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閒居之時,觸景生情,寫了一首《生查子》,盡顯悲涼傷感

2020-12-06 百日文說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文人留下的作品,這都是現任為後世的人留下的瑰寶。宋朝作為整條歷史線中最為重視文人的朝代,這個時代留下的文學作品也是比較多的。辛棄疾就是宋朝的一位豪放派的詞人,他生於被金人佔領的北方。

雖然辛棄疾的文採很好,卻並不耽誤他是一位能夠帶兵打仗的將領。在辛棄疾晚年的時候,依靠寫詞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平。人在不同的年紀會表達不同的想法,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發生改變。

《生查子·獨遊雨巖》是辛棄疾優秀的作品之一,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01所處的時代背景

北宋覆滅之後,辛棄疾出生。生於戰亂,再有才華的人也無法獨善其身。辛棄疾跟隨家人在金人的統領下生活,但是在金人的眼中,那些曾經的北宋人都是最低等的人。北宋覆滅的背後還有成千上萬的百姓,都在金人的受下勉強過活。

因此辛棄疾在青少年的時候就產生要報效宋朝,一雪前恥的想法。金人長時間的壓榨,終究會有一些反抗,辛棄疾也參加了,並且在隊伍中擔任了一個角色。辛棄疾不僅在文學方面有優秀的作品,也有武學方面的較高的造詣。

正是因為辛棄疾文武雙全的優勢,他們的確反抗成功。辛棄疾也因為這個契機回到了南宋朝廷,在回歸的過程中,辛棄疾的表現很好,因此在南宋朝廷為官。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會對人的作品產生莫大的影響。辛棄疾的許多詩詞都被後人所熟知,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裡的句子字裡行間都展現出英雄的豪邁之氣。

02人世艱難,盡人事

文學家都是以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來進行文學創作,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他經常在軍營,他所寫下的作品令人神往亦令人感傷。在戰火紛飛的時代,辛棄疾作詞來寄託自身的愛國之情,也表達著自己的遠大的抱負。

奈何舉世維艱,辛棄疾的力量還是過於渺小,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他前半生寫的詞極富有感染力,讀一遍就能夠感受到辛棄疾的氣勢雄渾,年輕人該有的朝氣,在他的身上都可以體現。

辛棄疾的一路走來,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恢復北宋的土地。雖然他的志向遠大,但是這並不是一件簡單事。

辛棄疾的閒居的時候也會感慨自己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生查子·獨遊雨巖》是辛棄疾在晚年的時候寫下的詩詞,這是辛棄疾在一次出遊時,自己所看到的景色描寫。

這首詞也不失為一篇佳作,令人感受到辛棄疾的日常生活。幽靜的環境往往會讓人產生一種悲涼的心境,與這個時候的辛棄疾此時的心情很相似。

03北伐失敗,心情壓抑苦悶

辛棄疾這樣的人才,進入南宋做官,原本是一件如魚得水的好事。但是伴君如伴虎,縱使是再好的人才也會有被冷落的時候,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辛棄疾原本在金人佔領的北宋生活,一朝回到南宋,不被那些官場上的人所容納。有時候,才能並不是人的敲門磚,虛偽的面目依舊對他嗤之以鼻。

曾一度受到彈劾,過期了閒居的生活,《生查子》就是在閒居的時候所寫。《生查子》裡面描寫的景色幽靜,讓這位壯志未酬的辛棄疾觸景生情,作詞一首。

主張北伐的人士讓已經六十幾歲的辛棄疾的精神振奮,但是他的年紀已經不允許他在上戰場。

後來有更多的諫官彈劾辛棄疾,他的官職一降再降。他的目標從未變過,在閒居時候的詞不僅將山水風景描寫的很好,也表達出自己孤寂的心情。

這樣的心情在辛棄疾的晚年就不曾改變,他主張抗金的想法雖然有人欣賞,但遭到打擊之後的辛棄疾只能依靠寫詞寄託情感。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形式,詩詞凝聚了漢字的朦朧和精煉之美。尤其是宋詞,在各派詞人的筆下,更是演變成不同風格的語言藝術。

無論是蘇軾的豪放派;還是李清照的婉約派;亦或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帝王之詞」,都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以及詞人當時的心境。

了解一位詞人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便是欣賞他的詞作。根據他們不同風格的詞作,了解他們的平生。

喜歡宋詞的朋友,可以看這套詞傳全集,包括《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這些詞傳引用詞作的同時,也參考了各種正史資料,為我們呈現真實的,活靈活現的詞人。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多一分書卷氣,感受詩詞的飄逸和靈氣。

