放犯,立場不穩,遭到警告處分。當兵的,每月六元錢津貼費,三個月還要家裡寄上十元錢。實在無錢購書。只好一有假期,就往離駐地不遠的汕頭市跑,鑽進那裡的古舊書店看書,常常是席地而坐。一看就是大半天。回來時,買上一些舊雜誌。記得當時的《人民文學》,新的是三角八分一本,別人看過後送到這裡,這時賣出去是每本八分。別人說:「舊的呀!」我說:「我沒有看過的,都是新的!"
面對面前碩大優雅的書店,回味自己當年讀書的往事。那個書店創辦者的口號,又浮現在自己面前:為城市點一盞不熄的燈。真是感想連連:這是一盞助年輕的創意者圓夢的燈,這是一盞使廣大市民增長知識與智慧的燈!
作者簡介譚談,中國著名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生於湖南漣源,1959年進廠當徒工,1961年參軍。1968年復員回煤礦,先後做過電焊工、礦區宣傳幹事、記者;1978年調《工人日報》當記者,同年調入《湖南日報》文藝部;1984年調湖南省作協任專業作家;1985年當選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後任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1995年,當選湖南省文聯主席。並先後擔任中國文聯全委、中國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風雨山中路》《山野情》《山道彎彎》及《譚談文集》等;2002年,被評為湖南省首批優秀專家。
來源 | 雨花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