總結:《生查子》的言辭很優美,辛棄疾的山水詞絲毫不亞於他的那些富有英雄氣概的詩詞。即便詞優美,引人入勝,但是也包含著一位晚年的老人與自身目標漸行漸遠的無奈之心。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也是一位被生活磨平稜角的人。原本心有報負,志向偉大,因為曾經在金國生活過,不被南宋官場容納。

一個人也只有在面臨優美的景色,幽靜的環境才會抒發自身的情緒,《生查子》與其說是辛棄疾在表達孤寂之心,不如說是在抗金的問題上,少有人與他一起主張,也沒有人欣賞他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歐陽修的生查子,辛棄疾的青玉案,哪一首才是最驚豔的元宵名篇?
    古代很多愛情故事都是發生在元宵之夜,比如,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燈會上一見鍾情,又比如,樂昌公主與徐德彥在元宵街市上破鏡重圓。除此之外,更有無數文人騷客用最優美的筆觸,寫下了最悽美的元宵詩詞。其中,尤以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最為著名。
  • 辛棄疾很清新的一首詞,開篇20字童趣盎然,短短4句流傳1000多年
    文/顧無【引觴漫談】辛棄疾最好的詞,幾乎都是寫自己的壯志和軍旅生涯的,畢竟那是他的畢生寄託所在。到中年晚年在家中閒居,刻意作詞來消磨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時,其詞的藝術感染力就沒有那麼強了。我們從他閒居的詞中讀到最多的,是一個老人的心酸與無奈,徒勞想要借著山水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來讓自己忘掉收復中原的夢想,忘掉年輕時候的意氣風發。情非真情,事乃常事,又兼之在農村日久,語言逐漸的通俗化,俚語化,就更加顯得沒有之前的氣勢雄渾,豪情萬丈。
  • 讀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對於所謂的「煩惱」,少年、中年和老年時期的感悟自然不同,辛棄疾一首《醜奴兒》就道得分明。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人生就是如此矛盾,少年不識愁滋味時往往最多愁善感,終日對月感傷,對風吟嘆,卻不知那時的「風花雪月」之嘆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等到歷經人生坎坷,真正知道愁為何物,那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卻又不足為他人道,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辛棄疾賦閒在家,對著青山發呆,寫了一首自戀的詞,可謂霸氣十足
    唐代詩人中,在自戀的這條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的當屬「詩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首狂過一首,一首比一首自戀,李白敢排自戀第二名,估計沒人敢排第一。到了宋代也有一位這樣「狂拽酷炫炸」的自戀才子,他就是被稱為「大宋古惑仔」的辛棄疾。
  • 閒居的辛棄疾,喝醉酒後,寫了一首詞,第一句霸氣外露
    在南宋時期的辛棄疾正是其中一位。從古至今,未曾有一人願意背井離鄉,徵戰沙場,當他們投筆從戎的那一刻,都是為了千世萬代的和平。辛棄疾賭上一生只為了收復失地,為國效力,願沙場徵戰,匡扶正義。但是英雄並不好當,他輾轉一生都未曾完成統一江山的凌雲壯志。
  • 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全篇都是名句
    辛棄疾不僅是後人公認的大詞人,享有「人中之龍」的美譽,就在當時,他的詞作也廣受讚譽。有才華的人普遍自負,辛棄疾也不例外。每當辛棄疾組織朋友喝酒,就讓手下人將自己的新作品拿給朋友看,並且希望朋友能夠給些修改意見。
  • 辛棄疾最苦悶的一首鷓鴣天,以樂景寫哀情,令人感動
    比如大詞人辛棄疾下面這一首《鷓鴣天》,便是用了這種手法。鷓鴣天·遊鵝湖,醉書酒家壁。辛棄疾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如蘇軾曾經有一首《於潛女》詩:「青裙縞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這首詞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鄉下村中恬靜和充滿了生機的春日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山頭,土地已經播種完畢,恰好春雨落下,一群鴉在土地上尋找著食物。寥寥十幾字便將一幅春日的景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 辛棄疾一首意境絕美的中秋問月詞,寫盡了詞人落寞無奈的心事
    有「詞中之龍」之稱的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既能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令人怦然心動的柔情之詞,也能寫「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樣氣壯山河的豪邁之詞,還能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 《西江月》是辛棄疾在什麼時候寫的,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西江月》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辛棄疾閒居上饒(今江西省上饒)時的作品,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開始,辛棄疾因為主張收復而遭到政敵的排擠、打壓、甚至彈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饒過起了閒居的生活,這一賦閒就長達十五年左右。
  • 晚年的蘇軾,有天晚上失眠,在村裡散步,寫了一首傷感的小詩
    夜深人靜之時,獨自無眠,有不少事情都會翻來覆去的在腦海中久久徘徊,沒有要散去的意思。普通人尚且有各種憂思難以入眠,那些文豪大家更是心思敏銳,感情豐沛,應該有更多無眠的夜晚。正是因為這一生的輾轉流離,夜深人靜之時,蘇軾也會輾轉難眠。晚年蘇軾更是感覺自己的政治抱負沒有實現,而自己卻時日不多,這種無奈與傷感無以寄託。於是在深夜無眠時寫了這一首《倦夜》,寄託自己的思緒。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自小就飽經憂患,並立誓要掃除金寇,恢復大宋江山。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
  • 辛棄疾送別學生,寫了一首詞,無一句傷感之情,詞句豪放勵志
    辛棄疾,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將。蘇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代表,若說蘇軾是豪放詞的奠定了基礎,那辛棄疾可以說是將豪放詞發展到了頂峰。辛詞詞風豪邁豪邁,堪稱「詞中之龍」。
  • 王國維說:辛棄疾的詞有性情有意境,讀了這首詞才知道果然如此!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是這樣評價辛棄疾的: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可見,辛棄疾的詞作是很有自己特別風格的。辛棄疾擅長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仕途的不順遂,讓辛棄疾只能在文學天地中自由抒發情緒。我們都知道辛棄疾很有能力,不論是軍事還是謀略,他都有自己的見解,可惜在當時主和派的排擠下,他無奈只能離開。在隱居江西帶湖期間,有很多經典詞作留下來。
  • 《生查子·獨遊雨巖》辛棄疾
    注云:「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谷冰泮,眾流猥集,玻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水衡記》:「黃河二月三月水,名桃花水。」唐·杜甫《南徵》詩:「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賞析】         上片寫詞人遊覽雨巖見到的景色。
  • 辛棄疾的一首詞,以小見大,其中一聯五味雜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時,北宋已亡國十三年,辛棄疾生長在「敵佔區」,眼見了異族人的殘暴,漢民的痛苦生活,其幼小的心裡埋下了對金人仇恨的種子。雖然辛棄疾一心報國,意欲收復失地,但是南宋朝庭積弱,高宗對他有所猜忌,而孝宗雖然主戰,但也不曾重用辛棄疾,正當壯年的他罷官,在帶湖(江西上饒)、瓢泉(江西韶山)一帶閒居。心中的理想與眼前的現實差距巨大,致使辛棄疾的一腔憤懣無法排遣,借詞令一抒胸臆。今天我們一起品讀的一首小令,即是其在閒居時的一首佳作。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詠梅詞,通篇意境唯美,寫出了梅花獨特的品格
    那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林逋,他的一首《山園小梅》,寫出了最清雅的梅花,而他本人也是一生鍾情於梅花,也正是由於喜愛,也就使得他筆下的梅花更加生動,也更加的唯美,寫出了最為令人感動的梅花。其實古詩詞裡描寫梅花的作品可謂是比比皆是,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就寫過很多的詠梅詞,其中最為令人感動,也最為經典的便是這首《瑞鶴仙·賦梅》,整首詩寫得極為生動,也很是細膩,詞人從梅花沒有綻放,寫到了梅花慢慢凋謝的過程,而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這首詞別具一格,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詞人獨特的才情,以及對於梅花那種天生的喜愛。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西江月,美到純粹,多讀幾遍能治癒心靈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因為受到排擠而被迫免官,開始到上饒地區閒居,誰知道這一住,便是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雖然有過短暫的復出,但是卻很快又被免職。在這閒居的十多年中,辛棄疾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優秀詞作。
  •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平生塞外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辛棄疾,一生寫過多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豪邁詞篇,更是不乏「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的委婉。但我今天想寫的,是稼軒先生另外一首充滿悲壯雄心的佳作——《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軾、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軾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歷經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 辛棄疾壯志難酬,寫了一首詞,盡顯狂放,最後一句很「囂張」
    01生不逢時辛棄疾出生時,北宋北方的部分領土就已經淪陷於金人之手,包括辛棄疾的家鄉濟南。辛棄疾愛寫詞,在這方面很有才華,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在寫自己對匡扶宋室、收復中原的渴望。正是年輕人血氣方剛、壯志躊躇之時。步入仕途後,他屢次上書朝廷建議北伐抗金,但卻只得到朝廷的冷漠回應。南宋朝廷還是懦弱的,根本不敢與金國正面對抗。另一方面,辛棄疾「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給他在南宋的仕途帶來不便,使得他沒有機會站到權力的高峰做決策,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統治者。